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北京101中教育集团日前撤出北京市101实验学校。北京市101实验学校“公参民”改制进行中。这与前不久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简称“《通知》”)不无关系。通知明确,要求公办学校不得参与民办学校的举办和创立。涉及的“公参民”学校中,有不少公办学校撤出。
“公参民”学校如何转型?民办学校还有没有未来?民办教育如何突围?一系列疑问逐渐成为新的困扰。顶思就此通过梳理来探询这些问题。
文 | 安欣,编 | Chris_guo
“民转公”倒计时,XX省已经出手了!
“民办中小学”要凉了?部分私立学校纷纷民转公!
再无民办,民办中小学或将全部停办!
……
近日,顶思记者在搜索引擎上检索这些“民转公”的相关新闻,上述耸人听闻的标题占据着大量的版面,而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类似“教育部正式通知!再无民办!这招太狠了,民办中小学或将全部停办!”的言论也在引发业内的焦虑情绪。
是的!最近一段时间,义务教育学校“民转公”愈发密集,业内对于“民转公”的讨论也此起彼伏,加杂各类小道消息,着实让人难辨是非。
现在看来,舆论对于政策的曲解与信息传递不全面将真相与人们的情绪裹挟,民办学校的未来似乎也进入摇摆状态,那么民办学校真的没有未来了吗?
“民转公”真相:“公参民”落幕
撇开各路观点对政策的解读,我们回到政策本身来看,在政策上,今年以来,是对民办学校调整幅度最大的一年。尤其是前不久发布的《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将民办学校在舆论层面推向风口浪尖。
从文件内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约束:
其一,公办学校单独举办的民办、公办学校与地方政府及相关机构合作举办的义务学校,应转为公办;
其二,公办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个人合作举办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符合“六独立”要求的,可继续举办民办学校,前提是公办校名和校名简称进行清理,同时公办学校逐步退出;
其三,不再审批设立新的“公参民”学校,公办学校也不得以举办者变更、集团办学、品牌输出等方式变相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
其四,地方政府和公办学校不得向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新增派具有事业编制的教职工,严格规范招生,公办学校不得以民办的名义开展选拔招生或考试招生,也不得以借读、挂靠等名义变相违规招生。
细数各项重点不难发现,此次“民转公”的要求,重点在于“公参民”的民办学校,而对于六独立(教师独立、财务独立、招生独立、办学独立、教学独立以及行政独立)的民办学校不受影响。
而结合近期“民转公”的一些案例,我们也不难发现,其目标都是“公参民”学校以及未满足六独立的学校,顶思也梳理了各地(部分)“民转公”的案例,来更加清晰地还原“民转公”的真相。
▲来源:顶思媒体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从转型案例也不难看出,“公参民”转为公办之外,完成”六独立”要求,也有转为民办学校的案例;而不符合“六独立”的民办学校,存在停办可能。
此外,顶思还关注到,近期其他省市还陆续流出一些所谓的“民转公”学校(无法查证是否“公参民”),在上述新政的背景下,“被”停止办学,或转为公办。
但事实上,政策层面对独立举办民办学校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民促法实施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三条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民办教育,保障民办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鼓励、引导民办学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
要更深层次地理解此次“民转公”政策,我们需要更加清晰地弄明白背后的动机,也即“因”。论教育改革的本质,最重要的一点是实现教育公平,但“公参民”的办学模式无疑是畸形的,也是有悖于教育公平的。
过去这些年,“公参民”办学模式方兴未艾,背后的重要推力是社会资本,特别是房地产,在房产进入商品时代后,房地产与教育资源的合作、捆绑更加密集,捆绑名校成为房地产市场持续增长的金钥匙。
在这种畸形的关系里,名校通过与资本的合作获益颇丰,参与办学的资本,则通过高昂的学费赚得盆满钵镒,而当地政府也借助“地产+名校”模式拉高了地价、房价(典型如学区房),对于学生家长来说,又能通过买房进入名校,可谓一举多赢。
时至今日,“公参民”学校遍地开花,导致本该属于公共资源的教育逐渐资本化,且加速了教育资源的严重失衡,尤其当这类学校打出高素质、高升学率的旗号后,招生掐尖、跨区招生等吸收优质生源的招生手段,严重稀释了公办学校的生源,导致公民办学校教育质量出现两极分化。
结合房地产市场与教育领域的各项政策密集发布,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背后的强关联性,即无论是房产还是教育政策的重大转变,都是瞄准了最关键的民生问题,而教育就是其中的核心。
如今,在房地产市场“房住不炒”的基调下,“公参民”畸形的办学模式也将退出历史舞台,其是对“公参民”办学模式的一次“拨乱反正”,而不是对民办教育的全盘否定,这或许也是此轮“民转公”浪潮我们最应该看清的真相。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民办学校洗牌来临,突围方向在哪?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办教育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经历了多次的变迁,截止目前无论是立法层面,还是定位属性,以及办学模式都形成了非常成熟的基础。与此同时,我国也出台了多部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规范民办教育管理,提升民办教育地位,促进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
尤其民促法实施以来,各地也不断出台配套文件细化和完善民办教育发展和管理制度,此次“公参民”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无疑是对民办教育发展的进一步规范化,这也将加速民办教育的洗牌。
首先,细数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民办教育的政策文件,其中关键的方向在强调“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方面,同时,持续强调义务教育的公益性与公平性,这意味着民办学校在未来的发展也要遵循这一核心定位,如过去掐尖招生、跨区招生等非公平竞争方式会被严格管控;
其次,“公参民”学校转公办,将进一步释放潜在的细分教育需求,而这些需求,将进一步向规范的、独立的民办学校流动,如国际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差异化办学将成为民办学校的突破口。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负责人此前也表示,规范“公参民”学校工作推动公办学校回归公办,社会力量举办民办,致力于维护教育公平公正,致力于保障教育权益,致力于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对于构建公平有序的教育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整体来看,对于民办学校来说,未来发展“规范”“差异化”将成为重要的关键词。显然,2021年,对于教育行业来说,将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过去乱象丛生的“公参民”办学模式将落幕,而民办教育将以全新的姿态整装重新出发。纵观整个K12学段,未来如何发展,“公民”两种办学模式有着怎样的关系也更加清晰明了。
也即在义务教育阶段,合规办学,承接教育细分需求,成为教育市场的有力补充将是民办学校未来生存发展的关键。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顶思”(ID:idingsi),作者安欣,值班Chris_guo。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来源:顶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