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体育美育“升值”,家长别忙报班

作者:现代教育报 发布时间:

体育美育“升值”,家长别忙报班

作者:现代教育报 发布时间:

摘要:仍需读懂改革背后的深意。

1603707961869200.jpg

图源:图虫创意

*来源:现代教育报,作者凌月云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先后表态:体育中考分值要增加,要与语数外等主课看齐。同时,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这些消息一出,家长们立刻就不淡定:“缺少艺术细胞的娃岂不是要吃大亏?”“孩子们的负担肯定又加重了!”“赶紧给孩子报个辅导班‘恶补’一下兴许还能亡羊补牢”……面对家长们的焦虑,教育部的回应是: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表明,盲目报班以应对体育美育“升值”,并非上上策。

家长们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

不可否认,每一项与考试、升学相关政策的出台,都会牵动家长敏感的神经,此次体育、美育与中考的深度融合也不例外。记者调查发现, 焦虑的源头主要集中在这点上: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已经比较重,再加上音乐、美术都要考试, 时间的分配上就是个矛盾。

家长李女士告诉记者, 自己的女儿正在上初二,新增了物理学科,学期末的时候,还要参加生物、历史、 地理等四门学科的中考测试,学习任务重,压力也比较大, 每天放学回家的家庭作业基本要写到十点左右,留给体育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如果音乐、美术也都要考试,那孩子必须是超人,否则时间上无论如何也分配不过来。”此外,李女士还担心,体育、 美育学科一旦与考试录取紧密挂钩, 那么孩子们就会抱着一种应试的心态去完成, 而不是真正热爱、喜欢,这与教育部发布的改革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事实上,家长们的焦虑还来自“是否带来新的不公平”的担忧。吴爸爸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男孩的家长。他坦言儿子活泼好动,学业和体育锻炼都没有问题, 但令他头疼的是儿子没有美术细胞且五音不全。“像我儿子这种情况,跟人家音乐、美术天分高的学生比起来,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怎么比得过呢?”

比起吴爸爸, 张先生的表达更直接:“有音乐、美术天赋的学生只占一部分比例,如果大家按同一个标准衡量,那另一部分孩子肯定是吃亏的。”张先生说,他的女儿属于后者,在相差一分就可能被排到几百名之后,从而与优质高中无缘的激烈竞争中, 女儿无疑是“弱势群体”。

仍需读懂改革背后的深意

两份重要“意见”的颁布, 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回应,即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对美育而言,其核心的意义和价值是培养学生深层次的综合素养,学生们通过学习,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这些着眼于学生一生发展的表述,引起了校长们的关注和热议。北京市海淀区星火小学校长关红表示,“‘意见’旨在引导学校、学生和家长眼里不能只有语数英。”这位学音乐教育出身的校长告诉记者,音乐、美术教育是一个长期熏陶的过程,它对塑造一个人的气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可以和德育等其他学科融合起来, 而最终产生的深远影响可能若干年后才能体现。

而在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校长姜源看来,“意见” 的颁布除了瞄准人的全面发展之外,也是对当前存在的部分问题的纠偏。姜源认为,部分学校从校长这个源头上就对音体美学科不予重视, 这种观念传递给老师们的信息就是,凡是参加考试的科目就是“正科”,其余的都是“副科”,由此带来的课时被挤占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 教育评价“唯分数论”,过分追求升学率,而不考虑学生的特长、爱好和发展。

姜源表示,此次国家对音体美教育改革的愿望是好的,但需要有相关具体的评价作支撑,改变传统的评价导向、方式和方法。

改革初衷是不增加学生和家长负担

面对家长们的焦虑,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万丽君曾表示,改革是以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为前提的。她说,教育部并非要求2022年全部铺开中考艺术考试,也不要求具体分值。2022年的重要目标,是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资源配备不断优化,评价体系逐步建立,管理机制更加完善。通过三年的行动计划,在2022年的基础上向2035年的目标进发,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怎样做到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对此,万丽君表示,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保质保量完成9%~11%的艺术课时数。考试内容是课程内容,不会给学生增加太多负担。也就是学校教什么,就考什么;不是说要让家长送孩子到校外去学习。各个地方都按照这样一个标准来执行。”她举例说,美育进中考早在2012年就开始试点,8年来最大的成效是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试点中没有增加学生负担。

专家建议学校应承担起更多美育责任

教育部在回应家长们的关切时, 明确指出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此举也得到了艺术界相关专家的关注。北京艺美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SAE艺术教育平台创始人刘冰在接受媒体收集时就表示,“学生时期正是审美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 美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支柱,它和学科教育的关系不是加法,而是融合。”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 刘冰认为,“意见” 提出学校要加强美育工作,恰恰改变了之前必须通过社会购买才能获得美育教育的情况。这不是造成不公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反而让更多孩子有了接受高质量美育教育的机会。

对此观点持赞同态度的还有国家一级指挥、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艺术总监孟大鹏。他表示,中考增加艺术科目,通过分数让学生和家长真正对艺术科目重视起来,学校需要承担起更多艺术教育的责任,不管是加10分还是40分,一定不是把负担加到家长头上。

在具体落实方面,孟大鹏建议从三方面考虑:从家长角度,如果孩子表现出了某方面的天赋,就一定要继续培养孩子的天赋;从学校角度,学校在音体美方面教师的配备要更到位,以便更好开展艺术教育;从教育行政部门角度,要制定落地细则,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测试的是素质。

一线心声:过程性考试对接美育进中考

“美育教育是针对全体中小学生的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家的教育。”秉持这一观点,北京市第二十中学艺术中心主任吴刚认为,最具开放性思维的艺术学科因为没有标准答案,最强调个性化,所以在不给学生、家长增加负担的同时又让学校承担美育的主责,可将终极考试目标转变为过程性考试。吴刚举例说,可以将考核的目标划分为三段,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列出初一、初二和初三年级的重点,然后把评价的内容平摊到平时的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和每一次表演中,这样既不会额外占用学生的时间,也不会有额外的费用需要家长支出,而且还能提高教师的授课有效性、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可谓一举多得。

体育的重要性不是为了考分

“幸福是什么?不是上清华,不是上北大,而是能健康地活着,做自己喜欢的事。”“体育教会孩子如何在规则下去赢,同时教育孩子如何有尊严和体面地输。”这是北京市第一零一中的体育教研组长王亚林在疫情期间写给学校高三学生和家长们的一封信。在王亚林看来,体育不光是锻炼一个人的肌体,更是塑造一个人团结、协作、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武器”。他相信,体育带给一个人的影响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面对家长们对于体育中考分值提升的焦虑和矛盾心理,王亚林建议家长一定要首先转变观念,不能光盯着中考的分数看,而应该看到身体素质好对孩子一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磨刀不误砍柴工,体育锻炼反过来还会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王亚林表示,家长们不必把中考体育看得无比艰难,只要让孩子每天坚持在家锻炼20分钟或半个小时;在学习累了之际,在小区里跑跑步,或在家做做仰卧起坐等,都能过关。

本文转载自“ 现代教育报”。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现代教育报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现代教育报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体育美育“升值”,家长别忙报班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