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图虫创意
*来源:青塔人才(ID:cingta-job)
最近,关于事业编取消的传闻各大媒体平台流传,这样的消息无疑让这个冬天又冷了几分。
因为一场疫情的到来,今年成为了多少人不愿揭开的一页,只想盼望着它早点过去,再将它永远尘封。
踩着2020的尾巴,回望这一年,科研人都经历了哪些磨难?2021是否也会如今年一般魔幻?
01内卷加剧:拿到饭碗吃口热乎饭越来越难
“内卷”的概念并不是今年才被提出,但它却在今年“大放光彩”,一举成为年度网络热词。
内卷大火的背后,是被迫内卷的群体不断壮大,被卷人群越陷越深的残酷现实,对应到硕博毕业求职这件事上,则是毕业想拿到饭碗吃口热乎饭的难度越来越大了。
今年以来,我们关注到了不少名校硕博在职业发展上的案例,在高校求职环境高度内卷的背景下,他们做出了适合自己的最优选择,用两个关键词来总结就是:逃离和向下兼容。
原南大副教授任职街道办的事件曾引起热议,纵观这位副教授的学术生涯,我们发现,她也曾是一颗冉冉上升的学术新星。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才让她放弃了长久以来扎根的学术土壤,转任街道办。硕博逃离高校去从政,已渐渐成为趋势。
顶尖名校的岗位竞争向来十分惨烈,编外后勤岗也不例外。一位985名校硕士毕业生在应聘某名校后勤管理岗中发现,自以为985硕士的学历能够让她顺利向下兼容,没想到只能让她不输在起跑线上,跟她同台竞技的甚至还有清北硕士。
未来,高校求职环境内卷还会持续,或许十年后回过头来看今年的卷只能算作正常竞争。
02、取消编制:铁饭碗变成瓷碗
事业编真的没了吗?今年虽然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收官之年,但从部分高校近期人才招聘计划中我们能看到,不少高校仍能够给予人才“事业编制”。
但如今的“事业编”早已没有铁饭碗的功能了,中国高校已经普遍实行岗位编制。在全员聘用制的今天,教师不再是国家的员工,而是学校的雇员,编制只与岗位对应而与人无关。学校聘任谁、解雇谁,国家无权干涉。
改革的目的是将用人自主权放归学校,实现人才能进能出,让学校真正需要的人才留下,而不是需要学校的人挤占坑位。
事业编在剥离“终身制”的内核后,象征意义将大于实际意义,给予教师事业编制,更像是一种荣誉和激励。部分高校对拟聘教师先以编制外人员身份聘用,经过一定时期的考察、考核合格再转入事业编制。
转入事业编后,身份地位的提升了,待遇上也有质的飞跃,经常能听到教师感叹:编内编外简直是两个世界。
在高校内,身份上的不同使编制外人员社保缴纳、公积金办理、退休养老政策等方面与编制内人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收入水平上往往在低水平自成体系,很难与编制内人员做到“同工同酬”。同时,许多高校对编制外人员重使用轻培养,编制外人员不能评职称,不能职务晋升,甚至没有专门的培训。
对于教学科研岗的教师们,甚至可以将聘用方式和学历职称一一对应。硕士讲师对应人事代理,博士讲师对应合同工,副教授给予编制,教授或可进入长聘拥有真正的“铁饭碗”。
未来,哪怕“事业编”完全不存在了,也会有“员额制”、“备案制”等其它说法将高校教师们的身份和待遇区别开。所以对于求职者们来说,想要稳定,就拼一把进入长聘,高校即可将你聘用至退休,不用为科研KPI而发愁。
03、取消论文奖励:碗里的饭变少了
今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教育部答记者问中,相关负责人也对破除“唯论文”问题进行解答,明确说明:要突出质量导向,教师科研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不得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取消论文奖励的态度是明确的。
从两年前四川农业大学1350万“天价论文”的事件引发学术界热议到今年完全取消论文奖励,没钱了,发SCI都没那么香了。
一些老师还指望着这些科研奖励来改善一下生活,突然不发奖了,这对于很多青椒并不富裕的生活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遥想当年,是真的可以靠写论文“发家致富的。
对于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来说,写论文是安身立命的根本,钱没了,论文还得继续肝,没有些硬通货在手,心里都不踏实。碗里的饭突然少了,高校教师的幸福感该如何保障?
9月,人社部组织实施人才服务专项行动,推进高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落实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政策,鼓励事业单位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未来,科研人吃饭的方式也将变得更加多样。
2020,剧变与挑战并存,科研人的生活从来没有容易一说,我们不断在挫折中认清现实,又在现实中等待机遇。改革的浪潮迎面打来,你是否已经做好准备?
科研打工人,2021加油干!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青塔人才”。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