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问教丨综合素质评价录取,不要再陷入“唯分数论”

作者:熊丙奇 发布时间:

问教丨综合素质评价录取,不要再陷入“唯分数论”

作者:熊丙奇 发布时间:

摘要:我国高校在乎投档分,根本上说,不是认为分数高几分,生源就一定更好,而是要争地位。

屏幕快照 2020-08-10 下午2.46.34.png

*来源:腾讯教育(ID:qq_edu),作者:熊丙奇

上海11校综合素质评价录取名单8月6日公布。本来,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是为了打破“唯分数论”,在高考分数基础上,再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综合素养。然而,令人耐心寻味的是,参加综评的高校,在综评录取结束后,却用有多少高分学生申请本校,专业组录取考生平均分为多少,来宣传本校综合素质评价取得的“成绩”。

这是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的精神背离的。表明高校还是看重考生的高考成绩,关注综合素质评价录取的投档线、录取平均分、录取最高分,这和统一批次的录取,有什么不同呢?要真正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打破“唯分数论”,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需要高校首先摈弃“唯分数论”,即便社会舆论依旧会比较各校综评的投档线,也应该以正确的理念,向社会公众进行解读,不要再炒作、聚焦投档分高低、平均录取分高低。

在笔者看来,上海今年的综合素质评价录取,从往年的高考成绩占60%,调整为高考成绩占85%,就是某种程度的倒退。事实上,以往高考成绩占60%时,高考的权重就很大,因为学校是按150%拿学生档案,即划定综评投档线,只对进档学生进行面试,按高考成绩60%,大学面试成绩30%,中学综合素质10%进行综合评价录取。这一投档方式、投档比例不变,再按高考成绩85%、学校面试15%进行综合评价录取,高考成绩所占权重就更大,基本就比较高考分数了。

在这种情况下,参加综合素质评价录取的高校看重高考成绩,以综评录取学生的高考成绩论综评成败,就既可理解,也不可理解。可理解是指,综合素质评价录取中高考成绩所占权重确实大,学校难免以高考成绩论英雄,不可理解的是,既然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就应该更关注考生除分数外的其他综合素质,否则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就意义不大,只剩下在提前批之前抢高分生源了。

高校在综合素质评价录取中仍有“唯分数论”的观念,和社会舆论关注投档、录取分数有关,但更重要的因素,则是按1.5:1投档、面试的综合评价录取机制。最近,中国传媒大学宣布,将对硕士研究生招生进行改革,不再划定学校线,而就是用国家线作为入围学校复试流程线,对达到国家线、入围学校复试流程的学生,采取材料评议+复试考核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录取。这扩大了学校的自主权,增加复试所占权重,有利于充分考察学生的学术兴趣、学术潜能与综合素养。

本科招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也完全可以采取这种方式。经常有高校领导说,700分的考生与680分有什么不同吗(高考总分750)?那么,为何高校对投档分、平均录取分这么在乎呢?是在乎生源素质,还是在乎招生业绩,以及投档分数名次所“代表”的江湖地位呢?我国高校在乎投档分,根本上说,不是认为分数高几分,生源就一定更好,而是要争地位。

要改变这种情况,可实行基于特殊类型招生线(由各省教育考试院根据高考成绩划定,可针对不同类型高校划定多条线)的学生自由申请、学校材料评议、面试考察的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新制度。如此,学校将不再比拼综合素质评价投档分高低,而会认真做好材料评议与面试考察。同时,也给学校更大综合素质评价自主权。

还有一种方式,则是由大学自主提出申请综合素质评价的成绩要求(不再由学生填报志愿、按一定比例投档),由达到成绩要求的学生自主申请,同时可申请多所大学,由大学独立进行评价录取。这给学校的自主权和学生的选择权更大。实行这样的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才能带动基础教育扭转应试倾向,也让高校招生真正摆脱唯分数论。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腾讯教育”,作者熊丙奇。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腾讯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腾讯教育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问教丨综合素质评价录取,不要再陷入“唯分数论”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