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不输985!近三年,哪些高校人才队伍实现跨越式发展?
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有一批“大先生”。
他们往往都是各自领域和研究方向上的领军人物,是各大高校的主要中坚力量,拥有标志性的重大成果产出,或是国家科技创新重要项目的第一负责人,或是以长期以来的突出贡献成为国家社会重要奖项的获得者。
一所大学持续向好发展,“大先生”们是其中最为关键的核心角色,他们象征着大学之大,也是每一年高考季,学生和家长们评价一所大学优劣的焦点所在。
基于此,青塔结合相关数据,从成果和贡献的角度出发,对近三年各类重大重点项目负责人和重要奖项获得者进行了梳理统计,从中观察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在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上的增量情况。
两院院士及候选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我国最高学术荣誉称号,是给那些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创造出巨大价值和卓越贡献的学者的最高肯定。
2018-2020年间,北京大学两院院士增选人数最多,分别增选了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我国学术的最高峰上实现了最多的增量;清华大学则位居第二位,新增了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位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居第三,新增了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三所国防强校,均在过去的三年间,新增了3位两院院士,表现出众。
东南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和同济大学同样表现十分出色。
而两院院士的二轮候选人,距离这项最高荣誉仅剩一步之遥,每届不过百余人,他们中每一位,同样都拥有着极高的学术造诣和突出的贡献。
过去三年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各有15人次成为两院院士的二轮候选人,依旧首屈一指;浙江大学则有11人次,位列第三;上海交通大学有9人次,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北京航空大学各有7人次,均位于第一梯队。
此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各有5人次成为两院院士二轮候选人,国防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则各有4人次成为两院院士二轮候选人。其中,北京科技大学是唯一的一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成绩十分亮眼。
国家最高科技奖及国家重要奖项获得者
国家最高科技奖,是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设立的最高奖项,用以奖励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2018-2020年间,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曾庆存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刘永坦院士,陆军工程大学的钱七虎院士斩获这一至高荣誉,他们每一位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先生!
除此之外,“国家科技三大奖”中其他奖项和“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也具有极高的含金量,代表着国家层面对于获奖者贡献和成绩的高度认可与赞誉。
从统计结果来看,近三年重大奖项获得者人数最多的是清华大学,共计33人次;其次是北京大学,共计24人次;上海交通大学位列第三,共计18人次;中国人民大学和浙江大学各有15人次,复旦大学14人次,武汉大学13人次;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均在10人次以上。
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和四川大学各有9人次,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各有8人次,华东师范大学和湖南大学各有7人次;苏州大学则是“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近三年重大奖项获得者人次最多的的高校,成绩卓著。
国家重要项目负责人
除了已经获得国家高度认可的贡献和成果之外,还有更多科研项目攻关正在进行中,每年我国都有大量的经费用以资助各类学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无疑最具代表性。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以及单项资助金额≥300万元的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具有极高的含金量,能够成为这类项目的负责人,足以证明一位学者顶尖的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
从这四类项目负责人的统计情况来看,近三年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表现最为优异,重要基金项目负责人分别新增了234人次和202人次,在全国高校中独居一档。
浙江大学新增了171人次,仅次于清北;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这对“双子星”同样优秀,分别新增了151人次和150人次;南京大学新增了130人次,中山大学新增了109人次,都在100人次以上。
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厦门大学3年间则各自实现了80人次以上的重要项目负责人增长,表现十分出色。
2018~2020年重要项目负责人统计如下:
(注:涵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单项资助金额≥300万元项目以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仅统计总人次≥5人的高校;单位:人次)
重要社会奖项获得者
作为我国科技奖励的补充部分,诸多社会奖项正在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并作为社会认可度的重要表达而存在。
其中,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光华工程科技奖、陈嘉庚科学奖、求是杰出奖、未来科学大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科学探索奖和青橙奖,在评选标准上对于获奖者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具有较高的要求,历届获奖人数也较为稀少,故而有着相对较高的含金量。
从近三年获奖者的统计情况来看,在这上述社会奖项中,在合计获奖人次上,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独居一档,分别有39人次和33人次获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则位居第三位,有18人次获奖,浙江大学有14人次获奖,上海交通大学有11人次获奖。
作为新兴高校,三年间,南方科技大学有7人次获得上述奖项,表现十分出色。
综合来看,2018年至2020年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在高层次人才的自然增量上都有着相当优异的表现。
而南方科技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深圳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山西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普通地方高校,在整体增量上并不亚于许多“双一流”建设高校,同样十分出色。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青塔“(ID:cingta-com)。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