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unsplash
*来源: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作者:郭丛斌
在刚刚闭幕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加强县域高中建设”的修改建议被采纳,正式补充进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近年来,教育经济研究所郭丛斌等同志专注在“县域高中”这一研究领域,通过对近20年来部分重点高校本科生生源地进行分析,得出了县域考生进入精英大学的机会要显著低于大中城市、普通高中教育生态呈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高考难度的降低和全国分地区统一命题的高考制度能够显著提高县域高中学生的精英大学入学机会等研究结果。
这些结论都反映了县域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呈现下降趋势,体现了区域、城乡教育资源的结构性不均衡,用实证方法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找到了重要抓手,具有较强的现实和政策意义。现将有关研究介绍如下,以期社会各界更多关注和关心县域高中的建设与发展。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郭丛斌
建设县域高中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中阶段教育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更是为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普通高中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对巩固义务教育的普及成果,保障教育公平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高中教育特别是县域普通高中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县域高中在各种力量的挤压下,生源流失严重,教育质量明显滑坡,正逐步走向没落。事实上,县域内大部分农业人口和困难群体的孩子主要都是通过县域高中接受高中教育,实现代际流动。其中的佼佼者在全国高等教育规模日益扩大的背景下,如能进入精英大学就读,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才有更多的机会成为才能卓越、影响深远的社会精英,才更有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才更有可能鲤鱼跳龙门,进一步实现社会阶层的跃升。
我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精英大学中的农村生源比例及其县域高中生源比例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这意味着县域高中是我国农村青少年走向精英大学实现代际流动的重要通道。此外,研究还发现提高县域高中学生精英大学入学机会,将有助于改善本省高中教育质量。因此,发展县域高中、提高县域高中教育质量对促进弱势群体子女的代际流动、维护社会公平和加强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级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最为重要的行政单元,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节点。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县域发展,中央和地方陆续出台系列政策措施。我们的调研发现,振兴县域经济关键在于为县域培养和吸引人才,县域高中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县一级发展高等教育的条件并不成熟,县域高中便成了县域智力资源的主要聚集地,为县域内的人民群众提供深造场所和智力支持,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另一方面,县域高中教育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县域人才的引进,关系到县域的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因为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智力支撑,而高素质人才往往对子女教育抱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所以,建好县域高中,提高县域高中教育质量,不但有利于提升农村人口考入知名高校的机会,使其能在更高层次和更多领域反哺农村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为当地培养更多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为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教育振兴乡村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县域高中的发展现状
近些年,县域高中在各种力量的挤压下,生源和师资流失严重,教育质量出现明显下滑,甚至日益走向衰落。新闻显示,2016年广西凤山县最好的高中——凤山高级中学居然没有一名考生达到一本大学投档线,创造了“零一本”的历史。2017年,该中学略有进步,一千多名考生也仅有两人达到一本线,上线率不到0.2%;且该县当年高考第一名学生的分数只比广西一本线高14分。县域高中教育质量类似凤山的县,在全国其他省份也不少。
与此同时,从A、B两所精英大学本科生调查数据来看,县域高中同样处境堪忧。2013年,这两所精英大学非直辖市生源中,来自地市级高中的占78.1%,来自县域高中的仅占21.9%。同年,全国共有1981个县级行政区(不包括市辖区),其中仅431个产生了这两所精英大学学生(仅占县级行政区数量的21.8%),而335个地级行政区或直辖市(除特别行政区)中271个产生了这两所精英大学学生(占地市以上城市数量的80.9%)。
分区域来看,华东和华中地区县域高中发展相对较好,2013年这两所精英大学生源中来自县域高中的学生占比分别为35.2%和 27.7%,其中沿海地区的省份以及山东、河南等一些人口大省的县域高中生源占比相对较高。
相形之下,西南地区和华北地区这两所精英大学学生中仅有16.7%和14.1%来自县域高中,而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华南地区这两所精英大学只有一成来自县域高中。
值得注意的是,内蒙古、新疆等边疆地区的县域高中已经很难培养出这两所精英大学的学生。这些数据为县域高中教育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县域高中和地市级高中教育质量差异的关注。
普通高中“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日益凸显。2007-2013年,上述这两所精英大学生源高中数量从868所,逐渐减少至746所;来自地市级高中的学生比例由75.6%升至78.1%,来自县域高中的比例由24.4%降至21.9%。
普通高中精英大学入学机会的校际差异正逐步拉大。一部分地市级重点高中在精英大学入学机会方面优势明显,在获得良好的品牌效应的同时,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财政支持,办学条件越来越好,师资力量越来越雄厚,受到更多学生与家长的青睐和追捧,也因而吸引了更多的优秀生源,进入良性循环。
反观县域高中却因优秀生源和骨干名师的双双流失,教育质量越来越差,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此外,县域的优质教育资源也呈现出集中的趋势,县域内往往有一所高中独占鳌头。2013年全国共有431个县级区域产生了两所精英大学的学生,其中 87.5%的县级区域生源均来自县域内的同一所高中。
在县域教育质量整体下滑的同时,县域高中却依然服务着庞大的学生群体,其中不乏许多农村或是低收入家庭的子女。2017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县级及以下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9.03%。中国大部分农村户籍人口都在县级层次,县里大部分农村人口和弱势群体的孩子主要都是通过县域高中接受高中教育。
2020年3月底4月初,我们在福建、山东、广东、北京、辽宁、江西、四川和河北等10个省份开展了“疫情期间县域高中学生学习情况线上调查”。分析发现,70所县域高中高三学生中,农业户口学生占74.%;家庭年收入在5万以下的占65.0%,5-10万的占20.3%;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占73.7%,高中的占11.1%。可以看出,县域高中学生更多来自农村地区,且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低。
县域高中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
与地市级高中相比,县域高中的发展处境艰难,可能的影响因素包括:
(一)教育系统内部因素:超级中学虹吸和挤压下的县域高中教育生态
从我国高中发展和运行的逻辑来看,学校的生源质量、教学质量、硬件设施等教育生产要素共同决定了高中的教育质量表现,而学校的教育质量表现又进而决定了学校未来的生源质量及其他资源的获得,由此形成高中学校发展的系统闭环。在各高中学校独立发展、互不干预的情况下,各高中系统作为教育生态的子系统应表现出较为稳定的发展状态,单独学校出现教育质量问题也不会危机整个教育生态。
然而在当前我国的高中教育生态当中,少数“超级中学”依靠重点学校制度、与民办学校联合办学、引入市场资本等方式在各教育生产要素上占据了有利地位,并利用系统优势虹吸县域高中的优质生源和优秀教师,使我国高中教育生态出现校际间的马太效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精英大学入学机会校际间的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而“超级中学”跨市县“掐尖”招生正是这种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教育质量的视角来看,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超级中学教育垄断程度的提高会显著降低县级高中教育质量、及整个省普通高中的教育质量。除超级中学对县域高中的虹吸和压迫之外,研究还发现现行的全国分地区统一命题的高考制度更能保障入学机会的均衡分布,同时贫困地区专项计划的实施也有效提高了县域高中学生的精英大学入学机会。此外,高考难度的降低能够显著提高县域高中学生的精英大学入学机会,同时会降低少数高中对精英大学入学机会的垄断程度,使精英大学的入学机会分布更加均衡。
(二)教育系统外部因素: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人口流动对县域高中发展的影响
首先,研究发现我国经济越发达的省份高中教育水平越均衡,这可能是因为在经济发展领先的省份,各地市政府财政相对富裕,对高中教育的资金投入水平也更高。在经费投入充足,预算约束较小的情况下,省内教育发展总体上出现短板的可能性随之降低。
其次,基于对经济发展平衡程度和教育均衡程度的考察,研究指出地市间经济发展均衡程度越高的省份其教育均衡程度也就越高,县域高中的发展也就越好。最后,研究还发现县域人口向地级市区域的流动也是造成高中教育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大量县域人口的流出降低了县域中的学龄人口基数,与之相对的优质生源也就日益减少,进而降低县域高中的教育产出和学校声誉。
加强县域高中建设的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考试和招生等制度的管理。建议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在吸引优质初中生源、加强师资力量、改善学校管理、提高学校教研能力等方面精准持续发力。进一步提升县域中学的师资水平,加强其教研能力,改善其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各市级教师进修学校作用,整合县域中学的师资力量和教研能力,帮助县域高中及时掌握高考命题趋势;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政策,禁止任何形式地无限制跨县市招生行为,避免招生恶意竞争;教育部要继续增加重点高校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并提高政策精准性与有效性。
二是加大县域高中教育财政投入,解决县域高中资金短缺问题。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下沉政策、人员和经费等支持,提高对县域高中的帮扶力度,加大对县域高中教育财政投入。建议要由省级政府牵头,科学核定普通高中培养成本,健全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完善普通高中建设经费投入机制,明确省市县分担责任。
此外,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有不少先富起来的县域高中老校友、新乡贤,有捐资助学、助力办好本地县域高中的强烈愿望。建议有关部门研究好、引导好有关需求,特别要管理好捐赠和善款。通过以上举措,拓宽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普通高中教育渠道,激发县域高中办学活力。
三是关注县域高中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加大对贫困生和农村生源的资助力度。扶贫先扶智,精准教育扶贫是帮助贫困家庭“拔除穷根”、促进代际流动的关键。建议相关部门关注县域高中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尤其是来自乡镇、农村的学生,加大对县域高中贫困生和农村生源的资助力度,进一步减轻贫困家庭的教育负担,保障来自乡镇、农村及贫困家庭的学生接受教育所必需的校舍、设备、师资等基本条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通过扶智的方式帮助弱势群体,并在未来能够让更多学有所成的农村和乡镇学生反哺乡村经济,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四是改进高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引导学生与家长理性选择学校。县域高中的生源基础和师资条件都相对薄弱,在“唯分数、唯升学、唯一本”的高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建议教育部门进一步推动高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改革,在结果性评价的基础上,在评价体系中加入更多增值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同时,高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在关注学生认知能力成长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培养,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此,切实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帮助县域高中走出“唯分数”论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陷阱,促进县域高中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强舆论引导,鼓励家长在初中升高中择校时,综合考虑孩子的学业基础和家庭实际情况,理性选择最合适的学校,避免家长盲目跟风追求“超级中学”及其他大城市的学校。
五是继续提高县域高中教师待遇,构建县域高中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要着力解决县域高中教师短缺和师资结构性矛盾,提高县域高中教师工资收入,从补贴、住房、生活等多方面进行倾斜,留住现有县域高中优秀教师;在职称晋升、荣誉表彰和技能等方面给县域高中教师提供更多机会,提高县域高中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加大县域高中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县中现有教师教研水平;落实优惠政策吸引公费师范生毕业后到县域高中任教,为县中补充新的优秀教师。
六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县域高中教育质量。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和规范化的管理手段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教育质量薄弱学校可通过同步课堂模式在将优质生源留在生源地的情况下,输入外地优质教师的教学内容,实现教育资源的增量发展。
文献来源:
1、郭丛斌,王家齐.我国精英大学的生源究竟在何方——以A大学和B大学 2013级生源为例[J].教育研究,2018,39(12):99-108.
2、郭丛斌,张首登,万博绅.中国高考难度:大些好,还是小些好——从县市高中学生精英大学入学机会公平的视角[J].教育研究,2020,41(02):111-123.
3、郭丛斌,林英杰.精英大学入学机会校际差异的马太效应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0,18(04):151-167+189.
4、张首登、郭丛斌.高考命题:全国统一还是分省自主——从县、市高中学生精英大学入学机会差异的视角,《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已录用。
5、郭丛斌、徐柱柱、张首登. 超级中学:提高抑或降低各省普通高中的教育质量,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21年新年论坛发言论文。
6、郭丛斌.乡村振兴亟须提高县级高中质量[N].中国教育报(理论版),2020-04-09(06).
7、郭丛斌.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县级高中教育质量研究:评价体系、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课题编号:72074012)课题申请书。
作者简介:郭丛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ID:IEE-PKU)”,作者郭丛斌。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