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期国家对“饭圈”重拳治理,引发社会舆论的热烈探讨,粉丝、追星等话题再一次引起关注。为什么要坚决反对不良“饭圈文化”?不良“饭圈文化”给青少年成长带来哪些危害?本期我们特约从事影视文化研究的周星、赵丽瑾两位教授,通过对谈的形式对“饭圈”乱象及其社会影响、国家相关治理政策等进行解读。
对话人
赵丽瑾: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电影学博士
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对偶像不辨对错、盲目拥戴的所谓‘爱’,形成了某种自以为是及被人利用的危险”
赵丽瑾:在8月27日中央网信办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中,明确规定“进一步采取措施,严禁未成年人打赏,严禁未成年人应援消费,不得由未成年人担任相关群主或管理者,限制未成年人投票打榜,明确明星粉丝团、后援会等线上活动不得影响未成年人正常学习、休息,不得组织未成年人开展各种线上集会等”。请您谈谈“饭圈”乱象对青少年、未成年人群体的危害。
周星:对“饭圈”乱象的治理,首先要保护的肯定是青少年、未成年人。因为从目前来看,“饭圈”中那些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群体、青少年在社群诱惑、社群内部舆论影响下,由对偶像不辨对错、盲目拥戴的所谓“爱”,形成了某种自以为是及被人利用的危险。
这种危害和影响,主要因为形成了一个具有所谓凝聚力的“饭圈”群体力量,并产生了巨大的煽动性。此前由于对这类社群潜在或已经暴露出的社会危害性认知不足,相应管理缺失,使得“饭圈”社群误以为可以左右一切,某些行为甚至破坏社会秩序,造成社会困扰。
“饭圈”对粉丝应援行为是有组织、有培训的,利用青少年对偶像的单纯喜爱,通过规则制造情感绑架,不断推动青少年付出金钱、时间和爱。“饭圈”组织粉丝为偶像集资打榜,经济尚未独立的青少年花费数目巨大的金钱去支持偶像等行为,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严重的误导,对学习生活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
促成上述“饭圈”集体追星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商业操纵,不仅是平台、经纪公司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饭圈”组织内部也通过组织活动赚粉丝的钱,偶像明星、平台、经纪公司、“粉头”都将成为这场粉丝经济的利益获得者。为了经济目的,煽动粉丝不断消费,并在“饭圈”的小圈子里养成粉丝的行为处事方式,形成一种脱离社会整体教育,而只服膺于小群体的行为方式,缺乏判断力的未成年人最容易成为盲目行动的群体,因此可以说,“饭圈”青少年很大程度是被利用了。
发展至今,已经到了必须治理的时候,从互联网源头进行限制,这是前所未有却是极为有效的方式。让青少年群体明确,追星时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有底线意识,而不能肆无忌惮张狂出格。
“培养健康的审美观,知晓虚拟世界的虚构本质,培养基本的媒介素养,应该是青少年成长教育中的重要一课”
赵丽瑾:您提到青少年群体易于受到“饭圈”组织和舆论的影响,陷入不当的应援行为,面对政策的明令禁止和通知规范,学校、家庭、社会舆论也在积极思考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引导。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外,能否结合艺术审美、鉴赏等美育实践,对青少年的明星观念、粉丝行为进行疏导、引领?
周星:在当下迅猛发展的互联网生态中,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十分必要。对偶像的崇拜和喜爱,每个人在青少年时期都可能有过,一般而言,随着社会生活的介入、社会经验的丰富,在不断提升的对于复杂性的判断中,会逐渐剥离对偶像的崇拜,形成独立人格。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成为“饭圈”形成巨大社群力量的基础,因此无论学校还是家长,都应该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目前来看,结合美育、艺术教育进行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应该提上议事日程。在喜爱明星的同时,不能忽视审美的多样和丰富性,更不能被所喜爱的单一的审美对象所左右。明星原本依赖影视作品而赢得尊重,而偶像明星、流量明星却似乎不用创作作品、仅仅依赖一种交易和单纯被喜爱,就能变成无限拔高的偶像,造成青少年区分不了互联网和真实生活的区别,把对互联网的拥戴对象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因此,应注重对青少年进行真实的、包括法治、社会行为学和审美观的教育。
审美的多样性、审美的本质价值和意义,应当是对于个体对美好事物的拥戴,和对社会共同具有的审美对象的呼应性。培养健康的审美观,知晓虚拟世界的虚构本质,培养基本的媒介素养,应该是青少年成长教育中的重要一课。将更多的关注点转向真实生活,培养对家人、朋友、学校、国家、社会的热爱,不断丰富提升大审美观,都是教育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说,迫切需要将影像、互联网、短视频等的认知判断放置在基础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将审美对象扩展提升到对社会美、自然美、生活美、家庭美、艺术审美等多元化认知,而不是凝聚在自己所喜欢的单一的明星对象之上。
赵丽瑾:您谈到的“饭圈”对青少年审美观、价值观的影响,是“饭圈”治理的重点之一,也是关注讨论较多的问题。据调查,粉丝群体还包括大量成年的青年群体,甚至中年群体,“饭圈”也不仅仅是青少年粉丝追星这么简单。从文艺作品创作的角度讲,明星制度、明星策略是一种较为行之有效的商业策略,以明星之名吸引粉丝、观众进行文艺产品消费,是首先应用于电影促销的。
粉丝追星也一直存在程度不同的沉迷、非理性等行为特征,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一些小品以此为主题反思“追星族”现象。但是,从粉丝打榜倒牛奶事件,到吴亦凡等人触碰法律底线后,粉丝依旧发出法盲的言论,“脑残”式信任偶像。您认为“饭圈”粉丝追星发展到公序良俗、道德法律所不能容忍的地步,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近年来的“饭圈”乱象与过去的粉丝迷恋偶像的非理性现象有哪些不同?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周星:你提的问题非常好,追星最初仅表现为个体喜爱明星的行为,随着互联网兴盛,当追星从个体行为演变成群体性的行为,并进而为资本获取利益所利用,就产生了一系列不好的影响。“饭圈”乱象的伤害已经形成对于公序良俗乃至于作为共有道德甚至于法律的一种冲击,国家对“饭圈”的治理,是随着非理性追星行为的不断升级,恶劣影响不断加剧的形势下,推出的极为必要的举措。
最大的问题在于,互联网将无形汇聚为一种力量,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群聚的力量,瞬间就能影响很多人;二是金钱的介入使得操纵者越来越把自己的私利变成了外在加码的崇拜和排斥异己,甚至形成某种小团体和对他人的攻击性的群聚行为。出现在“饭圈”的非理性现象,事实上是背后的组织者利用了粉丝的无知偏见,鼓动群力来牟取暴利。
“应该引导粉丝们把爱的力量投入到鼓励偶像创作,而不是沦陷在数据的操作生产,成为资本游戏的牺牲品”
赵丽瑾:应援活动,在过去很长时间对粉丝来说是见怪不怪的,但是如今国家从政策层面已经进行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和规范,并不断细化。9月2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提出广播电视机构和网络视听平台不得播出偶像养成类节目,不得播出明星子女参加的综艺娱乐及真人秀节目。从2018年所谓“中国偶像元年”开始,据调查数据显示,各平台偶像养成类选秀类节目孵化了大约200多名娱乐偶像,也改变了偶像、明星的制造模式。您怎么看待国家广电总局提出的这一项明确要求?
周星:发布这个通知我觉得恰逢其时,前面说到国家出手对“饭圈”进行治理和限制,既表明国家爱护青少年的态度,同时廓清网络的不良现象,打击那些操纵利用粉丝的组织和行为。“饭圈”及其行为已经成为一个娱乐文化现象、亚文化现象,也规模化地影响到逐渐在衰落状态的电视综艺。过去几年出现了大量的偶像真人秀节目,这类节目本身违反人的成长规律,对于从节目“出道”的偶像来说,是以一种趋同的模式让这些青少年“养成”为偶像,不是自然的养成,而是一种拔苗助长。
而对于粉丝来说,以一种粗制滥造的虚幻景象制造诱惑,让粉丝沉迷幻想,偶像养成真人秀对于青少年认知和价值观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饭圈”治理提出的明确要求,从两方面改变了此类不良的现象,我们呼吁进一步对这类综艺节目,不仅是偶像养成类节目,还包括明星真人秀等,进行规范引导。明星真人秀的危害性在于,让很多成熟的演员热衷于暴露日常生活的“表演”,“假模假式”超过了对于真正艺术创作的投入,大量影视演员投入真人秀娱乐节目,轻易获得高片酬,其实也形成一种不良生态,推波助澜地暗示青少年陷入不正确的非创作勾连的明星拥戴。
赵丽瑾:在对“饭圈”进行明确、有力的治理的同时,从文化的角度,也有必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青少年,使其获得正向的力量。例如2016年“饭圈女孩”参与“帝吧出征facebook”的网络爱国运动,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饭圈”粉丝积极、高效地组织物资募集,引起了舆论报道,学术领域从网络民族主义、组织行为等角度进行了很多研究。应该说,不管是作为网络社群的“饭圈”、粉丝本身,还是大众、舆论、研究者,都期待“饭圈”及其所聚集的年轻人成为社会正能量,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在当前的现象和现实面前,一方面对“饭圈”的整治是及时必要的,另一方面,是否也应该积极思考,在治理乱象的同时,怎样更好地引导和激发粉丝文化、粉丝群体的积极力量。最后想请您谈谈这个问题。
周星:的确,凡事都有两面性。事实上,我们从粉丝对于偶像的喜爱的初因来看都是可以理解的。而粉丝社群、“饭圈”也有过以集体的正向的力量去支持相关社会活动并产生很好的影响,这些都不可否认。所以,从理论上说对“饭圈”也要分析,治理其乱象,鼓励其正能量。无论以一种什么方式,对于社会正向的、鼓励性的以及审美向善的行为,都应该给予更好的支持。因此当下给予“饭圈”,或者是他们集体对于粉丝的正向的鼓励和积极性,不因偏见而漠视,应与国家政策的支持相辅相成,进入一个良性的局面。
“饭圈”治理,网络空间的“清朗”行动,对于文娱行业的规范等,是净化也是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粉丝常说“为爱发电”,喜爱也是粉丝情感和物质奉献的基础,那么应该引导粉丝们把爱的力量投入到鼓励偶像创作,与偶像一起成长,而不是沦陷在数据的操作生产,以流量为目的的应援打赏等,成为资本游戏的牺牲品。同时将对偶像喜爱的力量,将社群的组织力量,转变为对自己成长的激励,转化为报效社会的力量,才能让爱扎根现实,升华出大爱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新闻网”(ID:jiaoyuxinwenwang),作者入海。文章原标题:《以理性之爱为成长“发电” ——关于“饭圈”乱象及治理的对谈》。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