*来源:《教育家》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光明社教育家”(ID:jyjzzwx),作者田华、高静宜
2020年春节前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从武汉开始波及全国。在这场疫情防控战中,国内各大主流媒体及时“ 参战”,实现了重要信息的及时传播与舆论的有效引导。但是,由于媒介信息环境的纷繁复杂,传播主体的参差不齐,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仍然出现了真相公开与谣言传播并存的现象,尤其是疫情早期各地确诊人数、死亡人数不实信息的传播, 既助长了民众的恐慌心理,也不利于疫情的防控。这就要求民众具有一定的媒介素养,能够充分地利用媒介而不是被媒介所左右。
为了解民众的媒介素养水平,尤其是广大农村学生媒介使用的现状,我们在2018-2019年专门针对湖南省湘潭县的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学生、家长、老师进行了深度访谈。我们在当地农村小学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39份。通过对939份问卷的统计与分析,以及对深度访谈的总结,我们发现,相比城市学生,广大农村学生,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现状堪忧,媒介素养教育亟待引起重视。
大众媒介与社会化
小学是人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人们与外界不断接触,并逐渐社会化的过程。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及其对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不断渗透,其对农村小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也日益增强,成为他们社会化的重要外力。
大众媒介能够帮助学生获取各种知识。大众传播媒介是农村小学生在课堂教学、家庭教育之外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媒体所呈现的内容,远远超过农村小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接触范围,所构建的拟态环境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的新途径。
大众媒介影响学生社会交往。在媒介接触原因的调查中, 53.57%的学生表示是因为内容新鲜有趣,36.85%的学生是因为大众媒介信息量大,还有20.55%的学生是因为周围的人都用才接触大众媒介。
调查发现,因为内容新鲜有趣、喜欢娱乐或游戏而接触大众媒介的农村小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相对较弱,而且媒介使用时间越长,他们与家人、同龄人交往的时间越少,社会交往能力也越差。当然,对于农村小学生中的留守儿童而言,手机是和其在外打工的父母进行联系的重要桥梁,但囿于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水平、情商等多方面的原因,亲子交流并不多。
大众媒介促进学生社会观念的形成。媒体除了传播信息、提供服务等功能以外,其传播的内容往往具有一定的宣传效果,能够实现舆论上的引导。媒体公益广告中所涉及的社会正义、尊老爱幼、生态保护、社会公德等方面的内容,是农村小学生社会观念、道德意识形成的重要元素。媒体传播中所构建的各种媒介形象,也不可避免地会对农村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内容选择、信息辨识能力有待提高
媒介素养是指人类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将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接触和选择媒介的能力,接触媒介和选择媒介的能力直接决定了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调查来看,电视和手机已经成为大多数农村小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是解读和批判媒介的能力,即批判地接受媒介的能力。
三是掌握和使用媒介的能力,即借助媒介开展学习和生活,通过媒介发出自己声音、维护自己利益的能力。从调查来看,当前农村小学生的媒介素养相比同龄的城市小学生,尤其是大中型城市的小学生而言,尚具有一定差距。
电视接触频率最高,习惯用手机上网。在媒介类别的选择上,电视是农村小学生最常接触的媒介,也是他们使用最为频繁、接触时间最长的媒介,甚至有的小学生放学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机。手机紧随其后,是农村小学生最常接触的第二媒介,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介,农村小学生接触相对较少。
从调查来看,农村小学生在接触和选择媒介上自主意识不强,他们接触和选择最多的基本上是身边较为便捷的媒介,或者家人、同学使用较多的媒介。在日常媒介接触频率上,农村小学生每周接触媒介1-3次的为42.28%,4-6次的为31.63%,9次以上的占比高达13.74%。
在使用时长上,被调查小学生每次媒介接触时间在半小时以内的占比为49.41%,1-2小时的占比为34.5%。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农村小学生在媒介接触频率、使用时长上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
不完全信任媒介,信息辨识能力相对较弱。农村小学生对于手机等媒介传播的内容,大多持部分相信的态度。对于通过媒介传播的谣言,农村小学生查证能力较弱,存在信谣、传谣的现象。在不良信息的抵制上,农村小学生对于媒介所传播的暴力、血腥等不健康的内容,大多持抵制态度,但他们对于界定暴力、血腥等不健康内容的标准并不十分清楚,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也缺乏了解。被调查样本中有超过一成以上的学生表示,哪怕内容不道德仍然偶尔会看,甚至还有学生认为可以光明正大地看。
偏爱娱乐和游戏,利用媒介进行学习相对常见。在媒介内容的选择上,农村小学生群体相对偏爱娱乐、游戏类的内容, 其次是故事小说、自然科学、才艺表演、体育等相关内容。在“ 是否用手机和网络查询过学习资料”的调查中,36.42%的学生经常通过手机查询学习资料,55.91%的学生偶尔利用手机、网络查询学习资料。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手机等媒介的使用愈发熟练,利用媒介进行信息检索的行为也愈发常见。但是在利用媒介为自己发声这一点上,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局限,农村小学生的表现并不抢眼,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表示不知道如何通过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
家校社合力,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农村小学生对媒介的接触和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家庭教育的不足,有利于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 促进他们社会观念的形成,但是对游戏和娱乐类内容的喜爱,以及相对较弱的信息辨识能力,有可能弱化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误导他们 的行为判断。针对农村小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家长以身作则,不断提高媒介素养水平。在农村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中,父母是第一责任人。调查表明,当父母都在家或其中某一方在家时,农村小学生关注的媒介内容偏向于学习类,而当他们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或其他情况时,关注的媒介内容 倾向于游戏、影视娱乐( 电影、电视剧、综艺)等内容。
从调查来看,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家长占到了被调查总数的三成以上。要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媒介素养教育,家长需要充分认识到媒介既能够让子女开阔视野,了解外面的世界,也有可能成为孩子误入歧途的帮凶。有鉴于此,家长必须以身作则,努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从而做到能够帮助子女选择接触的媒介种类,能够对其在媒介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针对性的帮助等。
学校高度重视,加大媒介素养教育的比重。由于升学率压力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村小学在提升学生媒介素质教育上一直做得不是很理想,不但课程体系中缺乏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绝大多数老师也停留在简单地告诫学生不玩手机、少看电视、远离游戏的层面。开设单独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是较为理想的状态,但在现有条件下,农村小学既缺乏专任教师,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和机会让学生参与媒介实践。
目前, 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高度重视,在提高教师媒介素养水平的基础上,将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已有课程的教学中。如在语文课或班队课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讨论时下热点话题,适当融入电视、报纸、网络上的相关内容, 让学生就某条新闻追根溯源,辨别信息的真假,探究新闻背后的信息。
二是在学校图书阅览室、广播站、微信公众号、电子阅读屏的建设中,鼓励学生分批次参与实践,在老师和高年级学生的“ 传帮带”中增强学生的媒介使用技能。
三是借助外力,邀请媒体专家来校讲座,组织学生到当地报社、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参观,参与媒体组织的“ 小记者培训营”一类的活动,提高媒介内容生产能力。
政府多措并举,构建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农村小学媒介素养教育要落到实处,关键在于政府。政府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着媒介素养教育是否能够开展,以及开展的广度和深度。
现有条件下,政府应多措并举。如:加快实施电视分级制度,过滤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内容;加大网络内容审查力度,加重对违规内容的惩处;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媒介认知和判断能力;调动媒体参与媒介素养教育的积极性,创设更多机会让学生参与媒体实践;充分利用已有的媒介素养教育公开课、视频或者在线课堂等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资源;组织成立或者委托专门的机构组织编写针对小学生媒介素养的普及教材;扶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媒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开展专门针对农村学生的媒介实践;组织相关专业( 如传播学、新闻学等)大学生和高校教师利用假期下乡调研,宣传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作用。
本文来源于《教育家》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光明社教育家”,刊于《教育家》杂志3月刊第1期。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