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搞不懂这件事,大学生又要被坑钱了

作者:双木 发布时间:

搞不懂这件事,大学生又要被坑钱了

作者:双木 发布时间:

摘要:“鸡肋”的校医院,处境有多尴尬?

微信图片_20200914074953.jpg

*来源:有间大学(ID:youjian-university),作者:双木

秋季学期的开学通知终于在一片担忧和期待中尘埃落定。比返校须知来得更干净利落的,是学校的缴费通知。

一扣大几千的学费,二扣数目不小的住宿费,本就贫穷的大学生们捂紧了自己的钱包,却没能阻止它再一次发出哀鸣。

银行卡扣费通知提醒,还要交一份医保费。

微信图片_20200914074916.jpg

不如学费和住宿费那样交得心知肚明,大部分人对于医保的弯弯绕绕多有点稀里糊涂。

平常安好无事,一年的医保费就当为医疗体系建设做贡献了。热搜里炒得沸沸扬扬的医保新改革不过是远方的嘈杂,可以高高挂起。

要是真碰上花医药费如流水的时候:打一针一千的HPV疫苗,三甲医院动辄几百的医药费,才发现脑子里关于医保的知识空空荡荡,只能像只无头苍蝇一样,到朋友圈问上一句:

这医保,到底该怎么用?

职工还是居民,特殊的大学生医保

在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中,大学生一直处在一个特殊的位置上。

如果粗略地划分,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覆盖的人群可分为两类,职工与普通城乡居民。在高校医保的发展史里,大学生群体的位置不尴不尬,正好处于这两者的交界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学生享受的是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相同的医疗保障待遇。

1953年1月,卫生部发布的《关于公费医疗的几项规定》将大专院校学生纳入公费医疗服务对象范围。所谓公费医疗,也就是由中央或地方财政提供专项经费,支付参保对象的门诊费、住院费和药费等。个人能够享受医疗免费待遇,或者只需要自付很小的一部分。

这一规定实施的背景,是建设初期人才稀缺,大学生实际是被当成干部培养的。

微信图片_20200914074928.png

1953年,大学及专科学生被纳入公费医疗预防范围。/网站截图

然而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公费医疗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

一方面,公费医疗制度覆盖面狭窄,惠“公”而不惠“全”;另一方面,中央与地方也要为免费医疗承受不小的财政负担。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公费医疗经费由国家根据学生人数实行定额拨款。部属高校每人每年60元,省属高校每人每年40元。如果有学生患上重病,这60元在上万的医疗费面前无疑是杯水车薪。

一个重病学生的总医疗费用就可能相当于学校一年的医疗经费。公办院校经费捉襟见肘,至于不属于公费医疗范围内的大学生们,就只有自费这一条路径可走。

微信图片_20200914074930.jpg

第一个转折点出现在1992年,安徽师范大学率先将商业医疗保险引入高校,采取自愿参保原则。这一条新路径部分弥补了公费医疗的短板,为住院医疗以及大病医疗提供了额外保障。只不过商业保险十分依赖于学生的参保意识,且终归只是一条补充路径。

微信图片_20200914074932.png

一些学校也为学生提供商业医疗保险,学生本着自愿原则参保,相当于在基本医保以外多了一层保障。/广外官网截图

1998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确立;2002年,国家公务员也开始享受与职工同等的医保制度;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也分别于2003年和2007年开始设点。

改革全面铺开,独有大学生这一群体被遗忘在公费医疗的余荫下,在医保体系中仍然定位模糊。

直到2009年,国务院才明确将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内。

这一改革最直接的变化是大学生需要自行缴费参保。相应地,也享受和城镇居民相同的大病医疗和住院保障。

如今的高校医疗保障制度像是一种混凝土状态。一些城市如北京市,大学生仍旧适用公费医疗制度。而在将大学生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城市里,商业医疗保险作为一种外部补充,大学校医院里,还残留着公费医疗的痕迹。

虽然在缴费层面大学生与城镇居民等同,但除了受城镇基本医保的保障,高校学生还享受着学生这一身份带来的特殊优惠。

目前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制度下,大多数情况是“非住院不报销”。同是到门诊看普通疾病,例如发烧腹泻,普通参保居民拿到的是一张难以报销的门诊账单。

微信图片_20200914074935.jpg

现行政策规定下,多数城市,尤其在中小城市,城乡居民医保无法报销普通门诊的费用。/unsplash

而学生在校医院治疗,刷校园卡或一卡通结算时,门诊药费往往能直接报销90%左右。药店里卖二十块的感冒胶囊折下来只要一两块,四舍五入等于不要钱。

如果是校医院没有条件治疗的情况,经转诊到定点医院,也能够报销部分门诊费用。在拿两盒药动辄就两三百的三甲医院,能用上医保,多少还是让钱包松了口气。

要想报医保,头痛少不了

既有“公费医疗”的优惠,又有就近的校医院,旁人眼里身在福中的大学生们却不知福,开始倒起了苦水。

如果医保报销的环节仅发生在校医院内,确实是方便又实惠,一张校园卡或医保卡足以解决。但要是发生外诊,麻烦也随之而来。

在每个学校官网的某个角落里,往往都贴着一张清晰的就诊流程图。概括起来,大学生就诊报销的程序比高中学的初级循环还简单。

微信图片_20200914074938.jpg

就诊首选校医院,如果在校医院治疗范围内,结账时直接报销。

如果是校医院难以解决的问题,此路不通。经同意后转诊到学校指定医院,看完病后携发票,药物清单,就诊病历等材料到学校相关部门报销。

循环结束。

如果以为这样就能人在寝中坐,钱从天上来,可是天真得很。

乍一看,转诊,看病,报销,流程再简单不过。殊不知一个完整的外诊报销流程,得过五关、避六坑,才可能拿到一笔医保报销。

微信图片_20200914074940.jpg

微博网友吐槽坎坷的报销经历。/微博截图

当你因为一次普通扭伤,在医院缴费窗口为三百两盒的药费肉疼到心颤的时候,猛然想起自己交的医保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兴冲冲地拿着发票前去报销,报销必需材料上却赫然写着三个字:“转诊单”。

一盆冷水从头淋到脚,这几百块还是得自掏腰包。

小病自愈,比较严重的情况自觉校医院无法解决,直接往大医院跑是很多人的就医习惯。

可转诊流程并不允许先上车后补票。只有先到校医院挂完号,经过同意转诊到指定医院,才能享受一定比例的外诊报销。

微信图片_20200914074943.jpg

转诊谨记心中,报销才能成功。/微博截图

要想成功转诊也没那么简单。

以华侨大学官方发布的就医流程为例,如果医生诊断后建议外诊,还无法直接开具转诊单。急诊需由值班医生签字,门诊外诊还得再跑一次,经院领导审批同意后方能开具。

来来回回,看一次病得奔走三次。

要是在校园外遇到需要挂急诊的情况,别说转诊了,赶到医院都来不及。这时候只能看学校是否为急诊开绿色通道。因具体政策的不同,一些学校规定急诊报销可以不出具转诊单。但也有学校即使十万火急,报销流程也不会有半点通融。

微信图片_20200914074945.jpg


华侨大学学生就医流程图/图源华侨大学校医院官网

转诊算是个麻烦,异地医保也不甘落后。

每年的八九月,也是新生的迁徙季。跨市跨省上大学的新生不在少数,这部分学生会先考虑是否将户口迁到学校的集体户口。

相比起来,交哪个城市的医保显得微不足道。由于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待在学校里,且学校进行代扣费,缴纳学校所在地的居民医保往往是第一选择。

可如果碰上寒暑假回家、异地实习或者是需要有人照料,转回居住地治疗的情况,就得启动异地报销程序,带着报销材料回到学校所在市的医保经办机构跑流程。

微信图片_20200914074947.png

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异地就医需要出具情况证明,申请的“零星报销”也无法在校医院内结算,需要到制定的医保经办机构进行报销。/网站截图

往往还得由学校出具一系列证明,寒暑假期间,要让学校开具假期证明;休学和实习也得出具盖公章的书面证明。

程序种种,经过一番奔波走动,才能破除市与市之间,省与省之间的医疗壁垒,换来“雨后送伞”式的报销。

“鸡肋”的校医院,处境有多尴尬?

除去过程繁琐令人心力交瘁,大学生医保报销之路上还有另一只必经的拦路虎——校医院。

坊间有一句广为流传的打油诗:“看病治疗无须望闻问切,三包良药管尽春夏秋冬”。

在天南地北各个版本的吐槽中,头顶着“小西天”恶名的校医院大多具有一些共性。

无论是发烧还是咳嗽,腹痛还是崴脚,头孢、板蓝根、藿香正气丸,三味药走遍天下;

学生是比诊疗的医生还要清楚自己病情的人,医生问一句:“你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而后如行云流水般开出一张药单,三天能好算幸运,七天没见效也不必大惊小怪;

更有人调侃,校医院在广大学生眼中的“高光时刻”就是在运动会和军训时停辆救护车在田径场外面,好把学生拉到别的医院。

微信图片_20200914074951.jpg

校医院感冒标配套装,十块钱以内就能搞定。/微博截图

玩笑有夸张成分,现实悲剧可没有添油加醋。

2004年,清华大学学生张春鸣因腹泻四次前往校医院看病。校医院诊断为肠炎并不同意其转诊治疗。之后张春鸣自费前往北医三院,被确诊为肠癌晚期,最终因病重离世。

2011年,广技师天河学院一学生突发抽搐,在经历了校医误诊为癫痫,氧气瓶氧气不足,救护车延迟到达后,最后抢救无效身亡。

段子也好,事实也罢,学生心中默默将校医院划入“不值得信任”的行列。小病自愈,严重点的情况径直前往附近的大医院,校医院成了可去可不去的鸡肋存在。

这种境况的造成,校医院专业水平低无疑是硬伤。然而要是把所有的锅都推到校医院身上,倒也颇有些冤枉人。

若在整个医院体系中丈量校医院的位置,它就好比大厦底部支撑地基的那根钢筋,少了一根看上去也无伤大雅,但会增加上层建筑不堪重负倒塌的风险。

微信图片_20200914074953.jpg

看上去鸡肋的校医院,有着重要的基石作用。/图虫创意

目前国内高校的校医院形式大致有三种:

一些建有附属医院或医学院的学校,利用已有的医疗资源,在学校内设置附属医院的分院,或者说是分部;

与之相似但略有不同,一些学校通过与医院或医疗机构合作,在校内开设校医室或校医院;

还有一些学校取就近原则,将学校所在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为校医院,中心不仅为学生和教职工提供医疗服务,也同时面向周边的居民。

微信图片_20200914074956.png

华南师范大学校医院,即天河区石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官网截图

无论是哪种形式,有一点却是共通的,性质上,校医院属于基层医院。作为分级诊疗的底层,它的主要功能也就是治小病,协助进行疾病预防和及时转诊,从而缓解上级医院的医疗压力。

校内每年度体检、传染病的预防宣传、健康政策的普及,这些不起眼的生活细节,都是由校医院承接。如果缺少了这一环,试想一个学校几千甚至上万的学生涌向医院,那本就人满为患的三甲医院就得过载宕机了。

然而这有着基石作用的校医院,在以“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大学里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微信图片_20200914074959.jpg

疫情期间的防疫工作、日常的体检与健康科普等基础工作都是校医院负责。/图虫创意

缺钱,缺人,是当前校医院面临的主要困境。

要承担公费医疗优惠的校医院,不仅不赚钱,还得倒贴。这部分费用就需要通过国家和学校的统筹经费来填补。

经费不足的情况在一些民办院校和独立学院更为明显。

中国网曾在广技师天河学院猝死事故后探访了广州的一些高校。在广州大学城建学院,校医院不过一间教室那么大,里面也只有最基础的设备。而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医生更是在接受收集时表示,校医院除了药一无所有。

微信图片_20200914075001.jpg

神奇医院只在霍格沃茨里。/电影截图

说到底,这中间还是逃不开一条资源鄙视链。

瓜分经费蛋糕时,校医院让位给教育、科研等大头,没有什么竞争力可言。

而在学校之间,有经费、有设备、有场地的学校拥有的才是校医院,没条件的,勒紧裤腰也就建个校医室。

宣传做得好,麻烦就能少

简化程序,弥补经费空缺,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但有一项,却是各高校可以快马加鞭进行改善的,那就是医疗知识宣传。

我国总体的医保政策只是一个大的纲领,在这之下,各省各地市因经费、医疗资源各方面差异,所制定的医疗政策也不尽相同。

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保体系意味着,高校的医保规定受制于各城市的政策。广州市大学生2020到2021年度需缴纳343元医疗保险费用,而杭州市学生一年只要缴纳60元。与之对应,两个城市的起报门槛和报销范围也有所不同。

大学生医保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通关宝典。一个学校内部,因不同校区所在的省市不同,也能分演出不同版本的细则。

微信图片_20200914075004.png

微信图片_20200914075007.png

大学生参保缴费标准因城市而异,学校政策也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标准。/学校官网截图

此外,报销程序也会随着当下局势相应地发生变化。

疫情期间回广州实习的小D就经历了一次一波三折的转诊经历。

得知学校可以报销一部分补牙的费用,但需要开具转诊单,小D便选择了离租的房子最近的一个校区。

等进了校医院,被医生告知,必须在所就读的校区才能开具转诊单。无奈,小D只得再跑一趟。

结果一进门,缴费窗口上赫然贴着一张“疫情期间报销须知”,落款是2020年5月19日,上面写明:“整个疫情期间,广州市内产生的外诊费用均可报销,但需补回转诊单。”

也就是说,疫情期间转诊单允许后补,小D相当于白跑了一趟。

微信图片_20200914075009.jpg

缴费窗口孤零零的告示/小D供图

这张门诊部的告示孤零零地贴在校医院的缴费窗口,此前从没有出现在学校任何一篇官方推送里,班级群里的文件通知也未见其踪影。

所谓告知,不是广而告知,而是有缘告知。

这些与个人权益相关的基本医保知识,要么散落在迎新手册中的某一页,要么盘踞在校医院门口灰扑扑的宣传栏里,要么集中在一个陈旧的校医院网页里,等着学生去挖宝,去发现,去掌握。

2018年,暨南大学医学院曾对广州市某大学学生进行一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医保知识为不太了解,或完全不知道的状态。

微信图片_20200914075011.png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医保知识了解不多。/论文截图

和了解程度相反,这一抽样群体的参保率高达90.5%,达到了2009年文件提出的“大学生医保的参保率应当达到90%以上”的目标。

提高参保率并非坏事,但真正让参保率变得有意义的,是让学生清楚自己交的每一分钱都是一份保障。而不是在自愿缴纳医保的大前提下,通过代扣费的方式完成参保率的指标。费用收得爽快,政策的宣传与知识科普却步伐拖沓。

固然,健康知识的获取需要个人意识的提高。但在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宣传上,高校做的似乎还远远不够。

参考资料
[1] 在校大学生对医疗保险的认知及满意度调查,曾路情 徐敏光 彭锐豪 韦薇 徐昌圆曹彦 夏苏建,职业与健康,2018,34(24):3393-3396
[2]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回顾、评估与展望,王翠琴 李林 薛惠元,经济体制改革,2019(01):25-31
[3] 北京市大学生医保政策分析——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胡一凡,经贸实践,2017(05):106
[4] 广州市高校学生医保管理问题研究,罗丽君,华南理工大学,2017
[5] 新中国七十年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变迁,曹晨 尹德挺,人口与健康,2019(07):28-32
[6] 大学生医疗保险研究述评,刘铁明,医学与社会,2006(02):20-2
[7] 学生经校医误诊等猝死,校方竟欲起诉救人学生,新快报,2011.12
[8]高校校医院调查:缺人才少资金怎一个"钱"字了得? ,信息时报,2007.2
[9]校医院:大学“毒瘤”,网易新闻,2011
[10]民办高校学生也纳入医保,广州日报,2009.11
[11]清华学子校医院延误致死,新京报,2004.12
[12]大学校医院处境尴尬,中国网,2011.12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有间大学”,撰稿双木,编辑秋裤,排版阿肯,未标注来源图片来自网络。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有间大学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有间大学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搞不懂这件事,大学生又要被坑钱了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