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二本”考研上名校:一个越来越遥不可及的梦

作者:青塔 发布时间:

“二本”考研上名校:一个越来越遥不可及的梦

作者:青塔 发布时间:

摘要:“当年高考没考好,一路兵败如山倒。”

1588000583731745.png

图片来源:unsplash

*来源:青塔(ID:cingta-com)

“我来自普通二本,想考一流名校,现实吗?”

每一年的考研季,知乎的问答下,这样的不安与彷徨随处可见。

对于许多二本院校的学生而言,在经历了高考的失落与不甘之后,想要进一步提升学历,考研是他们能够找到的为数不多的出路,甚至是仅有的“救命稻草”。

然而,在经过四年本科学习之后,若想通过考研重拾名校梦,实现学历上的逆袭,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或许是一道越来越难以逾越的天堑。

越来越高的推免比例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扩招了18.9万硕士研究生,总录取人数突破百万大关,为历年之最。但是与341万的报名人数相比,依旧有超过200万考生最终未能在这一年“成功上岸”,能够顺利考上名校的更是寥寥无几。

7befc52258f2d9c3cf77d6063437d9e9.jpg

在“倒下”的这两百多万考生中,双非和二本院校的考生无疑是绝大多数。

对于他们而言,落榜虽然充满了遗憾,却是他们这个群体在考研这件事上最常见的一种结果。对于将目标设为名校的考研党来说更是如此,毕竟在走进考场之前,超过一半的名校入场券就早已与他们无关。

在各大名校每年录取的硕士研究生中,推免生占了很大一部分——他们是二本院校考生们无法战胜的对手,这在高考成绩出炉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

截至2020年,我国有着总数超过3000所的高等院校,却仅有366所高校具有推免资格,其中有推免资格的二本院校数量几乎为零。“双一流”建设高校不仅拥有绝大多数的推免名额,从这137所高校中走出来的本科生也是各大名校推免生的主要来源。

55e78358f8cbfb896ea376f961f67f12.png

从各大高校的推免率看,北京大学(校本部)2019年的推免率为53.4%,有近半数的北大本科生能够得到推免机会,而同样身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宁波大学和西南石油大学的推免率还不到3%。即使是在“”双一流“高校们之间,推免名额的数量都有着天壤之别,通过本科四年的努力来获得一个推免生名额,更是二本院校考生们难以奢望的事情。

2013年,教育部曾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招生单位招收推免生数量不得超过本单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50%,各专业必须留出一定比例招生计划用于招收统考考生。

但是从近些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情况来看,正有越来越多的名校推免生数量占比逐渐超过50%。

bc2ec99e512ce4d731364f98547db3fb.jpg

以华南某211高校为例,其新闻传播学院2020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的236人中,通过推免录取的便有130人,除去校内调剂,通过研究生统考顺利上岸的只有76人,占比为32%。

cd22bf544e284e75e30bed1be3d0540f.jpg

正是因为逐步升高的推免生比例改变了招生结构,才让许多考研党陷入了“研究生总体规模在扩招,自己报考的专业却在缩招”的进退两难,通过研究生统考进入名校的难度也日益上升。

不过,这依旧不是最令人沮丧的情况。最令二本院校考生感到无力的,是许多名校的优势专业,他们根本连报考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徒劳地望洋兴叹。

2019年,北京某985高校的中国学(哲学与宗教)、地理学(景观设计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保险硕士、统计学、高等教育学等专业只招收推免生;

上海某高校的部分专业不仅接收推免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固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等基础专业推免比例更是达到100%。

难以企及的调剂门槛

和部分高校宁愿统考无一人过线也要想尽办法调剂录取的名校生源不同,二本院校的考生在名校考研中的退路也越来越窄。每年考研的调剂环节,正在成为他们越来越难以迈过的一道坎。

2016年,山西大学接收调剂的专业共108个,在调剂专业中提出对考生本科院校有层次要求的有4个,仅占3.7%。而在2018年,山西大学共有109个专业接收调剂,其中对考生本科院校有层次要求的有34个,占比增至31.19%。

同样的,2016年,南昌大学接收调剂的专业共106个,在调剂要求中提出考生本科需毕业于985/211高校的调剂专业仅有1个,占比0.94%。而2018年南昌大学接收调剂的专业有59个,其中提出本科需毕业于985/211高校的调剂专业有30个,占比高达50.85%。

0517d8e08fc8a614e8dfa133c5506ef1.jpg

高校们越来越多的硬性本科门槛要求,使得每一年都有许多二本院校的高分考生被拦在门外。即使怀揣着400+的初试成绩进入名校复试,最后只能调剂到另一所二本院校的案例并不算罕见。

而对于立志一定要考上名校改变学历出身的二本考生而言,通过二战乃至三战去博取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也就成了一种高压之下的无奈之选。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7年201万的研究生考试报名考生中,往届考生数量为88万人,占比为43.8%;2018年238万考生中,往届考生数量为107万人,占比为45%。而往届考生的加入,无疑更进一步加深了研究生考试的激烈程度和残酷性,越来越大的分母,也让想要化身成功考取名校研究生的那为数不多的分子变得越来越艰难。

21d94cab935a033cf79ada86655b7637.jpg

残酷的背后是定位的不同

无论是提高推免生比例,还是设置调剂门槛,学校的目的只有一个:获取更多优质生源,提升研究生教育整体质量。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招生单位认为生源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分别是专业知识储备和科研经历。同时,超过五成的招生单位认为,交流能力、本科院校层次、竞赛获奖情况这些也很重要。与这些因素相比,本科专业、笔试面试成绩的重要性相对较低。

良好的本科出身,意味着接受过更好的教育教学和学术规训,这对研究生阶段的进一步学习深造至关重要。

《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披露,超过九成的招生单位认为推免生的质量普遍高于统考生,超过六成招生单位认为推免政策对考生来说比较公平。

而从考生的角度来看,“想要改变学校背景出身,提高就业竞争力”才是他们考研的主要目的——在一份关于考研动机的调查中,出于这一目的而考研的考生比例甚至超过了七成。

正因如此,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硕士报考人数正在逐年升高。和培养学术人才的学硕相比,专业硕士培养更加强调应用性,注重培养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不仅研招推免人数占比较小,大多数专业的专硕初试难度也相对较低,是许多人尤其是二本院校考生的首选。

不过,名校专业硕士的录取或许正在逐步向非全日制转变。

非全日制专硕是专业硕士未来发展趋势?

2016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非全日制专硕正式纳入统考,有专家指出非全日制是专业硕士的未来发展趋势。

如北京大学在2020年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启动会议上就明确,在稳定学校总体招生规模的基础上,逐步减少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招生规模。

9f0d41415cb8c968d04b6231a1576e21.jpg

今年8月份,中国人民大学官网也发布了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招生调整的公告,决定该专业在2021年的统考阶段仅招收非全日制定向就业生源。

4012088d4a2070494f243f8e0719d927.jpg

此外,武汉大学会计专硕从2017年起统考阶段招生全部为非全日制;华中师范大学在2020年取消全日制应用心理学专硕招生,全部招收非全日制专硕。

不过从提升就业竞争力的角度讲,目前非全日制专硕依旧存在社会认可度不够高的问题。尽管教育部早已明文规定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具有相同效力,但非全研究生们的处境依旧不容乐观。

ea1466d56beb9ca2365516cc45035cf8.jpg


图|澎湃新闻

此外,动辄数万元的高昂学费以及住宿条件、奖助学金待遇等方面的不同,也常常让许多普通家境的考生对非全日制望而却步。 不少高校的非全日制专业招生要靠调剂来完成,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还有待进一步的改革推进。

9fc084c4bc5ee05c70adcf889d91a745.jpg

我国目前“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37所,高考招生人数占全国招生总量的比例约为4.7%,而即使是本科一批录取率最高的北京市,也不过在30%左右。对于绝大多数的学子而言,考上大学,往往只意味着走进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

在高考之前,认知程度、家庭背景、学校优劣乃至所在省份,都可能会影响到一个人能否考上一所好大学。而在步入大学校园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随着视野的开阔想要谋求进一步的深造也在情理之中,值得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和支持。

虽然很难,怀揣名校梦的考生同样不必气馁,“逆袭”从来不是易事,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需要所有人努力地去争取,或许正是因为希望如此渺茫,所以最后的喜悦才会显得更加可贵。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青塔”。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青塔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青塔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二本”考研上名校:一个越来越遥不可及的梦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