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来源:绕梁说(ID:rlsdaily),作者梁建章
最近,国内十几个城市被选为基础教育改革的试点城市,也让“教育改革”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在诸多传闻和猜测之中,关于缩短学制的改革则聚焦了最多目光。
此前,我曾撰文探讨缩短学制将有利于缓解高考复习的巨大浪费。但相比时间上的缩短,更为根本的问题还是要解决高考竞争的内卷,才能从源头减轻教育的军备竞赛。试想一下,如果大家原本都能在16岁时学完高中课程,却为了高考而不断地复习和复读,以牺牲时间的方式换取分数上的些许提升,就会形成典型的内卷局面。如果这一局面不能被打破,那么哪怕缩短了学制,省下来的时间照样会被高考的无底洞吞噬。
反过来,如果能够实现普及大学教育,并且把大学本科教育通识化或者去名牌化,让绝大部分有资格的学生都能接受均等化的本科教育,就能大幅度减轻高考的压力。只要没有高考名校这一诱惑所形成的巨大压力,那么中小学阶段的学习进程自然就会加速,学生们不必花这么多时间刷题备考,缩短学制就水到渠成。而且普及大学教育以后,也不用担心缩短学制导致大批学生在16岁时就过早走上工作岗位,因为绝大多数人都会等到大学毕业后,也就是20岁左右时才开始工作。所以普及大学教育和缩短学制是相辅相成的,其中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改革,还是要普及大学教育。
目前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用以解释限制大学甚至高中教育人数的理由——为了培养更多的职业技术人才,例如更多的工人和服务员,具体的实现方式,则是通过职业高中来培养这些就业人员。信奉这一逻辑的人似乎认为,假如所有年轻人都上了大学,就会导致无人从事工人、服务员等职业,所以必须阻止一半左右的年轻人上大学。
但上述逻辑其实似是而非。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只要薪资足够高,一定可以找到工人和服务员。对于劳动者来说,即使拥有大学文凭,只要能拿到的工资足够高,他们还是愿意做工人、服务员甚至农民。如果所有年轻人都上了大学,不会没人去做服务员和工人,只是这些职业的工资或许会比现在更高。所以换句话说,限制大学生数量所产生的后果,实际是不让服务员和工人的工资涨得太高。
显而易见,不应当为了维持工人和服务员的低工资而去限制大学生数量,因为提高这些劳动者的工资并不是一件坏事。如果工人和服务员的工资接近专业人士,反而有利于减缓贫富差距。有人说,工人的工资过高,恐怕会导致中国的产业失去竞争力。这种想法,其实颠倒了经济发展的目的和手段。我们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最终目的,不就是要全民共同富裕吗?实际情况是,工人的素质会因此得到提高,虽然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可能因此转移,但是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却会随之增强。
十几年前的大学生扩招政策曾饱受争议,但事后看来,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拥有数量庞大的高素质劳动力,正是中国目前的优势所在。其实在大学扩招以后,大学生和工人的起薪差距的确越来越小,甚至发生了逆转。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在其他发达国家那里也很普遍。但即便如此,学生和家长对于上大学的热情却丝毫没有减少,这是理性的吗?我在博士论文就研究过这个现象,发现这是家长和学生的理性选择,即便大学生的起薪低,但未来的职场上升空间却更大,从整个职业生涯来看,上大学的回报还是很高的。
有人会说,大学教育对于很多职业来说是浪费,做一个工人和服务员不需要大学教育。的确,大学很多课程对于部分职业比如餐馆服务员的确没有多大用,但是按照这样的思路,高中教育甚至初中教育对于做餐馆服务员也基本没用,那我们为什么又要坚持中学教育呢?所以按照统一的标准,也不能轻易得出“大学无用论”的判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我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论证普及大学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生涯的需要
现代社会里,很多老行业会消失,很多新行业会诞生,一个人一生可能要更换好多种岗位和职业。即使在同一个行业和企业中,劳动者也有晋升和换岗的机会。例如,现在的某个餐馆服务员,未来可能会当餐馆经理,甚至自己创业开餐馆。当餐馆经理和老板的技能,就远远不是一个职业学校可以培养的,需要综合的管理技能和学习能力,尤其是未来的餐厅可能还会面临高度智能化的挑战。对于这位潜在的“餐馆老板”来说,早早地跳过大学阶段,的确会多出几年工作时间,却将因此失去以后的上升空间。
或许有人说,劳动者工作以后还可以自学,这句话本身没错,但有些课程如数学、计算机和外语,在年轻时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其实大多数家长也都明白这一点,上大学不是为了立刻赚很多钱,而是争取让整个职业生涯发展得更好。所以即使大学生的起薪并不高,甚至未必能找到对口的工作,却还是人生的正确选择。因为从整个职业生涯的收入来看,大学的回报是很高的。而且大学教育所拥有的优势,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专业人士职业年限的延长,还将变得越来越大。
未来职业的智能化
有人预测,未来二十年里会有大量工作被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取代或部分取代,几乎所有工作都会受到智能化的影响。比如,司机这个职业未来很可能会被自动驾驶取代。在携程的服务中心,越来越多简单的服务请求由聊天机器人自动完成,需要人工处理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未来的餐馆里,机器人和点餐软件将完成大部分点菜和送餐的工作,餐馆劳动者要做的是管理、设置和维护这些机器人和软件。在工厂里,机器人将完成主要的机械工作,类似于富士康流水线组装工人岗位正在迅速消失,少量留下的工人职位,则需要设置、维护和修理机器人。即使是未来的农民,要想管理好一个现代化的农场和养殖场,也需要很高的综合技能和学习能力。
这样的未来,对于工人、服务员和农民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理解复杂的系统,擅长解决问题和自我学习,甚至需要掌握计算机算法和编程能力。以这些能力需求而言,我们现在的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技术工人是前机器人时代的事了,今后需要的是懂机器人的技术人员。
事实上,随着工厂智能化和复杂程度的上升,就连一直标榜职业教育的德国,如今也开始反思,认为高级工人仅仅有职业教育可能是不够的。只有具备更好的综合能力,一线的服务和生产人员才有可能为创新和改进做出贡献,未来有机会被提拔成管理和研发人员。
或许有人会说,毕竟现在还有不少低技能的机械性工作需要人力参与,上述问题似乎并没有那么急迫。但我们讨论教育政策,必须具有二十年以上的前瞻性,因为现阶段的孩子距离他们的职业黄金期至少还有二十年时间,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做到未雨绸缪。
复杂社会的需要
不仅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整个社会也越来越复杂。各种消费产品、各种药品、各种真假新闻和各种理财产品层出不穷。每人每天面临各种选择,商品、投资和职业都需要我们做出选择。当各种选择都变得越来越复杂时,个人如果不能深入理解整个社会的运行,就会错失很多机会,还会踩坑、被“割韭菜”甚至被骗。
高中教育的课程,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所有人都应该学习基础的经济学包括金融理财,才不会成为股市中的“韭菜”。人们还应当学习基本的统计学和背后的逻辑学,才不会被假新闻误导。学习内容还应当包括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理,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计算机无处不在的社会。除此之外,还需要基础的法律、心理学和伦理学课程。在我看来,以上课程都是一个复杂社会生存的标配,应该成为大学的必修课程。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家庭成员、朋友和公民
大学教育不仅可以让自己受益,也可以让周边的人和社会受益。一个知识丰富且对世界和社会有更好理解的人,会是一个更好的朋友或更好的伴侣,也是更好的父亲或母亲,还会是一个更有素质的网民和更好的公民。有经济学家统计,大学教育对社会(他人)的回报和对自己的回报在同一个数量级。
大学教育需要通识化
如上所述,大学教育主要培养学习能力,以及生活在复杂社会的各种技能。所以不分专业和文理,都应该学习大量的基础必修课——即实现所谓通识化。其实一些世界顶尖大学已经踏出了这一步,哥伦比亚大学前两年的大学课程,基本不分专业都要需要学习基础的必修课。现在大部分企业在招聘时并不在乎大学生的专业,而更看重综合学习能力,因为企业对于岗位的技能要求变化非常快。大学本科只能提供一个基础,大部分技能要在岗位上学习,或者要在专业的硕士和博士阶段学习,所以现在很多顶级公司的校园招聘已经以招硕士研究生为主。
大学教育资源稀缺吗?
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或者在几十年前的中国,的确还没有能力普及大学教育,所以必须通过严苛的考试来筛选生源,把大学教育搞成精英教育。但现在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中国的大学资源已经足够让每个人都上大学。当然,我这里说的大学资源并不稀缺,是指大学的基础课,大学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教育资源依然处于稀缺状态。但至少大学的通识教育资源是充足的,尤其通识教育的很多课程可以实现标准化,也就是使用标准的课程、作业、教材和测评等等。实现了标准化以后,就可以在不影响质量的情况下大幅度降低成本,例如通过开大课甚至网课的形式,来大幅度降低大学通识教育成本。事实上,未来的问题不是大学不足而是大学过剩,因为低生育率会导致生源的持续减少。
减少贫富差距
普及大学通识教育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缓解贫富差距,以前大学教育资源是稀缺的,最好的大学必须匹配最好的生源,资质差的学生就只能少上学了。这是一种教育资源稀缺时的无奈选择,至于让资质差的学生少上学,显然会加剧贫富差距。当教育资源不再稀缺以后,家长本身就存在强烈的希望子女上大学的理性需求,就可以让现在被认为资质差的那些学生获得更多上学机会。于是在大学阶段,会尽量向所有人教授复杂社会的生活技能和未来职业发展所必须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给所有人公平的机会,从而减缓贫富差距。
普及大学教育和高考改革
普及通识大学教育给高考改革带来一种可能性,即用大学生能力考试来代替现有的高考制度。如今中国的“鸡娃”现象尤其严重,已经成了低生育率的最大病因,中国的家长为了孩子的高考实在太过费心费力,而且这种压力已经传递到了早期的基础教育。
如果能够把大学教育通识化和普及化,就有可能进一步改革、弱化甚至逐步取消高考。把高考变成一种进入大学教育的资格考试,是绝大部分高中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够通过的考试。而不是在高中毕业阶段,就用高考来筛选哪些人可以上大学,哪些人可以上名牌大学。当然在大学毕业时,找工作或者进入研究生院还是需要分层考试的。取而代之的可以是将大学生能力考试,作为就业和研究生录取的依据。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水到渠成的缩短学制
把考试延后到大学毕业时,可以大大减轻高考的压力,也减少基础教育阶段各个年龄段择校的压力。如果没有高考的压力,学生与家长就不需要专门复习备战高考和中考,中学阶段的教育可以提速两年,大幅度降低教育的成本。这样16岁就能上大学,学生毕业后也能更早地工作或者接受更高学历的学习,这样高学历精英就多了宝贵两年职业生涯,高学历女性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谈恋爱,有利于她们步入婚姻殿堂,客观上也有利于提升现在超低的生育率。
学霸、普通学生和社会的三赢局面
当今对于从事科研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原来本科可以完成的工作,现在都需要硕士和博士,尤其是在计算机和生物领域。有些专业,博士念完还要读博士后,按照现有的学制,那时学生的年龄已经接近三十岁。人类的知识就像一个巨人一样不断地长高,但是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去几十年却没有任何的效率提升。其实对于学霸们来说,将太多时间和精力仅仅花在刷题上,完全是一种浪费。改革之后,学霸可以不再被高考拖累,20岁以后就可以攻读硕士和博士。也不必担心没有高考会导致学霸无法脱颖而出,在大学本科阶段,学霸还是有充足的展示其能力的机会。
不是学霸的普通学生,也可以从缩短学制中收益,在走上普通工作岗位之前,可以接受通识大学教育,这为他们未来的职场发展提供了上升空间,对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也都很有好处。当然,普及大学和缩短学制也给整个教育系统节省了宝贵的资源,真正实现了学霸、普通学生和社会的多赢的局面。
本科教育去名牌化
有人说,即使每个人都可以上大学,大家还是会为了考名牌大学而开展无效竞争,我的建议是,既然大学教育成为通识教育,而通识教育的特点,就是可以通过标准化拉平名牌大学和一般大学的教育质量。这样一来,名牌大学的本科失去了掐尖生源的理由,也就不应该让高考分数决定名牌大学的名额分配(可以抽签录取)。如果名牌大学的本科不能掐尖生源,那么大学本科的牌子就变得不再重要,全社会现在只看大学牌子的习惯就会改变。这样针对名牌大学的激烈竞争就会明显缓和,整体教育的压力和效率就会改善。
另一种思路是让名牌大学放弃本科教育,扩大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招生数量。也许有人会说,用大学生能力考来取代高考作为择业和研究生院录取的依据以后,预计名牌大学研究生院的入学竞争还是会很激烈,大学生也会更加努力的学习。但是只要把考试的压力延缓几年,就可以延缓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考试压力。还有,名牌大学的硕士招生数量远远超过本科生的数量,也会进一步减缓考试压力。从公司招聘角度,大学生毕业考试比高考更能反映大学生当时的能力,考核的科目也更会匹配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当然,高考改革是个极其复杂的社会工程,未来会有各种各样的改革思路,但普及大学教育至少能为高考改革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总结:普及大学通识教育,对于未来愈加复杂的智能化社会很有必要,而且当今中国完全有能力和资源普及大学通识教育。大学教育普及和通识化以后,可以让年轻人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的机会,也更适应智能化社会的转型,成为更好的家庭和社会的成员,还将有利于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缓解贫富差距。大学的普及化和均等化,还会给高考改革创造有利条件,弱化高考竞争,将推动基础教育提速和缩短中学学制的改革,最终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赢局面。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绕梁说”(ID:rlsdaily),作者梁建章。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来源:绕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