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北大与“宁德北大培文学校”的冠名风波持续发酵,既表明“公参民”确已走到尽头,也揭开了清退“公参民”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复杂问题。
“公参民”模式为何而来?带来了哪些影响?“公参民”大规模改革退潮后,出现的这些问题又将如何解决?
“公参民”与“公参名”
近日,北京大学出现“冠名校名”的相关纠纷,2018年3月及2021年8月,北京大学先后发函至宁德市教育局和宁德市政府,称当地“宁德北大培文学校”的名称中包含北大校名简称,且未经该校授权,商请予以规范、更名。
该校则表示对“北大培文”有合法授权,学校由蕉城区人民政府、北大培文教育文化产业(北京)有限公司、阳光博雅教育投资(北京)有限公司合作创办,是一所以“PPP”方式建设的公建民办学校。
据中新网报道,阳光博雅教育投资(北京)有限公司与北大培文教育文化产业(北京)有限公司签署了两份协议,其中提到,合作项目学校名称为“宁德市北大培文学校”;合作目标及办学目标包括“整合北大教育资源”“有效引进北京大学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管理办法”等。
知情人士称,正是这两份协议所承诺的内容才使“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与福建阳光集团有限公司”在北山西林学校项目公开进行PPP联合体招标时中标。
宁德北大培文学校2018年招生手册
该校官网介绍中也有“传承‘爱国进步、兼容并包’的北大文化、‘敢为先、常为新’的北大精神”“传承北大精神”等内容,并用于招生,有家长表示小学一年费用为3.6万,学费较高,但冲着北大的教育资源,觉得很值,可见“冠名校名”所带来的优势和利益。
对于一所“冠名校名”的学校来说,名校牌子就是投标、招生、收费的“活招牌”。
无独有偶。
今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刘川生主动投案,有媒体报道,其任职北师大党委书记期间,通过“北师大”的牌子,在各地兴办分园、分校等敛财,数额巨大。
这种“带帽”北师大的私立学校,与学校也许关系并不大,但却受到了各地家长们的追捧,学校周边的“学区房”更是出现一房难求的局面,“公参民”也变成“公参名”。
“公参民”学校的办学模式兴起于21世纪,开办这类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这样的模式既缓解了各地政府的财政压力,又满足了家长们想要上好学校的需求。一时间,学生有学上,学校有钱收,政府也解决了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各方都皆大欢喜。
但“公参民”模式在促进教育多样化的同时,也诱发不少矛盾。
长期以来,不少名校背景的此类学校以优势教育资源吸引学生,通过民办校择校成为升学热门选择,一些公办校也将民办校作为跨区掐尖选材的重要途径,客观上导致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封闭和有偿使用,损害了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加重了人民群众的教育负担,也加剧了教育焦虑,影响了教育生态。
尤其是随着“公参民”的发展,一些民办学校显然已经不是在做教育,与本部公办学校并没有多大关系,而是打着教育的幌子,戴着公办学校名校的帽子,开始敛财。
“公参民”的模式也逐渐转变成为“政府+房地产+名校”的模式,政府出政策,名校出牌子,地产商建学校,以教育的名义,卖房子。
通过名校招牌吸引优质生源,通过砸钱出升学率,短短几年,“公参民”的民办学校就可以在当地声名鹊起,自然周边的房价也就水涨船高了。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程方平认为,与房地产相勾连的办学模式,反映出教育产业化存在问题,“这其实就是转嫁,政府不愿意花钱,最后都转嫁到老百姓身上。”
“公参民”规范早已开始
5月14号,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正式稿公布,将于2021年9月1日起施行。7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
将“公参民”学校中具有四种情形的,将转为公办学校(民转公最新进展!教育部:8月底前完成公参民学校摸底排查!上海已有民办实行"政府购买"!);符合“六独立”要求,可继续办民办学校;办学条件不符合“六独立”要求,但限期可整改到位的,也可继续办民办学校;办学条件不符合“六独立”要求,且限期整改不到位无法继续办学,可视情况将其转为公办学校或终止办学。
同时要求,各地要因地制宜、审慎推进,一省一方案,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理顺体制机制,实现平稳过渡。
该通知对象明晰,要求明确,且给出了具体过渡时间,“公参民”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但“公参民”模式的弊病并不是现在才开始显现,它的规范也不是现在开始的。
2009年,太原市政府印发《清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举办或参与举办民办学校的实施意见》,太原市将集中清理义务教育阶段“公参民”办学。符合独立法人、财务、校园、招生四项标准的“公参民”学校,可转成民办性质学校继续办学;不符合上述标准的,停止办学。
当年,太原市20所“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初中学校”中,11所停止招生。
图片来源网络
今年,太原市五育中学等9所公参民学校也将转为公办学校,并设立有过渡期。
2010年秋季,武汉市公参民学校数量占全市义务段普通中小学的2.3%,在校生占全市义务段普通中小学的5.7%。
2010年底,武汉市启动了进一步清理规范公参民学校工作,将现有的22所公参民学校中11所退回公办学校,不再招收择校生、收取择校费,由各区按照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核定下达年度招生计划。另外11所公参民学校则规范为民办学校,由各区根据其办学条件和生源状况核定办学规模。
今年,一初慧泉中学(金雅校区)也恢复公办实施对口招生,而武汉一初慧泉中学(前进校区)仍为“公参民”学校。
2015年,长春市教育局发布“长春市教育局关于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小学办学意见函”,明确东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已开始实施退回公办方案,正式拉开了长春“公参民”学校退公的大幕。此后,长春多所“公参民”学校确认“民转公”。
“公参民”学校何去何从?
在各地以往的“公参民”学校案例中,均如今年的政策所言:一类为由民办学校退回公办学校,以公办学校向社会招生,收取学费,从目前看来,该类占绝大多数;另一类则与公办学校完全脱钩,独立办学;最后一类是,终止办学。
在重庆地区,转为公办和独立办学的案例并存。
今年4月,渝北区、北碚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等多区政府纷纷在网上公示“公参民”学校整顿最新进展。
渝北区明确:到2021年12月确保全区10所“公参民”学校清理整顿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到2023年6月全面完成“公参民”学校综合整治。
九龙坡区拟将育才成功学校等3所“公参民”学校转设为公办学校,并落实到责任人,扎实推进“公参民”整改工作。
巴南区拟将全善学校和融汇清华中学转为公办,另六所民办学校则按照六独立要求整改脱钩。包括:史迪威外国语、德普、树人、巴南育才、巴南巴蜀全部都独立脱钩,意味着独立后和直属院校将没有关系。
同在西南地区的四川省也陆续传出“公参民”学校规范信息,但更多的是与公办学校脱钩,独立办学。
图片来源网络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明确将在2023年更名为“冠城实验学校”,与成都七中脱钩。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更换为“嘉祥外国语学校”,去掉了“七中”字样。今年刚刚开办的“绵阳中学英才实验学校”更名为“润禾实验高中”,从名字上,与“绵阳中学”和“绵阳中学英才学校”完全脱钩,并更变办学层次为普通高中。
改革后,“公参民”的这些问题如何解决?
随着政策的公布,存在20余年的“公参民”模式即将落下帷幕,但过渡时期,将给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校名、招生、师资问题又将如何解决?
一是校名。“公参民”学校中“脱公”独立办学的学校,校名也将与公办学校脱钩,可以选择去掉校名中名校相关字样,也可以选择完全更名,如四川省的几所“脱公”独立学校。“民转公”的学校,如重庆的“民转公”学校则保持现有名称不变,未来是否变更未做说明。
二是招生。“民转公”学校需要按公办学校要求进行招生,如划片招生(对口招生)和摇号录取。但过渡时期,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也有特殊安排,如重庆江北、南岸、九龙坡、大渡口四区,都是优先招收与楼盘签订有入学协议的业主子女,剩余学位则通过摇号等方式进行录取。
三是学费。民办学校一般学费偏高,一学期上万学费,转为公办后,将取消“择校费”,按照公办学校的收费标准。
四是师资。由地方政府支持的“公参民”学校往往会有一部分公办学校有编制的“名师”或“高级”、“特级”教师在校任教,以提升学校名气,吸引优质生源,同时提升学校升学率,这部分“优质教育资源”何去何从也是老师本人和家长所关注的。
根据江北区政府对鲁能巴蜀中学与巴蜀中学脱钩的回复中:2年过渡期内,保持学校现有待遇不变,过渡期后,可根据学校发展需要、教师个人意愿进行选择,回到渝中区或者留在江北区。
如今,各地“公参民”学校陆续开始改革,有些地区以“民转公”形式为主,有些地区则独立学校更多,但都在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行。
再加上《民促法实施条例》公布后,各地纷纷调整民办义务教育的比例,部分省份明确将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在校生人数缩减到5%以下,公办学校的优势地位已然奠定,公办学校中名校的含金量也将进一步提升。
来源:中新网、华商报、阳光重庆、武汉升学大百科、太原日报、太原市小升初等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ischooledu”(ID:Ischool_edu),作者邓沙沙,编辑张冰爱。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