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图虫创意
*本文来源:星教师(ID:new_jiaoshi),作者:何优优,编辑:田佩
我是一名老师,也是一位家长,十几年来这样的双重身份让我用教师教育的专业视角来审视亲子关系,也能以一个母亲的独特视角来反思孩子的教育问题。
何优优(温州市瓯海区外国语学校教师)
我家有一个男孩,今年16岁,9月份顺利迈入浙江省重点高中的大门,成了大家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不了解的人会想,妈妈是名师,这孩子肯定从小到大都特别优秀;了解他的人也许会想,他脑子好,超常发挥才会进重高的吧。这个阶段性的结果是偶然还是必然,请大家先听听我的故事。
01 这是一个怎样的男孩?
故事一 :值日榜上的常客
我们孩子在学校里一般多久轮到一次值日?常规做法一般是两周一次。有些班主任老师会将日常行规和值日挂钩,记录同学是否有违规行为,然后记到值日榜上,这些时常违规的孩子就成了班级劳动模范,我儿子班级就是采用这种制度。
这种制度就成功的让我儿子成为班级的超级劳模。为什么呢?
因为他是那种宁可多睡几分钟也要啃着早餐踩着铃声跑进教室的孩子;下课铃声响起,老师还在兢兢业业讲题,他刺儿头一样示意老师,“老师,下课了诶”;因为坚决秉持劳逸结合理念,课间15分钟还会跑操场捣鼓一下,又急匆匆赶回教室上课……就这样,他这朵“奇葩”就频频登上值日榜。值日班长也无奈,不记他,记谁呢!平均一周三次,多的达到五次也不奇怪。
故事二:他有一个“特殊照顾”的座位
我家儿子现在是一米八,他们班级是按照“前矮后高,男女搭配,照顾近视,分散调皮”四个原则来安排座位,大家猜一猜他们老师是本着第几个原则来安排吗?答案是第四条——分散调皮!
就这样,一个一米八他被排在靠着窗边靠着讲台的位置,这样的雅座一般人轮不到,在老师眼里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防止他与同学聊七聊八之后回不到学习正题,也成功的预防了我家儿子扰民行为的发生,比较方便看管。真的,同样也是作为老师的母亲,每次去看他坐在雅座上,我都不知道该说啥!
大家在我的几个小故事里发现这是个怎样的男孩子?是大人眼中的“后进生”?还是释放天性,向往自由的孩子?反正我感觉跟老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好学生是相差甚远的。最起码,不是那种有学习内驱力的自律的孩子不可相提并论。
02 一个母亲的成长焦虑与理性思考
近几年,我感觉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自己无时无刻不伴随着焦虑,也每时每刻在调整在思考。我想这不仅仅关乎一个母亲的使命,更是一个教育者的更为深邃的学习与成长。
1. 为什么会这样?我和孩子一起思考
为什么会这样?这些行为背后折射了什么问题?孩子存在什么问题?作为母亲的我又存在什么问题?我坚信,只有直面孩子直面自己才能实现我和孩子的共同成长。
他:对压力的“温柔”抵抗
大家会发现,刚才的种种现象反映的不是学习能力问题,甚至也算不是学习态度问题。学习不学吗?不是的。作业不写吗?不是的。只是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他选择迂回地迎接,就是我们常说的,学是要学的,我先玩一下;写是要写的,等会儿再写,因为学海无涯,题海无边——犹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反正没完没了的。
他不会抱怨说学得太苦我不学了,也不会火急火燎说作业太多做不完我不做了,如果前面他自己玩了,那么作业做到凌晨一点他也做。而他的“贪玩”“拖拉”“偷偷看书”等等,都是对压力的最温柔的抵抗。
我们的身边有太多这样的孩子。
我:高期望带来的心理落差
而站在我的角度呢,为了能够更好地陪伴与督促,我几乎留出了晚上所有的时间给他。用自己的节奏和标准来要求一个白天八节课的孩子晚上也高效率地学习;潜意识里就认定,我都这么陪着你,为你付出这么多,你必须要好好学,而且要学好。
当孩子因为疲劳打瞌睡、拖拖拉拉、消极抵抗、漠视……我就放大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自然没法做到心平气和了。学习成绩的不可控性和孩子态度的逆反性,每每让我的高期望落空,时常冰火两重天,造成极大的心理落差。
我们:在忙碌的学习与生活中,沟通不及时带来的信息接收与表达的不对等,换位思考与同理心还没开始,往往又已经被分数下的负面信息与负面情绪带乱了家庭氛围。
2. 如何定性问题?我和孩子一起成长
这是一个共性问题吗?当我跟很多家有初中娃的家长聊起这个话题的时候,发现这真的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被焦虑裹挟的家长与叛逆期的少年。
我该怎么做?如何在被应试教育狠狠地撞了一下腰之后做出突围,保留孩子更多的可能性?初三的这一年,我必须做出调整,以应对这种慌乱。
03 作为母亲的我,如何和孩子实现共同生长?
1.关于读懂内心
问题:真、小叛逆、贪玩、执着——存在感、认同感、责任感,以及渴求独立的紧迫感。
他是一个很有同学缘的孩子,每到节日收到很多祝福的卡片。有次我瞄到一张:“你是我知道的最真实的人……你调皮,你幼稚,不盲从,也不听劝,但保有最真实的本性……”孩子气的口吻表达了对他的综合印象,我觉得评价很到位,可见同学眼中他是个爱玩的单纯的真实的孩子。
其实仔细想,有时候他的调皮与任性是在刷一波存在感,在学霸云集的班级中,在严肃认真的学习氛围中,他在寻求关注寻求认同。
同样,在我们父母面前,他也是希望得到肯定与鼓励。青春期的小叛逆也许是发生在每一个这个年龄的孩子身上。用任性反抗我对他的管束太多;用厌烦来防止我们有时即将出口的正面教育;用叛逆来疏解学习的压力与成长的烦恼,一种渴求独立的紧迫感在内心里澎湃。
当我意识到,“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之后,我也试着去“顺着毛捋”,努力心平气和地共情与建议。
比如当他因为拖拉到半夜嫌作业多而狂躁的时候,因为我个人做事效率挺高的,我总是会说,为什么别的同学早早就完成了?之后我真的试着调整了,更多的是站在他的立场说话:今天作业真是太多了,各科老师没有协调好,做不好就别做了。
他反而会说,那不行,然后又埋头苦写。其实你会发现,抱怨作业多只是在疏解一种复杂的情绪——那种怕作业来不及完成的慌张和对自己前面拖拉的气恼,当他的情绪被“看见了”,心气儿也就顺了。
除了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顺着他的毛捋的同时,我还积极进行心理学书籍的阅读。寻找一个与青春期男孩拉进距离的方式,我觉得可以推荐给大家,就是陪孩子散步。
我家孩子是一个运动型的男孩,平时足球篮球跑步都喜欢。因为体育中考有1000米跑步,我建议他每天作业早点完成,然后下楼跑步,他表示挺欢喜,毕竟跑步时可以听音乐跑完了可以喝饮料。我每天陪同。我等的就是他跑完了需要放松走路的那一圈。
运动过后孩子的心情舒缓状态很好,非常适合交流谈心,即便你什么都不说,孩子也会主动跟你聊起来。日复一日,心的距离不就拉进了么,班级里的日常,学习中的困难,自己的梦想高中都开始交流起来了。
一直到中考的那几天,因为压力大,他每天都主动约我下楼散步聊天来排解心中的焦虑。所以要读懂孩子的内心,得放下姿态,并创造与孩子真诚说话的机会。
2.关于读懂天赋
我家孩子的从小爱好就很广泛。到初中之后,坚持下来的几乎就剩下折纸和音乐。他应该是属于天生手巧的类型,从小就对折纸着迷,家里随处是他的折纸作品。
在初中课业负担这么中的情况下他也花挺多时间去折纸,甚至有几次考完试发现时间还有多余,草稿纸也折出小猫小狗来,让老师哭笑不得。每个人都有各自与外部世界建立关系、进而不断认识自我的方法。这也许就是他的方法。
怎样保护好他的爱好,又能够让爱好为他积极的负责的学习助力呢?我就和他商量,是不是可以平时的时间不摆弄,而是每个周末腾出固定的时间来折纸,然后为了让作品保管下来我给他做了一个公众号。一来学习时间的效率更能保障,二来,他的爱好在公众号展示之后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关注,天赋被给予肯定,在班里学习相对愉悦不少。
他还特别喜欢音乐。从小打架子鼓,初一开始喜欢用电脑软件编一些小曲子,之后是每天喜欢听一会儿。后来有次我跟老师聊起这个话题,她说初中孩子普遍喜欢音乐,学校还有个音乐广播站,所以我就建议他试试推荐和分享。
第一次被入选之后,他欢欣鼓舞,从欣赏到表达,找到其中的乐趣。这是他初三时候推荐的歌,推荐词写得还不错。
我们有时会觉得,初中的课业负担重,先把什么天赋爱好放一边,好好学习比较重要。但是我有切身的体会,如果处理得到,安排有序,为爱好寻找一个合适的出口,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会有特别积极的影响。
3.关于共同学习
关注内心,看见天赋,然后是陪伴共同学习。之前的学习态度造成了他文化学科的薄弱,尤其是文科。当孩子在情绪上不抵触的时候,需要学习上的助力。我的做法就是——共同学习。
做法一:内容共享,方法共学。初三的一年,当别的孩子在大量刷题的时候,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整理出三年的所有课本,花了一个周末时间来制定详细的计划,内容分解,安排时间。
寒暑假、疫情期间,在高效完成老师布置的当天任务后,他每天还要再自主整理一个小时,平时则是半个小时,这个时间别的孩子应该都在刷题。
你们看,这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基础字词、古诗文、古文等内容的所有内容整理,是我们连续一百多天共同完成的任务。他学,我也学。所不同的是,学一段之后,我是考试官,他是被考者。内容共学,方法共享,我感觉这一年我真的是重回学生时代。
做法二:“榜样”的力量,告诉孩子妈妈在努力什么,我在挑战什么,我有什么梦想。带了引号,是因为这个“榜样”是我的自我标榜,因为我儿子从来没有说过我是榜样,但我能够感受到我的努力对他是一种正向的影响,身边有一个如此努力工作努力生活的妈妈和他一起追寻更好的自己。即便是陪伴孩子的最忙碌的初三这一年,我也没有在自己的工作岗位或者专业研究上有丝毫怠慢。
在和孩子的日常交流中,我也会告诉他,我的工作目标是什么,我正在努力做什么,当然也会告诉他参加的各类大赛和评比的焦虑和担心。我会让他明白:妈妈和你是一样的,遇到问题也会担心,心有梦想也在努力去追。
回到亲子交流的本质,我们现在很多家长认为自己为孩子做得够多陪伴得够多了,而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助力,又做到了多少呢?就我在之前被焦虑裹挟的那一段时间里,我的一遍遍催促,我的苦恼叮咛,实际上都不是有益的陪伴。而只有共同学习,让陪伴有了具体内容之后,我们的“在场”才有意义。
这一年,孩子的进步让他所有的同学和老师刮目相看,夸赞一匹黑马横空出世,而我深知背后的艰辛与努力。一年来,我们努力调动所有良性的因素来调整心态调整学习状态,努力营造积极的能量场,我和我的孩子实现了共同成长。
记得毕业典礼那天很迟才散,他主动留下来值日,大约是想起自己和“值日生”三字的不解之缘,扫了那么多次的教室,站好最后一班岗。上我车的时候,书包上绑着气球,犹如初中三年的完美句点,他背着它,笑着回到我身边。
阅尽千卷,归来仍是少年!我很高兴我依旧拥有那个纯真烂漫但已经懂得用最美妙的姿势生长的孩子。陪伴他这样的三年,我也实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成长。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星教师”,作者何优优,编辑田佩。原文整理自何优优在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家长论坛的演讲。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来源:星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