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新年开工,教育界阵阵惊雷!近日,继湖南、江苏、四川等地出台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控制在5%以内政策之后,北京也发出2022年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5%以内限令。同时,多地强调确保今年完成“公参民”学校治理等各项民办中小学治理任务。民办教育的未来发展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文 | 安欣,编 | 天悦
日前,北京市政府印发《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清单》,明确今年北京要完成“公参民”学校治理等各项民办中小学治理任务,确保全市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控制在5%以内,各区控制在15%以内。
这是去年国家发布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政策后,北京首次明确表态完成时间并公布民办校在校生比例数字。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负责人明确表示,要以确保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公平性和人民性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以理顺体制机制为切入点,推动公办学校回归公办,社会力量举办民办,以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围绕5%的限令,其实在去年各地出台的相关文件中就已经开始收紧。顶思细数各地文件,关于控制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落实的时间点都卡在了今年年底,也意味着今年秋季诸多不符合“六独立”的民办院校、“公参民”中小学将迎来终局。
义务教育民办学校的“瘦身”限令,也是新版民促法实施条例实施后的必然走势,但显然比业界预期的2-3年内完成来的更快,力度空前。
多地推5%限令,剑指何方?
“双减”政策雷霆出击,冰封狂热的课外辅导;民促法实施条例加速推进,让被资本裹挟的民办中小学“急刹车”。而多地对在校生人数的限制,也是民促法实施条例实施的进一步动作。
顶思盘点发现:
去年6月22日,湖南省教育厅发布一则《关于做好规范民办义务教育有关精神汇报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调减民办义务教育占比,民办初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占义务教育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将调减至5%以下,全省民办小学、初中在校生规模预计调减36.4万余人,原则上不再审批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
民办中小学占在校生规模占据全省19.97%的四川省,在2021年6月份,四川省教育厅等四部门也联合发布了关于暂停审批设立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同时出台了关于将民办教育在校生人数调减到5%的规划。
6月29日,江苏省发布类似通知,明确计划2-3年时间将全省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占义务教育学校的人数比重降至5%以下。而对于民办高中部分相对没有那么严格,县域内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人数占比控制在15%以下。
此外,河北、安徽等省市也发布相似文件,其中河北易县明确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将压缩至5%以内;“控制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占比”等表述出现在安徽砀山县教育局2021年上半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总结中。
虎年开年,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印发2022年工作意见通知!《通知》中明确强调,将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总数严格控制在5%以内,切实落实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通知也强调,加强民办学校课程教学教材管理和特色建设,推进第三轮特色学校、特色项目创建,鼓励民办学校积极参与市级特色项目创建和培训。
但我们发现,此条信息现已被删除。与此前媒体的报道对比,目前,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印发的《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2022年工作意见》中,删除了“将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总数严格控制在5%以内,切实落实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的限令,仅保留“推进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发展”的相关要求。
2月16日召开的2022年海南教育工作会议暨“能力提升建设年”动员部署会议指出,今年海南将统筹推进各项重点改革任务,坚决破除阻碍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稳慎推进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专项工作和“公参民”学校治理工作,通过扩大公办学位供给、政府购买服务等多措并举,确保今年9月份将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占比控制在5%以内。
可以判断,今年还会有更多的省市陆续发布相关政策信息。选择这个时间点明确政策,重点在于秋季升学季能够进一步落实,也让学生家长、学校有足够的缓冲、准备时间。
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控制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合理比例是一项重要的决策。过去数十年,民办教育体量逐渐扩大,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同时也增加了家庭的教育支出负担;更为重要的是控制民办中小学在校生占比,能扼制资本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无序扩张,尽可能实现教育公平,并能从生源、学校等环节着手,严控掐尖招生等有碍教育公平的乱象。
这源于过去,部分地方政府大力推广“教育产业化”来解决义务教育资源问题,使得民办教育过快扩张,有悖于市场周期发展规律。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教育概况——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2020年我国民办普通小学在校生人数966.0万人,占全国小学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9.0%,与上年持平;民办初中在校生人数719.0万人,占全国初中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14.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而在有些地区,民办小学、初中在校生人数占总在校生的比例超过了20%!
▲来源:顶思研究
根据顶思2021年年底发布的最新报告,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小学和初中在校生占比“双超”的省份有5个,包括广东、河南、浙江、上海和河北。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2005-2020年的15年间,全国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占比逐年提升,从2005年的4.47%提高到2020年的10.8%,尤其2017-2019年,年增幅都超过7%。
因此,此次民办学校占比限制的政策也是因城施策。2021年8月25日,国家发布《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要求各地要“一省一方案”,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理顺体制机制,实现平稳过渡。
据业内人士分析,国家出手治理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问题的决心非常足,就是要大力发展普惠教育,虽然短期内会带来不小阵痛,但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意志坚决。
“公参民”彻底出局,教育资本化的终局
2021年下半年,随着《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文件的重磅发布,“公参民”学校的转型成为民促法实施条例实施后率先落地的大动作,根据文件,“公参民”学校将迎来三种结局:一是转为公办,二是在完成六独立后更名继续民办,三是停止办学。
随着各地对民办中小学在校生占比限令的逐渐明确,对于“公参民”学校来说等于一张“催命符”。一方面,从宏观层面来看,在民办中小学领域,“公参民”学校无疑是被追捧的第一目标,也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据顶思研究数据,全国“公参民”学校超过2000所,约占全国民办义务学校的20%。尤其在沿海较发达城市,“公参民”学校在各方面力压公办学校,出现“本末倒置”的趋势。
众所周知,过去几十年,国内伴随着资本化浪潮,教育也成为其中重要的标的之一,义务教育受到严重的渗透,诸如地产资本等盯上名头响、招牌大、升学率高的公办名校,大力推动“名校办民校”的模式。
这种模式,一方面借助传统名校的品牌和教学资源,用资本堆砌学校软硬件;另一方面,通过高收费、掐尖招生等各种方式筛选、吸收优质生源,再通过漂亮的升学率形成办学闭环。
但这类学校DNA里是需要盈利的生意,是有悖义务教育本质的,不仅削弱了义务教育公益属性,还加速破坏了教育资源的平衡。
而义务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资源的均衡与教育公平。随着十四五开局,这一点也被进一步明确,2021年5月14日,国务院出台《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严禁利用公办教育资源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教育,这无疑也是宏观层面教育理念的转变,是不可逆的。
这意味着在未来,“公参民”学校将彻底出局,同时也意味着教育资本化的终局。
当然,各地逐渐明确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控制在5%以内的政策将时间点都卡在了今年年底,意味着今年秋季,对于公参民学校的治理也迎来大结局。
实际上,很多“公参民”学校民转公、更名已经在路上。
优质民办迎来机遇,特色办学将成趋势
回到最初的问题,多地出台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不超过5%,很多家长担心,未来是不是不能读民办了,或者读民办风险越来越大了?其实不然。
一方面,除了广东等沿海地区民办中小学占比较高之外,大部分内陆城市民办中小学在校生占比并不高,前文也提到,根据2019年数据,有15个省民办小学在校生规模占比不超过5%。事实上在沿海或者其他较发达城市,区县占比也并不相同。
以北京为例。2021年海淀区在幼升小招生中,共有17所民办学校参与,民办校的占比为12%。东城区几乎没有民办学校,西城只有两所民办学校。民办学校较多的朝阳区、顺义区和昌平区,但这些几乎是纯民办学校或国际化学校,不太涉及“公参民”。
另一方面,政策本身是对民办教育的一次规范,对于合规办学的优质民办学校来说,仍然是利好。
此外,民办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有着很强的不可替代性,也是细分教育需求的重要承载体,“十四五”规划明确了“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一系列政策落地也将带动优质民办院校的新发展机遇。但前提是,未来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应当遵循公益属性。
有资深教育人士也表示,控制合理比例,而非一刀切的让民办中小学停办,核心在于保障承接潜在的教育需求,以及满足受教育者的差异化教育选择权。
因此,提供差异化、多元化、特色化的教育供给也是未来民办中小学发挥自身价值,成为义务教育重要补充的核心体现。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去年在介绍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有关情况时,对于未来民办教育发展特点的阐述中就提到:未来更加强调民办学校明确办学定位、彰显办学特色,提供多元化教育供给。
换个角度看,新政策的落实,意味着民办教育“利空出清”,优质办学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顶思”(ID:idingsi),作者安欣,编辑天悦。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来源:顶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