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有间大学(ID:youjian-university),作者:阿饼
几天前,豆瓣“大学后悔学会计”小组成员,突破一万名。
自今年9月8日创建以来,“大学后悔学会计”在三个月内疯狂吸粉,成为同类小组里人数最多的一个。
排在后面的友邻,分别是“大学后悔学法学”、“大学后悔学新传”小组。此外,小语种、计算机、数学等等专业的身影也出现在了小组社区中。
“在两千人的时候就想跑路了。”面对破万的成员数,“大学后悔学会计”小组创办者严大人直言——很焦虑。
焦虑的大多数
起初,严大人只是想用小组为自己压力的创建一个情绪出口,没想到,感同身受的人蜂拥而至,并且直接刺激了其他友情小组在豆瓣诞生。
提起对专业的后悔,这代年轻人可有得跟你唠。#读大学千万不要选什么专业#、#后悔专业#已经为各个社交平台创造了无数的话题热度。
在话题里,你的经历永远不会落单,“我也一样!”,成为局内人互相怜悯的必备话术;强烈的情绪裹挟着看客,花式劝退,意外成为了这些话题的附加功能。
从会计专业毕业后,严大人已经在对口的会计岗位上工作了一年。直面就业的现实,她才回想起,象牙塔里对“考试难”“水分大”的种种抱怨,只是后悔情绪的一个小小剧透。
每个话题下,都有许多个像严大人一样的“打工人”,他们共同分享工作带给他们的失望——渺茫的前景、机械的日常、尴尬的待遇……
经过专业学习加对口就业的深度体验,就业者的后悔是最有说服力的。
中国教育报道研究发现,近年来应届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2018年有39.2%的已签约应届毕业生表示签约岗位与在校学习专业并不对口,学科专业对就业岗位的影响在持续减少。
但对口,不一定意味着幸福。每一个激情参与后悔话题讨论的就业者,都是鲜活的例子。
大学后悔学会计小组的“打工人吐槽”话题分区下,人们在叹惋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我的工作就是每个月开两三百张发票,吐了……”豆瓣用户喵在分享自己会计从业三年的感受时用“生理性恶心”表述,她觉得自己的工作“大街上随便一个人都能做”。
组长严大人对自己的岗位也有类似的感觉,“可能聪明的话,高中毕业也能做得来”。
实践为所有知识积累创造无数幻灭的瞬间——会计发现,只要是人为的标准,一切都“可以商量”;土木工程发现,建造理想要先从工地水泥做起……
就业后,面对养活自己与诗和远方不可调和的矛盾,很少人能有勇气重新来过。
“黑人、大楼、白纸”,也成了前辈对后辈的标准态度——大家快逃
另一边,读书人的忧愁,并不亚于打工人。
《中国大学生成长白皮书》调研发现,“学业”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十大困惑之首,它具体包括专业课、考研、成绩、挂科、考试、四六级等。
“我不知道学习专业的意义在哪里?”一直都是各个豆瓣小组里的常青话题,虽然话题参与者从高中生横跨博士后,但迷茫的集中发作人群,还是大学学子——
他们前方是以“死”相劝(累死、穷死、委屈死)的就业者,眼前是学不进的课堂或者不尽人意的成绩单,身边是“人传人”的考公考研考证潮,学生们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大三学生嚣张在“大学后悔学会计”小组里发帖,表示自己的现状很迷茫。
嚣张原本已经下定决心要考研,却在当被同学问起考研的原因开始摇摆不定,“因为大家都在考而我不想被落下。”
嚣张担心自己会因为没有足够坚定的理由坚持不下去,浪费备考的时间与精力。
而在友情小组“大学后悔学法学专业”里,又有另外一道景象。
刚刚过去不久的法考成为焦虑的热门话题,法学学子们不安地等待着成绩发布,他们中不少是第二次参加法考的“二战”学子。
更现实的是,许多人并没有像嚣张一样愿意大胆开麦,听听过来人的意见;也没有一个宽容的讨论环境,来释放备考的不安,而是靠自己在迷茫里打转,一直走到了大学的尽头。
回头后悔的时刻,他们才想起来在社交网络里振聋发聩,并且在豆瓣小组里找到了同样愤怒的回声。
这些苦水,也让迷茫变相成为了外界对大学生贴上的标签。
后悔在生长
回溯全程,从专业到就业,后悔的人总在被流水生产。
而如果给这场集体后悔画一条时间轴,志愿填报永远是“噩梦”的开端。
在一份以698名大学生和白领为调查对象的调研里,69%的人表示在填报志愿时不了解专业的学习内容、就业方向和排名。
在志愿填报季,最不缺的就是各家机构的专业红黑榜。“最值得”、“最具潜力”、“最烂”、“最坑”……随着时代趋势发展,各门专业在榜间流转。
绿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cr 麦可思研究)
各种前缀背后,是被学习难度、就业情况和市场前景等指标直接量化的专业含金量。最后再以一句老生常谈的“尊重个人兴趣、性格”,作为榜单的落点。
事实证明,这些美好的落点,在现实面前都是隔靴搔痒——如果可以多一个听从自己兴趣的人,或许世上就会少一个专业后悔小组。
对一些学生来说,填报志愿根本没有“自愿”可言。
虽然成事在人,但在志愿填报这事上,这个“人”不是学生自己,而是父母老师甚至七大姑八大姨。在童话和现实面前,多数成年人,会为他们的孩子选择现实。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大四学生小黄,在大四前想起当初填报志愿母亲一句“人力哪里都有岗位”还半信半疑。
但当她真正站在秋招校招的十字路口上,眼看着就业的现实,她不得不承认专业的就业机会还是不少的。
面对这样的结果,小黄没有太后悔,但还是有点遗憾:“感觉自己其实没有学到什么。”
电视剧《小欢喜》里,英子同样面对兴趣与父母意愿的冲突(cr 豆瓣)
父母们不愿放手让孩子听从兴趣,也是因为,学生们自己同样没有拿定好主意。
大多数学生刚刚摆脱多年的做题家身份,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何处,也不清楚接下来他们适合做什么,最多只能以高中科目学习强弱势说个一二。
与高分考生不同,成绩没有选择的余裕、录取批次低的学生,更只能仔细盘算每一分,将稳进学校作为第一要义。
调查显示,只有16%的人表示有明确的目标专业;58%的人承认,只是根据自己的分数选择了能够报考的最好学校。
高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升学,而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就业。高等教育强烈的目的性,让学生、家长、社会都不自觉地将就业与专业挂钩。
而接下来的剧情便是——这些学生,奔着似远似近的就业目标,毫无准备地背着书包进入了大学校园,后悔在大学课堂悄悄酝酿。
与专业“相爱”前,必先经过接纳与认可——接受专业身份,认可内化专业价值,更需要付出积极的实践。
为了与专业一体同心,甚至有并不喜欢本专业的学生,希望能通过逼着自己学习,实现反向爱上专业的“斯德哥摩尔”效果。
但是,高校的专业学科之疑难杂症,又在从中搅局。
在DT财经调查研究出的网民讨论最集中的20大后悔专业里,就出现了医学与工程齐飞,心理共文学一色的“盛况”:
极度偏理或者偏文的专业,风评都稍显尴尬。有的学生苦学四年才发觉,这些专业会因为缺乏“对家”硬核思维的学习,走进知识应用的死胡同。
那些为逃避高数而投身文科专业的学子们,对此最有发言权。
实践类和理论类的学科也不乐观,“只要专业选得好,年年期末胜高考”“一周考九门就是要我死”。
只要难字当头,期末季都可以成为这些专业的吐槽重灾区。
除此之外,“杂”学专业,也成为众矢之的。虽然课程数量与触及的知识面直接成正比,但浅尝辄止、学不精才是这些专业的常态。
一技之长才是最长,精英的位置都留给了愿意“钻牛角尖”,或者在一门课业上能发挥优势的人,即使他们可能在综合成绩上并不亮眼。
榜上有名的计算机、新闻学、汉语言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除这些之外,经济学、电子工程、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等专业也被各界归入杂学之列。
如果那些靠抱佛脚“苟”过期末的学生,还能勉强说服自己学下去,那频频挂科的学生们,如果没能好好调整自己的状态,就只能身不由己地被成绩宣判,甚至产生“自己命里与专业相克”的挫败感。
学艺不精、挫败积压,后悔终于在就业中爆发。
奋力自救
但好在,劝退小组里希望还在。“奋力自救”话题区里,你能看到迷茫的人在努力寻找清晰的目标,并且互相救赎。
这条后悔的生产线上,从来不是只有一个出口。
象牙塔里的学子,在用转专业、跨专考研进行人生的二次选择,“求建议”、“求指点”,他们愿意相信过来人的话,也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有勇气的就业者,纵身转行、创业,跳出996和不公平的圈子,去经营自己想要的人生。
总有义无反顾的人,在力排万难选择自己曾经没有选择的答案。“不试试看,怎么知道会不会死心呢?”一位小组组员回答道。
还有人开始对这种懊悔的状态进行复盘、自省,发现自己好像还未真正付出过努力,就已经先行认怂。他们准备摆正心态,重新出发。
豆瓣网友吉冈双叶真诚地分享了自己跨考心理学的经验,帖子里没有过多渲染自己“二战”的心酸,提起经验、提起坚持、提起稳扎稳打干货,底下的评论里,徘徊的后辈们正在听取前辈的意见。
“大学后悔学新传”小组里,“离开新传,我人好了”的楼主Jikyo在分享自己自救后的新生活,“虽然每天读文献也并不轻松,但是我心态真的比本科的时候好太多太多。”
小组里会涌入新的后悔,但会有人找好离开的路。
参考资料
[1]尚秀丽,尚远宏,田金凤.高中与大学的教育差异性[J].科教文汇(下旬刊)
[2]李忠辉,王恩元,赵恩来,刘晓斐,王亮,程健维,Yi Luo,Hua Jiang.提高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研究及其对国内大学的启示——以西弗吉尼亚大学(WVU)Mining Engineering为例[J].高教学刊
[3]杨宏,龙喆.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内涵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4]汤智.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依据的哲学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
[5]本科十大“学得杂 学不精”专业盘点.新浪教育
[6]五大因素影响高考志愿 72%的人想重新选择专业.iPIN
[7]《中国大学生成长白皮书》:95.7%大学生存在迷茫和困惑.腾讯教育
[8]选错专业,考上985都让人累觉不爱.DT财经
[9]《2020年就业蓝皮书》.麦可思研究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有间大学”,撰稿阿饼,编辑秋裤,排版古咕,未标注出处图片来源网络。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