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腾讯教育,作者:熊丙奇
“有很多中小学老师,一年都不读三五本书,而且一辈子都是教教科书上的那点东西,不断地重复不断地重复,最后自己就被掏空了。所以我们发现不少中小学老师,到最后变得知识面很狭窄,远远没有能力把当代的中国学生教好。”
北京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近日在一次直播中,直言“很多中小学教师不读书没能力教好学生”,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有人点赞称俞老师说的是大实话,中小学教师确实要重视读书,而有人则质疑俞老师借“攻击”中小学教师,进行炒作。
俞敏洪说很多中小学教师一年都不读三五本书,这确实是我国中小教师阅读的现状,然而,他把“读书少”、“不读书”的责任,更多推给教师,而没有分析教师“读书少”、“不读书”的深层次原因,这也就容易引发争议,也不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2014年,由于漪主编的《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读书现状报告》显示,上海教师阅读量偏少,阅读量偏低。81.8%教师每天阅读时间低于1小时,61.2%教师在过去一年阅读量低于4本。2015年,一项针对我国农村高中教师阅读现状的调查显示,多数教师阅读量少,阅读时间短。
接受调查教师中,8.1%的教师根本不阅读教材教辅之外的书籍,52.3%的教师每年阅读量仅1至5本,26.7%的教师每年阅读量为6至10本。对自己阅读量仅22.1%的教师表示满意。以上两项调查表明,不论是发达地区、大城市的教师,还是农村教师,读书情况都比较差,说大部分教师一年读不了三五本书,一点也不为过。
但是,教师“不读书”或者“少读书”的重要原因,不是教师不知道阅读的重要性,而是没有读书的氛围和环境。首先,在功利的教育环境中,教师的阅读也功利化,这和学生的功利阅读是一致的。教师阅读的主要内容是教辅读物,而对教辅读物之外的其他图书缺乏阅读的兴趣和动力。这是因为研读教辅读物,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直接的效果。
有人说,教师应该给学生阅读做出示范,而事实上,很多教师认为学生也不要多读与考试无关的书,而要多做题,多买教辅书,如要说示范,教师阅读面不广,恰是对学生“一心只读考试书”的示范。这当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没有功利的目标,就不读书。我国成人阅读量低,与此密切相关。
其次,教师阅读多,可丰富教育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能力,这是基于正常的教育逻辑,但现实中,“培育考生”的应试教育是另一套逻辑。总体看来,应试教育强调标准答案,适合应试教育的教育方式,是“灌输教育”,即让学生直接掌握标准答案。虽然近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一直强调,要实行交互式教育、探究式教育、项目式教育,可是,真正采取这些教育方式的学校、老师并不多,一方面是因为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包括博览群书,有丰富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则是这种教育“吃力不讨好”,非但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还可能引来家长对教师教育教学的质疑,在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环境中,孩子却质疑标准答案并不对,这怎么办?
教师多读书,是教师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但要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必须有尊重专业化、职业化的教育环境。教师读书不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小学学校、教师被要求完成很多非教学工作任务,应付各种检查、评比、评估,这种情况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日益严重。去年年底,教育部出台给教师减负20条,就是针对这一情况,希望减少给教师布置非教学任务,让教师能安心进行教学。
因此,俞敏洪指出教师读书少的现状,认为不少中小学教师“远远没有能力把当代的中国学生教好”,这是忽视中小学教师所处的教育环境、办学环境的。离开教师所处的教育环境、办学环境,对教师提出要多读书、提高教学能力的要求,貌似正确,但并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引发新的口水仗,被一些舆论用来攻击、污名化教师。全社会应该形成这样的共识: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构建新的教育生态,创造能让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教育环境、办学环境,提高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让教师能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腾讯教育”,作者熊丙奇。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