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学说(NSI-cm)
今年中国的国际教育行业,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市场、政策、国际形势叠加变化带来的影响。在综合性因素的挑战下,国际化学校需要如何重启?协和教育集团总校长卢慧文,在2020中国国际学校校长俱乐部年会上以《疫情之后学校重启,面对政策叠加如何应变?》为题,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给出了应对策略。
协和教育集团总校长卢慧文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
对校园文化产生综合影响及应对?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间接引起了经济形势、教学模式、校园开放程度、外教回归可能性四方面的变化。
疫情防控影响校园文化
第一,经济下行,影响家长信心及行业发展。近年来,民办国际化双语学校之所以蓬勃发展,与经济整体向好,市场购买力强密不可分。但疫情导致家庭收入变化,家长对未来的安全感指数降低,对民办国际化学校来说是一个重大打击。
第二,在线教学“遭遇战”中,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学校落于下风。在线教学期间,公办学校的行动步骤最为统一,反响也较好;而民办国际化学校反馈效果好坏并存,其中外籍子女学校反响最差。协和集团内部以中方为主导,在偏基础教育方面反应较好,但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阶段,在线教育的反应较慢。整体上看,在线教学期间,中方团队整体的在线教育满意度更高。
第三,校园开放受限制,影响学校招生宣传。受疫情限制学校不能做大规模参观、宣讲等活动,仅可以进行线上宣传。但国际化学校与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及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这一优势,在线上宣传中被动受到弱化,这对全行业尤其是新建学校的招生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四,外教回归变数大,影响学校开学。通常情况下,国际学校会比其他国内学校早开学一周,虽然今年国际化学校的开学时间要与其他类型学校统一,但是仍面临着外教回国变数大这一不确定性因素。
应对策略
卢慧文认为上述问题对校园文化产生了综合的影响,可以通过以下四个策略应对:
第一,融入当地求生存。国际化学校在面临各种挑战时,第一要务是“活下来“,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国际化学校,最好能够比当地略领先一些才能保证生存。现在的情况下,至少要领先两三个层级。对于协和来说,一直在仔细进行评估,及时了解其他学校的变化,寻找更好的合作伙伴,让学校做自己更擅长的事情,以便更好的生存。
第二,扬长避短练内功。学校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长处与短板,国际化学校的长处主要表现在温暖和谐的校园文化,亲密的师生、生生、家校之间关系、丰富的跨学科小组探究学习等方面。但在疫情之下,其中的部分长处变成了短板,也有一些长处被特别彰显。如国际化学校非常注重孩子信息溯源的能力培养,在疫情期间的纷繁信息中,学生就可以做到没有可靠信源的消息不盲从。
第三,家校合作多沟通。疫情期间,对于家长和学校来说都有很多难处。家长认为交了高额学费,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服务水准;而对于学校来说,难处在于在线教学并没有降低成本,工资、运营、防疫费用等都在正常开销。
在特殊情况下,家校双方需要达成共识、信任,站在双方的立场上达成共同的愿景。家长是孩子做人的榜样,需要具有沟通、探究、协作等能力。而学校作为教育者,也需要展现这些素质,成为学生的榜样。
第四,双语中教挑大梁。受国际形势的影响,今年留学回来求职的年轻教师增多。留学时间比较长的海归老师,可以在体育、音乐、美术、IT、学生活动组织等外教擅长的领域中挑起大梁。此外,学校也要有意识的制定双语教师的引进、培养和成长计划,借助疫情这一外力的推动,将双语中教的培养提上日程。
“公民同招,超额摇号”对民办学校影响深远
卢慧文认为“公民同招,超额摇号”这一政策,虽然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家已经习惯的游戏规则,但政府今年为国际化学校做了很努力。如上海市的公民同招政策,为帮助学校完成与志同道合家庭的匹配,做了以下四方面的规定:
1.在分类报名和摇号时,按照学费不同在报名时进行区分;
2.提供寄宿的民办学校可以在区外招生;
3.外籍人员子女、港澳台地区人士子女设定专门报名和招生计划;
4.教职员工子女、举办方人员子女、合作方人员子女的专项摇号计划。
政策带来了国际化学校 “家校双向选择”招生方式的改变。政府希望通过随机摇号这一方式体现公平,但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因为随机带来的不确定性,也影响了学生的选择意愿,也影响着民办学校的发展。在公办学校整体水平较高的区域内,一旦学生对口的公办学校质量较高,选择民办学校的意愿就会降低。这对暂时还没有挤进头部学校行列,或较新、没有建立起品牌优势的民办学校来说,甚至有难以生存的危险。
应对策略
政策要求下,民办国际化学校如何才能招到“志同道合”的学生,卢慧文给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讲好属于自己的真实故事,降低因误会而选择后的沟通成本。以往一些学校在招生中愿意讲比较亮丽的故事,把学校包装成适合所有人的样子,但这些对于摇号招生来说意义不大。学校需要做出调整,把自己说适合和所有人的方式,调整成讲清楚自己是谁。换言之,学校要把自己“是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讲的非常清楚、透明、全面、真实,吸引真正认可学校的家长。
第二,建设一贯制体系,注重非起始年级的插班招生。因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生可以优先直升,有空余名额再对外摇号。一贯制的建设,对于学校营造一个相对平和的生态,以及学生接受相同理念的教育是比较利好的。
在非起始年级的招生方面,要求学校招生的日常工面向所有年级,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如何吸纳、甄别、留住适合的学生,也需要学校进一步做调整。
第三,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顺势而为。遭遇线上教学后,协和发现了以往教学方法中的很多优势没有被发挥出来。如在分层走班教学中,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时空限制被打破。在线上线下交互时,学校可以发现家长与学生、师与生、生与生、家长与教师之间形成了真正的沟通。
出国留学热“退烧”,回归理性选择学校如何应对?
卢慧文谈到,所谓的留学“退烧”虽然由偶然因素引发,但背后有其必然规律。一个国家留学数据曲线总会有峰值和趋缓,最终达到自己正常的水准。留学是一部分目标明确且准备充分家庭的选择,留学的目的是什么?在语言、学识,三观等方面是否做好了准备?就像择校一样,不能盲从,需要做好准备。当留学回归理性之后,留学真正的含金量才会体现出来。
有的家庭在幼儿园或小学阶段就已确定要出国留学,有些家庭却相对犹豫。因此,学校在新的形势下,需要调整自己的课程架构,让学校更安全,生存的更好。
协和对课程架构进行了新的调整,在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阶段,考虑到国家政策,家长对育人规律的认知,以及学生对中考的要求,是“拼中考”还是“过中考”?尽可能维护学生多通道升学可能性,而不是简单地将学生分为将来是否中考。
因此,协和在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阶段,以阶梯化、模块化、可选择的课程体系代替“非此即彼”的提前分流。协和将上海课程、江苏课程、浙江课程进行了整合,在小学一至三年级这一“统一区”内,不论学生将来选择哪条出路,都需要完成基础教育内容。四至五年级为“过渡区”,开始出现模块化的选择,慢慢在升学通道上出现“拼中考”还是“过中考”的区别。
图源:协和教育集团总校长 卢慧文
图中的红色部分是基础课程模块,两边的黄色和蓝色分别为可选模块,不同的课程搭配决定着学生未来的不同出路。在9年级毕业之后学习国际课程,将来大概率出国的学生,选择黄色与红色的课程搭配;将来大概率参加中考、高考的学生,应该是红色与蓝色的课程搭配;有能力的学生也可以选择同时学习三个模块。
这样的课程模块设计,让在学生完成中间红色模块的学习后,就已掌握中国基础教育的内容,并通过不同的组合,让学生在九年级毕业时做出比较明确最终选择。这样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帮助学生摆脱国际与国内转化难的问题。
集团化办学或者大型学校要集中资源服务不同升学通道,不要样样求全,这样才能更好地生存。在大环境下,学校要主打优势资源,明确地告诉社会自己擅长什么。有的学校很大,为了完成招生目标,不得不把自己打扮成什么都行,这不是一个好的生存战略。
展望未来,国际学校需注意什么?
展望未来,卢慧文谈到国际学校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返璞归真,加强考试成绩背后的底层能力建设,以不变应万变。考试成绩的背后是底层能力的建设,这与他将来走什么通道没关系,去芜存真之后看到背后的能力建设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第二,民办学校应警惕因生存压力而放弃那些不能立竿见影出绩效的做法,变得短视功利,在价值观上的倒退。我们通常在日子比较好的时候谈情怀,日子一紧张就开始争夺有限资源。但是我们的价值判断,我们为什么做民办教育,为什么这么辛苦,20多年来做国际化的双语学校不能忘记。
第三,民办国际化双语学校,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困局中诞生,在夹缝中求生存,在不可能中找可能,是时代特征,也是时代使命。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学说”。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来源:新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