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读了栗子老师的大作《呜呼,中国教育的内容之殇》。作为一个也有点理想追求的从业者,遇到这种有情怀洋洋洒洒的大作,总是有些触动。
教育内容之殇,不仅仅殇在内容本身。我们也产生过优秀的内容,也有各方面的优秀人才,也不乏有识之士致力于为大家提供更优秀的内容。其实有好的内容基础,市场上鲜见,主要还是商业的驱动比较急功近利一点,如果能再宽松一些,多一些扶持,是能解决的.不少机构或个人都在努力,只是大家身份不一样,角度不同,有时候未能很好的形成一股合力。
院校的探索
多年前,我参与了一项国家教育科研计划,项目有关儿童英语及其他基础学科,某高校牵头,包括脑科学在内的多个学科团队都参与其中。在产品定型前,教授领衔的专业团队就已经做了差不多3年的内容研发,以多学科的前沿成果做基础设计教程,多次到学校试用反馈修改等等……产品包含了教材、教师用书、家长用书、多媒体光盘、教具等等,自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在学校实际使用的反馈来看,也是广受好评,效果极佳,制作精美各方品质完全不输于市面上流行的英语产品,一些设计结合了国情,更适宜在国内推广使用。可惜的是,这么好一个产品仅仅在某些试点区域的部分学校使用,未能像迪斯尼、剑桥一样大面积推广,让更多人受惠。
最强的教育科研力量在院校和各种体制内科研机构,这强大的力量基本上是用于了教育系统内的探索和创新,或是教学科研,少有去推动市场产品前进。潜意识里,后者是商人干的事,不是教育工作者干的事。驱动力不同,信息不畅,众多优秀的成果养在深闺无人识。
商人的选择
记得好些年前有一盘幼儿英语儿歌磁带“爸爸爸爸dady,妈妈妈妈mummy,爷爷爷爷grandpa,奶奶奶奶grandma……”风靡大江南北。大街小巷常能听到,制作者,包括各级经销商因此赚得盆满钵满。当时很多出版界的朋友都认为这是一个好产品,竞相模仿。后来,有几次和教育界的大牛,搞语言教学的教授聊到这个产品,他们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教育产品,儿童用这种“三明治”方式学英语甚至可能有些副作用。
相比起来,基于教育学、语言学等等科学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一些有教育理念的产品,却因为种种原因市场收益一般,或者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获得理想的回报,往往这种研发投入还远超前者。站在商业的角度,很难不去选择前者。如要两者兼顾,引进成熟产品是最好的方式了。省时省力,又挣钱,还不用担心有人骂粗制滥造,何乐而不为?
教育不是一个短期行为,教育产品也多半不是一个短平快的东西。在月度考核、年度考核这样的中短期利润至上模式下,能产生自主优秀教育产品的土壤实不多见。光是寄希望于有理想的一批人,有追求的公司寒窗十年?只要没在沉默中死去,就一定会在沉默中爆发。
资本的推动
在线教育这两年的热,离不开资本的推波助澜。千万级美金投资的新闻,不仅吸引着普通人的眼球,也吸引着不少团队进入这个行业。一面是火焰,一面却又是冰山。
栗子老师文末写道“现在,很多个产品研发团队也在出发,虽然他们的前途黯然无光,不是好的投资对象,但教育产品的创业者,将更奋然而前行,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范士闯老师也有一篇说投资的文章,说到了草根创业者融资的不易,前后见了近百次投资人。而我自己,最近离职在家带娃之余,也准备继续在教育战线奋斗,看到这些,心里不禁有点拔凉拔凉的。有没有投资人来点正能量的东西啊:)搞教育的兄弟姐妹都是有理想有情怀的一群人,百年树人,功在千秋,天使更应该眷顾一下啊。
前几年,我在做了多年测评的基础上,曾经组织人马做了个填高考志愿的在线产品。某天,一位学生家长打电话来,详细的咨询了产品。隔几天,他又打电话来,说已经购买使用了,觉得不错,问我们考虑融资不,他可以找几个朋友一起投。
或许,天使就在我们身边,在用户中。现在众筹模式越来越成熟,也许,在真正赢得用户后,我们也可以把这些认可产品的用户发展成为我们的合伙人、推广者、投资人。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