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腾讯教育(qq_edu),作者:熊丙奇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发布。《意见》要求,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将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提出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这是具有现实针对性的。这次发布的《意见》指出,“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而要落实和推进劳动教育,需要进一步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依法治教,二是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我国基础教育存在重知识教育(智育),轻知识教育之外的其他教育,包括体育、美育、劳育的问题,舆论普遍认为这是由于教育评价体系“唯分数”。这当然与教育评价体系有关,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不是评价体系,而是没有坚持依法治教,即按照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给学生完整的基础教育。
没有坚持依法治教,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学校不按规定开齐开足基础教育课程,保障每门课程的质量。这是违法办学,可是大家却“习以为常”,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此视而不见,而且,教育部门和学校还达成默契,把基础教育学科分为主科、副科,纳入中高考的科目是主科,其余的则是副科。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地方政府办教育,也是追求升学政绩,于是具体办学就围着考试转。
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导向,不但导致劳动教育等教育被边缘化,而且还灌输给学生漠视劳动、轻视普通劳动者的扭曲价值观。比如,地方政府以普高升学率来评价初中学校办学,这就是歧视职业教育,告诉孩子今后成为技能人才将“低人一等”。而教师们为让孩子树立考名校的理想,从幼儿园起,就“吓唬”孩子,不好好学习,今后就去扫大街、端盘子之类,而不是告诉孩子,所有职业都是平等的,做一个普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也是值得尊重的。对照这次意见提到的“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我国中小学教师和家长教育学生的日常话题体系都得调整。
二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有安全顾虑,担心孩子在劳动中发生安全事故,要被追责。为避免承担责任,加之本来开展劳动教育就吃力不讨好(也被家长质疑挤占学生学习时间),不少学校就采取“圈养教育”模式,把孩子关在教室里。针对这一问题,《意见》提出,各地区要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鼓励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保障劳动教育正常开展。这些措施很重要,但最关键的是,必须依法按程序调查、认定责任,不能一出安全事故,为息事宁人,不调查就处理学校领导和当事教师。
落实依法治教,必须明确界定政府、学校、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权责边界。这要求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在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后,政府教育部门主要履行两方面教育职责,一是依法保障对教育的投入,二是依法监督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而不能再越权干预学校办学,用升学率指标考核学校——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不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都属于整体教育的一部分,强调升学率,是政府部门自己看不起自己举办的教育,无助于形成“崇尚技能淡化学历”的氛围,既影响人才培养的结构与质量,又刺激社会的教育焦虑。
在依法治教的基础上,再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这样的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才能落地起到实际作用。在当前应试教育体系下,为引导学校、学生、学生家长重视体育、劳育等教育,一个很现实的做法是,把这些纳入升学录取评价中,如对于劳动教育,“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然而,随着录取评价的指标增多,这可能让学生的负担日益沉重,同时,学校和学生也会以应试的思路对待这些教育。要让基础教育摆脱应试教育,必须打破按总分录取模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而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就需要学校实行现代治理,客观、准确、个性化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根本也在依法治教。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腾讯教育”,作者熊丙奇。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