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Unsplash
“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劝人学法,千刀万剐”;“上辈子不努力,这辈子干会计”,“一入土木深似海,从此红尘是路人”……似乎每个领域的学生调侃起本专业都毫不留情,这种“又爱又恨”的心情,无疑体现出一种现实与理想的落差。
而失望并不局限于对本专业的认知,还有学校的环境、城市的氛围、就业的前景……2022年高考不久前落幕, 如果说分数决定命运,报志愿同样会影响人生,即便是考上985高校,也可能会因专业等因素离开。例如,同济大学某学堂(同济大学新生学院按专业分为8个学堂)的750余名2021级学生已有10人左右因心理、专业等方面的问题在大一期间选择退学或休学。
放眼全国,每年都会有大一新生在入学一两个月后退学复读,极少数学生能够转专业或者转学。相比之下,在完成本专业学习后跨专业考研或就业是更多人的选择。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但选择的成本需要考虑很多方面。
“985、211”,逃不掉的魔咒
“考了985的分儿,上了个双非。”谈及多年前的选择,张沐是有遗憾的。
“那会儿就是想离开家,觉得去外面的世界闯荡过后才能长大。”然后,坐在新生欢迎大会的会场中听学生处处长讲话时,她才知道自己报了一所双非院校。“报志愿前就听别人说这个学校挺好的,不过那会儿也太天真了,不知道985、211有多重要,所以并不关心这个,喜欢就报了。”
本科毕业找工作时张沐没有遇到太大挑战,因为学校在其所处的城市认可度较高。第一次认识到“双非人”劣势是在她申请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我等了好久都没有等到最心仪的那所学校的offer,所以退而求其次去了另一所,入学和大家聊天才知道我们申请的当年,那所学校不再接受双非院校学生的申请了,算是不成文规定吧。”后来研究生毕业,虽然学校全球排名很靠前,张沐在递交简历时总会因第一学历是双非而碰壁。
据了解,部分考研的学生在分数相同的情况下,导师也更偏向于招收“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
相比之下,王凡雅很早就意识到“985、211”的重要性。报志愿时,比一本分数线高出一点的她选择了中部地区一所名气略小的211高校。“我那时候已经想好了毕业以后考研或者考公,所以就想应该去拼一拼竞争力不那么强的211,这样以后的路会好走一点。”
调剂,不情愿却又不得不接受
目前,全国各省市大都实行提前批录取和平行志愿投档。“提前批”往往不占平行志愿的名额,但也会改写命运,而服从调剂也是不少学生“向现实低头”的无奈之举。
“我上这个学校完全是个意外。”陈琪毕业于北京市某重点高校,该校部分专业对于北京考生来说是提前批次录取,设有面试环节。填报志愿当年陈琪想着提前批不影响后面的录取流程,面试就当是模拟高考口语考试,“提前试试,毕竟高考口语有5分呢!”
让陈琪意料之外的是,她报来试手的专业在当年降分录取,“档案被提走了,如果不接受就要滑档去二本。”这也让她错失了原本已经通过体检的第一志愿。入学后实在学不进去,陈琪就开始打听转专业的流程,“转热门专业需要看在原专业的排名,冷门专业基本上是只要申请就会成功。”降一级之后,陈琪完成了学业并找到相对喜欢的工作,开始了在职研究生的旅程。
“我当时觉得,我要是能有转专业的条件,也就没什么转的必要了。”虽然被调剂去不感兴趣的专业,幸运的是张沐从一开始就找到了自己热爱的领域。四年里她通过社会实践经历积攒了些许经验,毕业后找到了一份心仪的工作。“我当时想,有的时候我们不能只靠实践能力,如果要在某个领域深耕,需要一些专业知识和教育背景。”工作一年后她选择留学深造。
靓丽的职业光环,虚幻易碎
“我就属于是看电视剧中毒太深。”Lynee高考前后正值《杜拉拉升职记》热播,职场精英的形象让她对未来充满期待。“朋友当时劝我来着,报志愿应该想想毕业那会儿什么是热门的,现在都报人力资源管理,毕业就是失业。”
本科毕业后Lynne跨专业考研选择了会计。“报考外省市的学校失败了。我想换条路,那时候觉得努努力或许可以进'四大'。学了会计发现又进坑了。而且我在事务所实习一段时间后发现也不是很喜欢。而且考研考了好多年,有时候就会自我怀疑为什么要浪费那么多时间。”现在,Lynne已经进入家乡的一家公司工作,渐渐找回了生活轨迹。
李宇从土木跨专业就业,目前就职于某银行。“上学的时候觉得学建筑特棒,建筑设计师什么的多厉害呀,但是分数不太够就转向了土木。直到大三才觉得不太行。”但他依然没有选择跨考,而是继续读完土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才转向银行。“学历得有,考别的我也不会,就继续吧。找工作的时候发现土木真是一年不如一年,工资也不理想,进银行起码钱多、事儿少,离家近。”
“我倒是没有什么职业幻想,就是很喜欢文字方面的工作,看看书、写写字。毕竟传媒领域的职业也分很多种,我所要做的就是保持头脑清醒、不让自己的表达欲被消磨掉就好。”张沐说。
吴悠选择了小语种,“会一门英语之外的外语挺酷的,新闻里的翻译、外交官,多帅啊!”不过入学后听了老师的话,吴悠的梦想幻灭了。“我心都凉了,小语种专业似乎也有一个隐形的问题,就业时女生门门功课90,不如男生没挂科就行。本来男女比例就严重失衡,有招人名额基本上就直接要男生了。”
校园与城市,自己选择的第二故乡
“我高考之前从来没出过省,所以报志愿的时候就只看了家乡的这些学校。”Lynee回忆起多年前她和同学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一起旅行的时光,“我当时就特别后悔,不知道外面的世界这么精彩,我为什么不是在报志愿之前出去玩儿。”
张沐报志愿时本着离开家的原则,挑选了四座比较喜欢的城市,被四个平行志愿当中的第二个录取。“或许也是缘分吧,机缘巧合下收获了很多朋友。”入学后走在并不是很大的校园里,张沐对大学的幻想逐个破灭,“我觉得几个人一起骑着自行车徜徉在林荫道下,特别青春;还有那种图书馆门前巨长的台阶,三五好友坐在一起看书多美啊;所以我上学的时候没事儿就和室友去外面玩儿,所幸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我是很喜欢的。如今在这里差不多十年了,或许这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不同于张沐,王凡雅毕业、留学回国之后就回到了家乡。“本科冲着学校去,城市就没法挑。同学大部分都是本地的,一到周末节假日宿舍里就剩我一个,而且城市发展也不是很好,没什么意思。不过地理位置相对便利,我就自己去其他省市旅游,也算快乐吧。”
Cathy从本科到博士历经了国内从西到东的三个不同城市。“报志愿的时候我和哥哥聊天,他说尽量去东部地区,会接触到更前沿的学术成果,因为那边的教授在看外文文献的时候西部的大学或许还在看翻译版。”
而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是否能够顺利回家”似乎也成为一项重要考量标准,2022届高三学生已然是自高考恢复以来在家上网课时间最久、高中在校学习时间最短的考生,2019年之后入学的大学生更是深陷网课和封校之中,错失了人生中可以自由支配的四年时光。
近年来不少城市纷纷加入“抢人大战”,然而城市经济发展、治理水平、就业环境、生活压力等综合因素作用之下能否为毕业生提供幸福感和归属感尤为重要,是谓“心安即是归处”。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沐、王凡雅、陈琪、Lynee、李宇、吴悠、Cathy均为化名)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