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高校涨学费,正在进行时。
10月14日,四川省教育厅提及关于本省公办高校涨学费的相关信息,其中透露,力争在2022年3月春季学期向社会公布调整方案,2022年9月秋季新学年实施新的学费标准和政策。今年关于高校学费上涨,四川省并不是首例,早在8月份,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教育厅发文,调整安徽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学费标准。河南、山东、辽宁等多个省份高校也宣布了学费上涨,幅度多在20%-35%之间,从2021年秋季新入学新生开始实施。
在学费上涨的同时,教育成本增加的问题随之得到社会广泛的讨论,不少人不免感叹道:“读大学花的钱越来越多了”。在新学费标准实施的首个学期伊始之际,无数大学新生刚跨入大学校门、在社会舆论对高校收费标准不断提高表示质疑之际,不妨计算一下,培养一个大学生,究竟要投入多少教育成本?
受教育者的成本
大学生的培养,是国家、高校、家庭三方的合力,因此,关于教育成本的计算公式,可设定为:教育成本=受教育者的成本+教育生产者的成本。
对受教育者而言,其个体消费成本=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其中学费是教育成本投入的一大构成要素,学费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教育成本投入的多少。
而中国高校学费制度也经历了不小的变迁。
扬州大学王莉老师在《我国大学学费收取问题探微》一文提到,在20世纪30年代,培养一个国立大学的大学生4年学费为80银元。按陈明远先生所做的研究:30年代银元1元对于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力,大约是1块银元可以买6斤猪肉。折合到今天,1银元大约相当于人民币90元,在过去30年代的时候,培养一个大学生的家庭成本约7200元。
自新中国成立后,直到改革开放,中国高校都是实行免费教育;改革开放以后,大学本科逐步开始收取学费,目前,我国大学的学费政策一直遵循1996年出台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指导原则,规定“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我国公立高校的学费标准一直在此规章制度的框架下上下浮动。
2006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孙继业指出中国高校学费20年前涨到200元,1995年涨到800元,2005年再涨到5000元,近20年的时间里上涨25倍。虽然公立高等教育学费标准近年来一直在攀升,相对于日益增加的整体培养成本而言,我国大学收费仍然处于低学费状态。
并且,自2005年之后,大学本科学费基本没有比较大的上涨了。今年的上调,也是十几年之后的一次微调,据四川省教育厅公布,四川省公办高校仍然执行的是2004年的收费政策,平均学费4511元,处于全国较低水平,排在第23位。其他公开资料显示,安徽省现行的公办普通高校本科学费标准,主要制定于2000年。也就是说,安徽省到目前为止高校学费已有20年没有调整过。河南省高校学费有15年没调整过,辽宁省高校学费有10年没有调整过。以下是部分省份公办高等学校学费标准。
从中可见,除费用较高的艺术类学费外,现阶段高校全日制学生的平均学费大致在5300元左右,住宿费约为1262元。
除了学费和住宿费之外,生活费是大学生活最大的开销了,据腾讯教育——麦可思大学生消费情况研究数据显示,在校大学生每月平均花销(不含学费、家庭与学校间往返交通费)在1001~1500元的占比最高,为33%;花销为1501~2000元的大学生比例也较高,为24%。有18%的大学生每月花销在1000元及以下。以占比最高的33%来算,取其最高值,一个学生月消费大致为1500元。
因此,保守估计一个学生个人四年所需费用至少为10万元左右。
教育生产者的成本
除此之外,还有教育生产者的成本,即国家和高校所付出的成本。依照2005年6月国家改革与发展委员会颁布的《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由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四部分构成。
而要计算培养一个学生国家和高校所花费的成本,则还需了解生均培养成本,即高校培养一个标准学生的平均成本。
以北京某高校为例,根据论文《高校生均成本分析——基于某高校数据》的分析,北京某高校2010-2014年教育生产者的成本及生均成本如下表所示。
表1:2010-2014年某高校部分数据(单位:万元)
表2:教育总成本增长率与当量学生增长率、生均成本增长率
图1:教育总成本增长率与当量学生增长率、生均成本增长率变化图
从表中可见,生均成本在2010-2014年间是不断上涨的,而且从表2和图1来看,教育总成本、当量学生、生均成本三者的增长率在2012-2014年变化是比较一致的。
但是学生增长的规模没有生均成本增长的快,说明教育成本投入每年力度加大。
根据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快报显示,2020年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3999亿元,比上年增长3.99%,国家教育成本投入每年都在上涨,从2017年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的11109亿元增至2020年的13999亿元,4年间增长了26.01%。
从表1的生均成本来看,高校培养一个标准学生的平均成本也在逐年上涨,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2018年度)》中指出,高校生均教育经费(全日制学生)已达到了3.27万元。
并且,从下表中央部属校和地方院校学费占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可见,自2006至2016年,在各大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逐年上涨的同时,学费占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却在逐年下降。
中央部属校和地方院校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
图源:论文《社会正义视野下我国重点高校学费制度之审视与设计》
因此,在个人学费增长的同时,国家对教育成本的投入也在增加,且增加的幅度更大。从国家的层面来看,根据2018年本科生生均教育成本3.27万元来推算,四年时间培养一个本科生至少需要13万元(注:该数字是平均数字,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都有差别)。而研究生的培养成本则更多,《基于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高校收费改革分析》一文结论:根据北京某高校的测算结果,硕士研究生生均年培养成本为3.54万元,博士研究生为4.72万元,该结果是2014年的,可想而知,今年这个数字应该更大。
综上所述,个人家庭至少10万元的开支,加上国家至少13万元的投入,国家和家庭共同培养出来一个本科生,至少需要23万元,国家的投入相较于个人家庭来说更多。
而在学费上涨的同时,并不是完全忽视个人家庭的承受度,从表2可见,各项教育成本项目都呈现大幅度增长,但是增长幅度不均衡,有快有慢,其中,个人补助的累计增长率最高,达到124.7%,说明在学费缓慢增长的同时,学校对学生的奖助学金投入增加更多了,这对学生的培养是重大利好。
多元化资助体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越来越重视奖助学金的发放以及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支持。
根据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的《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2019年)》指出,“2019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4817.59万人次,资助资金1316.89亿元;比上年增加166.59亿元,增幅14.48%;大学新生资助16.03万人,资助金额1亿元,学生资助资金连续13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国家正在逐年加大对高校学生的资助力度,正在努力地促进教育无倾斜,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各大高校也在尽力为学生营造健康成才的学习生活环境。
目前,各大高校已基本形成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校内奖助学金、社会奖助学金、新生绿色通道、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元化资助体系。
除奖助学金外,学生资助内涵不断丰富。在资助理念上,从保障型资助转变为发展型资助,培育受助学生的思想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湖南大学实施“麓鸣·青春成长计划”,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南开大学的“彩虹桥人才计划”,中南民族大学每年举办资助育人文化节等让每位学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在资助育人上,高校还联合企业成立人才培养项目,帮助学生提升素质。如华东师范大学与京东联合打造的“云端爱心屋”项目,通过“华东师范大学·京东——助力扬帆实践基地”、“走进名企”等就业指导项目,从多维度、多形式、多途径促进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以提升,深化发展型资助。
培养一个大学生,是家庭和高校,乃至社会共同付出的结果。诚然,生均培养所花费的资金规模在逐渐增加。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资金在家庭收入中的占比并没有增大。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以及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投入到每位学生身上的教育成本也在加大。201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提高本科院校学生补助标准,国家对个人的资助力度将会越来越大。而各大高校也在充分践行“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而努力,并初现成效。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新理念,拓展功能,创新方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学生资助之路。
参考文献:
[1]王莉.我国大学学费收取问题探微[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3(05):12-15.
[2]阳荣威,汪斑,杜宛宛.社会正义视野下我国重点高校学费制度之审视与设计[J].大学教育科学,2018(06):54-60.
[3]王素容,包育红.基于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高校收费改革分析[J].现代盐化工,2018,45(01):109-111.
[4]张莎.高校生均成本分析——基于某高校数据[J].教育财会研究,2016,27(04):29-33.
[5]王德,王小力.高校生均成本计量难点分析及展望[J].经济师,2021(06):57-58.
[6]腾讯教育:
https://edu.qq.com/edunew/diaocha/survey/index.htm
[7]新浪新闻中心:孙继业委员:大学学费20年上涨25倍
http://news.sina.com.cn/c/2006-03-08/15008392744s.shtml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软科”(ID:zuihaodaxue)。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来源: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