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这届男硕士,快被挤走了

作者:软科 发布时间:

这届男硕士,快被挤走了

作者:软科 发布时间:

摘要:“考研女孩”已然在夏日的考研自习室里,蔚然成风。

1621386828183850.jpeg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2021年的夏天,在考研人的眼里,是从使出浑身解数抢自习室、晨光初上时挣扎起身背单词、在汗味热气铺天的光阴中被一摞摞参考书裹挟着飞奔开始的。

根据教育部统计,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2010年约47.4万,到2020年,招收研究生110万人,而去年考研的报考人数就已达到377万。这场被很多人视为“改变命运的第二次大考”入局人数不断增加,难度固然逐年升级,但却有更多的人选择“二战”、“三战”扑身向前。

不过近年来,考研复试时大多是女生、招来的研究生大多是女生似乎已成为常见现象,男研究生反而成了“珍稀动物”。“比如我们一个学院里招28个研究生,女生占21、22个。这已经不是一两年这样,而是连续七八年出现这种情况。现在老师招男研究生需要‘抢’。”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在接受第一财经收集时曾说。

显然,女生读研比例正持续上升,“考研女孩”已然在夏日的考研自习室里,蔚然成风。

女生,正成为考研主力军

其实,女生读研比例持续上升,十年前便已苗头初显。

08a0cfc376ffbcb37ed100ae167fe8b4.jpg

图源:《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

根据《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早在2009年,女性硕士招生数量就开始超过男性。到了2019年,女性硕士招生人数为44.7万人,占比55.1%。即使考研越来越难的今天,女生仍然是硕士招生的主力军。

不仅报考人数多,研究生在校女生的人数及其所占比重也在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2019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研究生人数为144.8万人,占全部研究生的比重达到50.6%,与2010年相比提高2.7个百分点。

5e58ec286a8500ba3f3e4a702deecb68.jpg

图源:《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

此外,从各高校的毕业生本硕博男女比例变化,也可明显看出,无论是女生较多的综合性学校还是诨名“男子职业技术学院”的理工类学校,硕士男女比要低于本科男女比。

3b733e01a5e985715d34342f8d058733.jpg

根据各高校2020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综合性高校之中,浙江大学与南京大学的男女比例都在硕士生这一栏里骤然缩小。浙江大学本科生男女比例为1.41:1,硕士生男女之比为1.22:1;而南京大学本科生男女比例为1.14:1,硕士生男女之比为0.79:1,南京大学的硕士生中女生数量直接将男生反超。

而在历来男生数量较多的理工类高校中,硕士生的男女比例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男女之比高达5.62:1,硕士生男女之比为2.15:1;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毕业生中,本科生男女之比为3.14:1,硕士生男女之比为1.82:1。

尤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年毕业的本科生女生数量仅为269人,而硕士生女生数量高达1084人。

理工类硕士生,很难说仍是男生独步天下。

女生扎堆考研,究竟为何?

那么,为何近年来考研女生占比居高不下,且有持续上升的趋势?除了女性自身认真细致、自控力较强等内在因素之外,“高学历”往往成为女性突破就业难题、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路径。

女性科研力量,悄然生长

从国内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到获得“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的张弥曼,再到入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的颜宁、鲍哲南、蔡立慧等华人科学家……肩负多重社会角色的女性,正以自身的努力勇攀科学之巅。越来越多的女性活跃在科研舞台之上,国家政策亦为扩大女性科学家规模、培养女性科研后备力量创造条件。

2021年7月19日,科技部、全国妇联、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支持女性科技人才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女性科技人才。

d164705b6e26ebf793c6218459ccdb65.jpg

一方面,女性科技人才发展获得大力支持。“国家人才计划适当放宽女性申报人年龄限制,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推荐女性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中,鼓励提名更多优秀女科学家作为候选人,在同等条件下支持女性优先入选。”同时,为女性科技人才创造友好工作环境,通过实行弹性工作制、建设母婴室、提供儿童托管服务等方式,为孕哺期女性科技人才开展科研工作创造条件。

另一方面,女性后备科技人才培养意识正在加强。《措施》特别提出要“培养女学生的科学兴趣”、“鼓励女性从事科学技术工作,引导更多女学生选择科研作为终身职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显示,尽管女性占大学生总数的45-55%,但她们仅占全球科研人员的三分之一,中国女性科研人员占比与这个比重如出一辙。

根据其201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前后,中国(含澳门地区)女性科研工作者的人数在本国科研工作者总人数中占比达39%。尤其我国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仍较为缺乏,根据科技部数据,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女性占比分别为6%和5.3%。

能否深耕科研领域取决于对科研的激情与努力,不断提升学历、精进专业,正是不断踏入科研领域的直接通道。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女性站上科研舞台,贡献更多巾帼力量。

缓解就业压力,冲破困局

不过,让大量女性选择考研的关键因素,还是就业市场上时刻存在的就业压力。

“就业压力”这一点对于男女皆普遍适用。但由于整个社会对女性刻板印象的普遍存在,女性从专业选择上,就已经很难为其今后就业营造优势。

根据论文《专业选择与毕业去向的性别差异分析》中的调查显示,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倾向于选择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等专业。这些专业一方面适用于女性传统文化中的定位和未来职业找寻,另一方面更符合女性的个人职业兴趣,受就业前景、预期收入、社会地位等外部因素影响较少。

ffd5a140ad3682ecf128b5f0883006ed.jpg

图源:论文《专业选择与毕业去向的性别差异分析》

简单来说,人文社科类专业深得女性青睐。但这类专业更注重长期主义的积累,在就业时专业壁垒较低、技能性不足的短板天然存在,而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稀缺性、竞争力不够,也很难有足够的职业选择权。

另外,选择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女性从数量上便相对较少,从就业角度也很难占据优势。领域内就业单位更倾向于选择男性,也使得选择此类专业的女性在直接对口方向就业方面困难重重。

所以,女性在面临就业大关之时,一方面可读研深耕本专业,通过提升学历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读研转换专业、增加知识厚度,拓展新的就业方向,也不失为女性寻找“出路”的不错选择。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的《2021年中国高考热门专业类排名及院校评比》,女性选择较多的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等专业恰恰是读研转专业比例最高的几个专业。

375f43a92d06ca1369eb5c0c7c7951f8.jpg

图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对于大部分女性来说,通过考研提高自身竞争力、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其实就是通往“好工作”的重要通道。

女硕士们,后来都去哪了?

“留在大城市”是女性取得硕士学位之后更容易拿下的“副本”之一。

第一财经曾经对城市户籍人口数据进行梳理统计,发现虽然全社会男性比女性多了3000多万人,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成都、厦门、沈阳这10个城市,全部存在户籍人口女多于男的现象。

11.jpg

实际上,高学历女性更容易在大城市找到合适的工作,并获得长远的发展。

大城市对高学历女性的包容度更高,也更友好。一方面,大城市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以实力和努力奋斗的每一个人,高学历女性有更多机会展现事业上的野心,而不必仅囿于家庭角色而放弃自我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大城市经济繁荣,适合高学历女性的岗位相对较多,规模大、竞争激烈、灵活度高的经济市场为其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成长平台。

此外,高学历女性更容易获得留在大城市的机会。比如教师、公务员等可部分解决户口的体制内工作,均呈现出女性占比增加,同时亟需高学历人才的趋势。

如教师行业,有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中小学专任教师中,女教师比例在高中、初中和小学阶段分别为47.66%、49.48%、57.95%;到了2020年,这3个数字变成了54.73%、53.2%、69.98%。尤其在发达城市,这一比例更加失调。

据成都市教育局统计数据:2019年在该市专任教师中,普通小学男教师占比不足三成;初中男教师占比不足四成。

而一线城市公务员女性比例也逐年升高。在上海杨浦区2000年以后招录的公务员中,女性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0年占到50%,在2010年就占到67%。

这些稳定性较高的工作,其学历门槛也日渐水涨船高。如上海市松江教育局于2020年3月招聘教师,对于非当地户口的应届毕业生,“985”本科及以上、师范院校或“211”院校硕士及以上已经成为高中教师的硬性条件。bf8e75d4043f8553acf5027a9db62ceb.jpg

图源:上海松江教育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在这些“人才高消费”的环境里,学历背景已经成为重点考察项目,学校等级分层直接与福利待遇挂钩。没有名校硕士生背景,似乎很难成为“万花丛中一点红”。而高学历女性,正是相对容易胜出的一群人。

张桂梅曾言:“一个受教育的女性,能改变三代人的。”

当女性焦虑的不再是年龄、容貌、身材,而是用实力活出自我,用努力丰富履历,相信女性力量会以更加坚韧、强大的姿态,在世界的舞台上掷地有声。

参考文献:
[1]魏巍.专业选择与毕业去向的性别差异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20,{4}(04):61-67.
[2]徐永翃,孔锦,张进明,李勇志.大学生职业兴趣和专业选择中的性别差异研究[J].山东高等教育,2016,4(05):64-71+2.
[3]马莉萍,由由,熊煜,董璐,汪梦姗,寇焜照.大学生专业选择的性别差异——基于全国85所高校的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05):36-42.
[4]颜宁曾发问“女科学家去哪了”!这次,她们“杀”回来了
https://mp.weixin.qq.com/s/vXjYHxBpsYwjWwwOAIprvQ
[5]2021年中国高考热门专业类排名及院校评比
https://mp.weixin.qq.com/s/PEyzRNUL2DRg23hlGxWMDQ
[6]这10大城市户籍人口均是女多男少!为什么女性更容易留在大城市?
https://mp.weixin.qq.com/s/RlVbKc134vMGteNqf4WxEg
[7]2022年考研持续扩招!教育部考研政策汇总!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7008261026934594&wfr=spider&for=pc
[8]上海新公务员女性比例远超男性
http://edu.sina.com.cn/official/2011-03-18/1128288788.shtml
[9]中小学招男老师为啥难?——部分地方中小学教师男女比例不均衡调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7806459020949392&wfr=spider&for=pc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软科“(ID:zuihaodaxue)。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软科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软科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这届男硕士,快被挤走了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