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pexels
5 月 11 日,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数据显示,2020 年,大陆地区人口总体规模达到14.1 亿人,相较于 2010 年「六人普」时,增加 7205 万人,其年平均增长率为 0.53%。从人口数量看,近 10 年间,中国人口增长率持续放缓,老龄化加剧。
透过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在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的人口形势背后,存在哪些潜在教育创业机会,暗藏着什么教育行业密码?
生育鼓励政策有望加码,母婴童、托育迎来机遇
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出生人口为 1200 万人,是除 1961 年外的历年最低值。而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 1.3,居于全球 200 个经济体倒数前 10。虽有疫情影响原因,但仍处于较低生育水平。人口要实现自然替代,需要女性的自然生育率为 2.1 左右,当下中国 2020 年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 1.3,意味着每一代人「坍塌」掉几乎一半人。
出生人口数与生育率深受生育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加之现在整体就业环境竞争压力加大,「母职」+「公职」的双重压力下,大部分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并不强烈。经济压力过重和照料负担更导致越来越多的家庭「不敢生」、「生不起」。一方面,住房成本、小孩的养育成本普遍过高。学区房、课外辅导班更加重负担。另一方面,国内普惠式照料体系不健全,缺乏普惠性的 0 - 3 岁婴幼儿托幼服务体系,又无形中加重家庭养育负担。
如此严峻的形势背景下,生育鼓励政策有望加码出台,以减轻生育和抚育成本。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李婷曾在接受媒体收集时表示,首先,政府应该创造稳定的就业机会,制定相关政策解决青年人的住房问题,以提高青年人结婚意愿和生育意愿;其次,政府应帮助家庭降低养育成本,比如提供 3 岁以下孩子的托幼服务,减轻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的焦虑;最后,政府应努力建立一种友好的生育文化,促进性别平等,而非一味提倡女性回归家庭,让女性无需思考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
假如生育鼓励政策加码,生育高峰来临,补足低生育率的缺口,庞大的母婴童群体或将成为巨量市场。现在 90 后、95 后妈妈日渐崛起,对互联网接受程度高,育儿理念鲜明,并与时俱进,有望进行「消费升级」。
教育是母婴童产业当中最大的细分,涉及孕期教育、早幼教、托育等。孕期教育作为母婴童前置的一环,涉及从备孕阶段的备孕指导到孕期教育、胎教。现在育龄妇女普遍在 30 - 40 岁之间,尤其高龄产妇对孕期教育的意识逐渐增强。
再看在母婴童市场里备受政策关注的托育。在 2020 年 12 月 20 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在中国人口与发展论坛上透露,我国正在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普惠小微型托育机构为主体」的托育服务体系,推动将托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围。
图片来源:pixabay
目前,我国有 3 岁以下婴幼儿将近 5000 万,能够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的社会机构仍严重不足,全国婴幼儿在各类托育机构的入托率仅为 4.1%。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在接受媒体收集时表示,要大力提升 0 - 3 岁入托率从目前的4%提升至 40%。
不过,目前托育市场普遍存在服务资源匮乏、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标准缺失等问题。尤其面向 0 - 3 岁婴幼儿的保育和教育需要精细化的照料,托管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婴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对优质的托育服务和管理,以及给孩子教育所需的优质内容,都存在刚需。
高等教育不应追求扩规模,职业教育百花齐放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超 2.18 亿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与 2010 年相比,每 10 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 8930 人上升为 15467 人,15 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 9.08 年提高至 9.91 年,文盲率由 4.08% 下降为 2.67% 。这反映国家过去 10 年发展高等教育取得了积极成效。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撰文指出,相比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 1.19 人口,现今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增加了近一亿 —— 这也意味着我国在过去 10 年间培养的大学生,已经接近之前的大学生总数。在肯定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取得成效的同时,需要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接下来的 10 年,我国应该着力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不宜追求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
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则指出,虽然总的人口下降、总的年轻人口数量下降,但是高学历年轻人口还在上升。不过上升态势的持续性仅限这一代人,随着生育人口下降,到 2040 年以后,中国的高学历年轻人口就会下降。
如今,中国持有大学学历的人超过两亿,这意味着如果大学生没有真才实学,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当高等教育在追求规模发展的同时注重发展质量,这也会倒逼社会对人才的选择要求提高,注重能力提升的职业教育就有了更多被选择的可能。
目前职业教育正值政策红利期,从 2018 下半年到 2019 年,国家连续出台了十几项关于职业教育领域的新政,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空间。连接高校和产业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成为发展主流,有更多具备社会办学和教学能力的机构进入高校,解决体制内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用工需求脱节的问题。
虽然高学历年轻人口还在上升,但从人口结构不难看出,我国劳动力市场当前面临挑战,特别是老龄化加剧、年轻劳动力的稀缺带给企业用工巨大的压力。灵活用工作为解决劳动力市场用工矛盾的重要方式,未来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中度老龄化社会前夕,老年教育黄金时代开启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 - 14 岁人口为 2.53 亿,占总人口 17.95%,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 2.64 亿,占总人口 18.7%。这是历届人口普查数据中,老年人口总数首次超过少儿人口数。
而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 13.50%,直逼 14%,该数据比上一次人口普查分别高出 5.38、4.58 个百分点,预计不久中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时称,「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较快,老龄化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老年人口的增加也会带来智慧传承、发挥和需求拓展扩大。」
当老年人比小孩更多且越来越多,低龄老年人口比例进一步提高,老年人口受教育发生结构性变化,与老年人相关的一系列文娱服务、「银发经济」便迎来机遇。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与老年相关的企业共有 15 万家,2019 年注册量达到 2.74 万家,比十年前数据上升了 561%。其中,老年教育作为老年行业细分领域之一,巨大市场可待挖掘。
可预见的是,当代 60 后退休生活方式将与 40 后、50 后「含饴弄孙」的模式有很大不同。当有更多「闲和钱」享受生活的老年人成为新消费主力,老年人的终身教育、兴趣培养等老年教育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一片火热的老年教育赛道还处于早期,已获投的老年教育企业数量数量较少,融资轮次靠前,尚且没有多元丰富的规模化变现模式。变现难、盈利难仍是老年教育行业赛道选手们的共同挑战。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多鲸”(ID:DJEDUINNO),作者力琴。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来源:多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