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编者按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在此之前的2019年,职业教育就迎来了改革元年,政策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那一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职业教育明确定位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并从制度体系、国家标准、“双元”育人、办学格局、人才保障政策、督导评价、组织实施等不同方面勾勒出了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改革的“四梁八柱”,《方案》也明确提出要“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截至目前,教育部已批复33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
但与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入发展的积极探索、大力推进相对应的,却是职业教育成果的各类碰壁现象……
被嫌弃的蓝领身份,被歧视的职校毕业生
今日,中国青年报发布了全国职业院校学生调查问卷结果,数据显示:超六成受访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不愿当“蓝领”。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重因素导致职业院校学生不愿成为“蓝领”:61.9%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会因一线生活枯燥单一而不愿意去制造业基层,61.04%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对制造业基层的工作前景不看好,52.87%则是觉得工作环境差,40.01%认为基层工资低,31.35%则因为工作中交友圈子太窄而不愿去一线工厂。
其实,这不是中国青年报第一次做此类调查,早在2007年,中国青年报创业周刊就曾在北京与浙江两地的高职院校中做过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6.6%的高职毕业生认为自己将来会成为白领,只有10.8%的人认为自己会成为蓝领,还有32.6%的人表示不确定。
这两次调查的时间相差十几年,但一致的是,大部分职校毕业生“嫌弃”蓝领岗位。
众所周知,制造业的人才来源极度依赖职业院校,但据央视财经此前报道:2019年,中国快递业务从业人数已突破1000万人,餐饮外卖员总数已突破700万人。而去年更是两个月内骑手新增58万人现象,其中40%来自制造业工人。
就读于南京某职校的蔡丽对记者说,每年开学,学校都会有不少人退学。“大家都觉得在工厂里上班低人一等,不如当白领坐办公室来得光鲜亮丽。”
“你在送外卖的路上风风火火,我在孤独的流水线上独自难过。”近几年,每逢春季招工时,制造业的“用工荒”现象都要吸引一波关注。
但职校生“嫌弃”蓝领岗位的同时,又在白领市场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用工歧视。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年秋季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首份工作的平均月薪水平最高为7337元,大学本科生首份工作的平均月薪为5120元,而职校应届生首份工作平均月收入仅为3828元,几乎是研究生首月平均月薪的一半,和本科生的差距也达1300元。
几个月前,一位三本学校毕业的求职者想要投递杭州公司的产品运营岗位,该公司的HR表示,“只要二本以上统招的”,并补刀,“考不上本科的都是智商有问题。”
学历歧视问题是应试教育长期以来遗留下的弊端,重学历、轻技能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人对职校生的印象是“一群考不上大学的人”,却忽略了职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功能。这也让职业院校陷入了尴尬境地。
职业院校的尴尬处境,仍是学历教育的附属品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学历职业教育、非学历职业教育两个部分。学历职业类教育主要以获得学历文凭和相关技能为目的,非学历职业类教育主要以获得相关就业技能或相应行业资格证书,提升就业竞争力为目的。
可以看出,学历与非学历职业教育原本是分工明确的,一个提供学历文凭获取渠道,一个负责培养技能型人才。而目前的大现象却是,热衷于非学历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是大学生与职场白领,原本中高考失利的人群更多涌进学历职业教育。
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职业院校的技能人才培养功能,但大多数有条件的人仍然会以获取更高学历为目标。
“在就业市场上,先凭学历证书被用工单位看见,才有资格进一步展现自己的技能,这就是现实。”一名行业观察员无奈说道。不少成功实现专升本的学生,还十分忌讳被追溯第一学历。
而更让人觉得悲凉的是,不少职业院校一旦有机会,也急于与该身份标签撇清关系,这一点充分体现在院校高度重视的改校名事件上。
我国各类院校都非常重视校名,进入新世纪后,职业院校校名去“职业”化趋势十分明显,不少高职院校一直想去掉校名中的“职业”或“技术”字样。高职院校的校名摘掉“职业”,实现专升本,再从学院变成大学,实现“高等专科学校——学院——大学”的更迭。
但近年来,各地高校更名趋于收紧。教育部2017年发布《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坚决纠正部分高等学校贪大求全,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综合性、多科性发展的倾向”。
2018年5月,教育部公示的15所拟升格为本科学校的职业院校中,尽管部分学校最终升格成功,但并未如愿摘掉“职业”“技术”等帽子。比如南昌职业技术学校,原有校名不变,仅在校名后括弧中注明“本科”。2019年5月23日,教育部公布《关于2019年拟批准设置高等学校的公示》,公示名单涉及11所高校,其中3所高校拟升格为本科学校。此轮更名,不仅未出现摘掉“职业、技术”的帽子,相反,新校名中增加了相关字眼。如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拟更名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拟更名广西职业师范学院。
熊丙奇表示,“教育部把高职升为本科的职业院校更名为职业大学的另一层用意,是要求这些学校必须继续坚持职业教育定位,以前很多升本的院校,不安于职业教育定位,都想办成学术型大学。”
职业院校的这一倾向,更多还是出于无奈,当就业市场、社会认知不待见职校生的现象下,摆脱这一身份标签,是远离裹挟的一个有效方式。但从社会角度来看,要减少大量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这一怪诞现象,需要同步推进改善就业市场与提升职业院校质量。
改变无奈的现状,须市场与院校共同进步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技能人才缺口已超过1900万人,2025年这个数字将接近3000万人,其中高级技工人才的缺口更大。
而在制造业“用工荒”的大背景下,是每年几百万的专科毕业生存在的就业需求。
90%的企业表示,年轻人从事一线蓝领工作的意愿低是造成蓝领用工荒的主要原因。而工作环境较差、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低是劝退年轻人进入蓝领大门的直接因素。
工作环境方面,有媒体曾报道过轮胎生产过程,一边高度依赖工人的重复操作,工人往往要长时间待在车间内,一边则是整个车间的闷热,且到处充斥着异味和噪声。这是部分工厂的真实写照。而工资待遇方面,则更值得关注。作为深圳观澜富士康的正式工,陈明有五险一金,每月底薪2650元,加上加班费,一个月到手工资在4500-5000元左右。和深圳其它工厂2200元底薪的普遍情况相比,富士康的待遇还算可观,但在物价面前,这个数字仍显苍白。
但也值得肯定的是,不少企业在“用工荒”的倒逼下,已经开始逐步改造工人的工作环境及工资待遇。去年六月,犀牛智造这家工厂为五、六月生日的工人庆祝生日,巨大的生日蛋糕被送入车间,让包含21岁的服装女工陈梦冉在内的工人在车间里庆祝起生日。今年六月,在温州的疫苗接种点,出现纺织厂老板现场招工,开出8000元的底薪。
相较之下,目前急需重视的,是工人社会地位低的现实,在推崇高学历、成为白领的当下,不少人宁愿投身于服务业等新兴职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为学历感到自卑、对工人身份不认可,这类观念上的偏见,纠正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
而追溯历史,我国技术工人在建国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王进喜、王崇伦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全国劳动模范。那时工厂里的高级技工,是企业的“牛人”、众人眼中的能人,而不少高学历人才在“劳动光荣”及投身祖国建设的初心下,义无反顾成为一名工人。
1960年代末,在《四川乐山名企业》一书中曾提到一个有名的工厂——东风电机厂,当中浓墨重彩的话是,这间工厂“确保了我国氢弹、原子弹上天”。
“那个时候苏联有原子弹,美国有原子弹,我们没有,所以我们自己也要制造原子弹,我就报名了。”曾是东风电机厂的职工的90岁的老太太王杰曾向记者说道,她毕业于北京大学,专业是原子能化学。1966年,她和同样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丈夫志愿报名来到乐山,住进没有厕所的宿舍。
那时工人代表了光荣与体面,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变革,工人被视为工资低且不体面的群体,很少有毕业生会去主动选择。这算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改变艰难,但对职校生的歧视,在很大程度上还来自于职业院校。
总体来看,职业院校目前存在五大问题。
一是招生困难,生源危机严重。近年来在适龄人口下降、出国留学兴起等多重影响下,职业院校招生面临巨大压力,一些院校缺额、零投档现象突出,有的学校一年招生仅几百人,报到率很低。
二是经费短缺,投入动力缺乏。办学经费短缺一直以来是制约民办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招生难问题加重的同时,院校收入下滑现象出现,这进一步加剧了经费短缺危机,而有调研显示,政府财政对民办职业院校的资助相当之少,部分院校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
三是师资薄弱,教学质量难保证。由于办学历史短、规模小、经费少,民办职业院校教师待遇偏低,在人员编制、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等方面无优势,导致其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四是治理结构不完善,制度建设滞后。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民办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压舱石,目前多数民办职业院校仍处于法人资格虚置、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状态。
五是管理问题突出,负面缠身。职业院校常会曝出虚假宣传、违规收费、实习乱象、学籍和资助管理不严等问题,进一步让大众对职业院校减分,让优质学生不敢来、在读学生对院校尊重度不够等。
其实也可以看出,这五大问题是相互影响和推动的,整体来说是职业院校一边艰难前行一边被边缘化,在生存危机下滋生的各类教学、管理等问题。
在工厂主动改善工人工作环境、提升工资待遇的大前提下,若能让职业院校规范发展、培养出更多真正的技能型人才,当企业感受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实力、个人感受到职业院校赋予的就业竞争力后,职业教育广阔前景会逐渐成为“近景”,市场和个人会感受到其“大有可为”。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校长邦”(ID:xiaozhangbang),作者钢笔。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来源:校长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