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论公立教育和民营培训的互补关系

作者:桃李编委会 发布时间:

论公立教育和民营培训的互补关系

作者:桃李编委会 发布时间:

摘要:降低共识成本,而非加剧撕裂。

1616049017500006.jpeg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 矫枉期,集体反思。

  • 错了就是错了。

  • 教育是一个特殊且关键的产业。

  • 重新审视初心。

  • 重新审视站位。

  • 「民营培训」是且只能是「公立教育」的有效补充。

  • 坚持做难、正确但是有壁垒的事儿。

  • 都没退路,还得奋斗。

  • 桃李财经「产业观察」的第28篇。

    校外培训制造的蕉绿和内卷

    雷霆手段菩萨心肠

    2016年,杭州媒体都市快报,曾经在一篇讨论课外培训的文章里写道:杭州某公办小学,五六年级的一个班,上学而思的人数达80%以上。因此,该小学被戏称为:学而思附属小学。

    当然,能被一家不错的媒体选中做深度报道,说明现象很普遍,机构很知名。至于培训效果,不是不好,而是太好了,以至于成为了公立教育的“外挂”,成为了科学合理的“作弊器”;以至于家长为了公平,人人得选,不得不选。于是乎,就出现半个电影院的人都站起来观影的名场面,这时候,只要是没“躺平”人自然会坐不住的。

    资本逐利的节奏是可怕的。

    过去两年,疫情重构了教育场景,在线教育企业高举高打的组合拳,更是把这份“卷”发挥到了极致,不但让客户卷,自己也卷的不亦乐乎。于是半个电影院的人都站起来“观影”的事件再度发生,并且以烧钱营销为标志进一步被无限放大。

    教育部为此操碎了心,新规新政,监管罚款扑面而来。

    一方面,是孩子减负冲突。国家千方百计地在学校里搞减负,想要减少青少年的学习压力和负担,但教育机构们却把减负多出来的时间看成了无主之地,各种培训、补习拔地而起,争先恐后的补位。学校减去的课业被加倍转移到了课外,变本加厉。

    另一方面,是家庭减负冲突。2019年,国家教育经费支出高达50175亿元。小学阶段生均经费13493元,初中生均经费19562元,可谓是下了血本减轻人民的教育负担。但人民最终的教育负担却不降反增,据统计,在上海培养一个初中生的花费接近100万元(70%以上是教育花费),这还仅仅是平均数。钱到哪去了?答案最终指向了教育培训机构。

    做生意讲究顺势而为,但资本的推涌下,却偏要逆势而动,所以,最强监管是不可避免的。毕竟,教育市场绝非普通市场,而是具有极强的特殊性。

    但可以确定的是,监管部门一向没有倒洗澡水顺便扔孩子的习惯。从当下所有处罚力度和目的来分析,其作为可以总结为十六个字:雷霆手段,菩萨心肠。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如果教育企业一味装糊涂,还想着做给教育市场这口高压锅加压的事情,那么千钧大棒落下指日可待。

    1623290323184682.jpeg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论「公立教育」和「民营培训」的互补关系

    和国家站在同一个立场上

    以上是普通行业视角。

    让我们换一种思维来看问题。

    问题1:我们是怎么理解「公立教育」的?

    问题2:我们是怎么理解「民营培训」的?

    问题3:我们的初心哪里出现了偏差?

    问题4:我们为什么会选择容易内卷的方向?

    问题5:民营培训的出路在哪里?

    ……

    桃李财经认为,这个行业错就错在,对教育的理解上,错就错在,自己的初心上。

    事实上,这个行业从来就不是一个教育产业,准确的定义应该是培训产业,一个由民营经济主导的培训产业。

    我们要非常理性客观的认识到,公立教育是整个国家的支柱,公民文化素质关系到民族未来,「民营培训」是且只能是「公立教育」的有效补充。

    站在和国家、民族一个立场上,民营培训还是有很多机会,做公立教育做不到、不擅长、顾不上的事情,有三条又宽又广的赛道。

    第一条道,培养专项精英人才。

    以色列学者、《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说过一段话: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对于一个族群而言,每一代人中间真正重要的是极少数的精英,同代的大多数人的作用是保持基因的多样性。

    对于这样的话,尤其是后半句,我们当然是批判性的看待。但从现实看也不得不承认,精英或天才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

    在K12领域,我们当然需要全面的公平教育(公民教育),它起到的作用是对民族素养的全面抬升。然而,我们也需要选拔教育(专项教育)来选拔那些在各个领域以一当百、能够摘取学科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的人,甚至徒手开拓出一门学科、一个领域的王者,来打造国家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硬实力。

    为了平衡两者,达到以上目标,我们可以看到以高考教育改革为代表的各种尝试:从最早的高考大综合,到文理综拆分,到“3+3”选考科目模式,在到现在以试点的形式进行“3+1+2”的调整,当然,这也包括最近几年开始实行的强基工程。

    但在本质上,国家还不能解决选拔教育(专项教育)的问题,尤其是读大学之前的问题。对于教育企业来说,谁能够最早绕开应试教育,进入到能力教育,担起从K12阶段增加国家专项人才储备的任务,谁就能最先破局而出。

    走出思维误区,学科教育也可以成为赚钱的生意。

    前段时间,复旦大学对上海本地中学生开放了包括十三门课程的先修教育,其中,三门古代文学,一门经济学,其他的全是物理化学医学等学科。选课或者说是“抢课”火爆程度远超双十一秒杀。

    可见,并不是学科教育不行,也不是超前教育不行。关键是“是否解决了学校解决不了的问题,是否当好了公办教育的补充。毕竟,从2013年开始,复旦大学积先后开展了针对中学生的“英才计划”,探索了创新人才早期培育机制。推出了“复旦博学堂”,用大学学术成果与学科特色,激发中学生学习兴趣。

    事在人为。

    1586666126395470.jpeg

    图片来源:pixabay

    第二条道:提高终身就业含金量。

    当下,制造业产业升级最大的瓶颈在于人才。

    在培养大国工匠的目标背后,是中国技术工人高达2200万的缺口,而技工的培养往往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面对工人的急剧流失,很多企业即便开出8000元的薪酬,也难以挽留。想要补足这个缺口,依靠沿海“三来一补”的加工工厂升级收效甚微;而当下的职业院校教学往往实操性不强,也只能输出技能不强的流水线普工。

    这一块教育市场,也是国家鼓励去开发的。

    比如,职业认证。

    对大学阶段(19-22岁)的年轻人来说,考证和就业具有强相关性。但当下社会能够提供的职业证书种类实际上丰富度还较为欠缺,含金量高的也并不多。虽然教育企业已经介入其中、提供培训,例如新东方的雅思、托福教育,网易有道的公开课等,但大多在仅仅是处于产业链条的一环,方向也很单一,起不到国家想要的人才选拔功效,向外拓展和向上延伸的空间还很大。

    同时,以大学认证教育为基点,也能向下的覆盖K12领域。当下,高中阶段已经不是单纯的应试,有更是涉及到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就导致了职业选择前置化。

    在这个维度上,学校的职业规划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虽已开启,但具体内容的充实完善还需教育企业去做,尤其是在学科教育上要与强基工程相互结合。

    比如,产业化升级中的行业培训。

    广义的文化产业包括动漫行业,影视行业、游戏行业等。这些行业的高度决定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能力。任何一部作品输出都不只是收视率、IP周边衍生品、更是难以估量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相信看过日漫的同学对此一定深有体会。

    当下,我国大多数文化产业所面临的的共同问题就是,产业化尚未完成,体系残缺,人才匮乏,就像冯小刚所说的那样:剧组里除了主创,其他人都是‘民工’”。

    以今年某二线城市第一季度的招聘统计数据为例,动漫行业的招聘需求89%集中在高端人才上。《原神》火爆后,腾讯、网易先后参与到3A大作军备竞赛中来,想要招兵买马,但精兵壮马就是不够。

    面对巨大的技术人才缺口,市场会怎么办?

    我们相信,这给了两类企业机会,一个是当下的教育企业,另一个就是高科技企业直接入局。类似于曾经福特、LinkedIn,微软、IBM、索尼电子、亚马逊、博世等公司推出的“学徒计划”,用蓝领阶层的学徒制培养高科技人才,并颁发相互认可的职业证书。但在中国当下的互联网就业环境下,我们还是更看好教育企业。

    比如,终身学习。

    过去大家都认为K12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原因之一就是用户的生命周期足够长。一个用户可以服务六年、九年,甚至是十二年

    按照逻辑类推,终身学习是个更大的市场,能够赚取更长尾的钱,市场环境也更宽松。毕竟职业是绝大部分人投入时间、精力最多的事情,可以满足经济、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需求。在当下知识员工职业发展中的“35岁困境”中,持续学习是职业生涯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增强信心、把握确定性的唯一方法。

    而面对终身学习,个人其实很难做到,本职工作能够提供的也比较少。无论是教学人会使用更先进复杂工具;还是掌握更多的协作知识,除了不成体系、崛起又衰落的知识付费外,市场几乎是空白的,急需教育企业补位。

    第三条道:提升全民素质。

    这个版块可以做的内容很多,包括音体美等等,以当下较为受关注的少儿编程为例:

    1995年,40岁的乔布斯接受了《书呆子的胜利》节目访谈,提到:“每个人都应该花至少一年时间学习编程。”当下,美国、欧洲、日韩等多个国家地区已将编程纳入基础学科。

    2016年起,《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文件,从国家层面上探讨STEAM教育(包括少儿编程教育、机器人教育和创客教育)。2020 年,强基计划将软件工程列为人才紧缺领域。中国信通院发布的《5G 社会影响》白皮书预测,到 2030 年,中国所缺 5G 直接相关人才 800 万、人工智能领域人才 500 万。

    为缓解我国人工智能人才严重短缺的情况,积极推广少儿编程势在必行。我国少儿编程的市场渗透率仍不足2%,而每当渗透率提升1%,整体市场规模有望再扩大100亿元。

    十足蓝海,但国内大多数教育企业却并没有显示出征服蓝海该有的野心和动力。表现之一是过度依赖国外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不足。例如,在编程语言上,大多直接用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在2006年开发的Scratch作为入门工具。Scratch是公益项目,难以进行本土化改进和优化。这也导致市面上大部分课程内容同质化严重,欠缺核心竞争力。

    桃李财经在《素质教育的春天,骗了一年又一年》一文中,已经说了很多,不再赘述。

    小结:教育市场表面是泡沫过大和产能过剩的问题,但往下深挖,却会得出截然想反的结论,供给跟不上、需求不被满足才是症结所在。

    很少公司以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为己任,很少公司在创造更有长期主义价值的解决方案。

    1617344278834157.jpeg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教育本来就是难啃的硬骨头

    忘记贩卖焦虑,创造人才价值

    在商言商。

    作为一个产业观察者,最揪心的不是资本的推波助澜,也不是广告大战中的烧钱无序竞争,而是集体少了一份对教育的纯真。

    谁都知道应试教育是家长刚需,谁都知道贩卖焦虑更容易成交,宁愿眼睁睁的把公平教育搞到不公平、卷到直接影响人口数量为止,也很难有企业家愿意去走一条艰难的苦路。

    说白了,企业家>教育家。

    说白了,看重短期估值>创造长期价值。

    说白了,营收翻倍>用户口碑。

    大家既不是笨,也不是聪明,而是在某种竞争环境下无意识的小聪明,谁在那个位置大概率也只能这样思考问题。

    举个栗子。

    这么多大厂,几万几万人的招,难道老板们不知道巨高的人力成本会造成企业负担吗?难道老板们不知道逼单下的续课老师会造成口碑崩塌吗?难道老板们不知道靠堆人解决不了实际效能的问题吗?难道老板们不知道AI技术才能实现个性化教学的终局想象吗?

    答案都不是,他们心里都很明白的,只不过屁股决定脑袋,互联网的惯性竞争思维让大家误以为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只要先占有市场取得竞争优势,再慢慢迭代优化也不迟。

    企业是船,资本是风,风一吹,船就过界了、偏航了。

    可是,他们还是忘记了,这条赛道叫教育。教育是有自己的历史民族使命的,这个使命务必要>一切资本的数字泡沫。

    因此,在教言商,我们需要弄清楚两个道理。

    第一,教育本来就是难啃的硬骨头。创业维艰,不能因为过去的互联网前辈们享受了太多摘桃子的机会,就认为教育行业也理应如此,不喜欢挑战高精尖,这是教育创业最大的误区,一定要坚持做难、正确但是有壁垒的事儿。

    第二,忘记贩卖焦虑,创造人才价值。试想14亿人的刚需市场+人均GDP一万美元的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策加成,任何一个垂直细分的赛道,只要做深做透,只要能为社会输出合理人才,这些单一突破点背后都蕴含着巨大市场,教育企业一旦完成能力建设,纵向的机会是一条条产业链,横向的机会是其它商业版块迁移能力。

    其市场价值会被放大到何种程度,恐怕世界上没有案例可以参照(打打气放一首黑马营的《坚持》)。

    降低共识成本,而非加剧撕裂

    滚石不生苔。

    对于教育企业来说,不管此前做了多少功课,面临当下困境,不妨带一点归零心态。毕竟在线教育发展至今不过六七年,还是一个新物种,此前的热,很大程度也是因为用户的新鲜感。

    大家肯定也会思考:重新开拓市场,调整业务,我们等得起吗?

    答案是:这是责任,也是义务。必须得冷静下来,想一想教育企业对个人的价值、对社会的价值在哪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走出震旦纪,迎来寒武纪的温暖湿润,物种大爆发。

    初心不是上纲上线,很真诚的问自己一句。

    比如,教育行业最大的巨头好未来,怎么才能够把应试逻辑变成人才发展的逻辑?比如,已经处于竞争优势的VIPKID,在学习外语和文化自信之间有哪些关联?比如,专注少儿编程的童程童美,希望培养出秉持何种能力模型的人才?

    教育是最为宏大也最为现实的课题。无论从哪个角度,教育的初心都是:培养人才,而非扼杀人才;降低社会“共识成本”。而非加剧社会的撕裂。

    没有退路,还得奋斗。

    真言不求绝对,桃李诚心共勉。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桃李财经”(ID:eduthought),作者桃李编委会,主笔April,内容架构师丹丹。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论公立教育和民营培训的互补关系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