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上午,在芥末堆主办的GET2015全球教育科技大会上,ATA测评研究院院长刘颖女士通过讲述未来理想的学生生活,展示了目前教育体系和社会需求方面的差距,以及利用测评体系可以为教育做些什么变革。以下是她分享的具体内容。
未来的学生生活应该是什么样?
我的演讲想要引导大家从考试教育评价的角度,思考我们对于教育的思考和未来的展望。我想大家先随着我,戴上一个透视镜,展望一下15年以后我们的教育有可能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假设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公元2030年以后,看看这个时候我们的孩子将会经历一种什么样新的教育变革的模式。每个孩子将不再用全部的时间来进行各个学科知识的学习。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依然学习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数学、语文、化学、物理、英语等等这些学科知识,但是这些学习的方式将会发生巨大的一个变革——也就是我们的高科技和互联网。这些将使得我们的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科技的载体,来进行自主学科知识的学习。他们可以在家里看任何学科的视频,接受过程性的一个测试,可以收到评价的报告。所以整个未来的学科知识类的学习,我们预想他的效率将会得到大大的提升,学生将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转变为完全的自主学习的模式为主。
而刚才我说到了,这只会占用他们整个学习周期的三分之一,那剩下的三分之二的时间他们用来做什么呢?他们依然可能会走到学校,这时老师已经不再是主导者的角色,他是一个辅助、答疑解惑和引导者的角色。
在未来我们将会看到,我们的学生在课堂里,更多的跟老师在探讨,我们的雾霾天气,未来我们的法制将会走怎么样的一个方向等等现实问题。同时在学生之间的互动当中,他们能够更好的认知到自我,了解到自己,更多的掌握如何跟他人进行沟通,如何和他人进行合作,如何识别不同的情绪和他们带给人巨大的价值,所以三分之二的时间他们将在老师的陪伴、鼓励、引导之下着重提升自己的心理品质,缜密思辨的能力,同事在模拟未来实践工作的任务工作的场景的过程中,学习更多实践的知识技能。
在慢慢的学习之后,他们会经历这种最后的一个深学和就业的一个关卡。未来的升学和就业不会用一个考试成绩决定学生的命运,学生将会经历多元的各种各样的评价。除了我们大家所熟知比如中考高考小升初学业考试的水平之外还会被测试思维的潜能,综合的素质,甚至心理的品质等等,也就是我们真正可以做到多元的去看待一个孩子,真正做到因人来配制未来的学业和未来的工作。
当今社会需要学生有心理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
未来总是美好的,现实依然是残酷的,所以我们把大家拉回现实当中。在今天,应试教育依然是我们所有学生的主旋律,学习依然是以教师为主导。我们依旧用考试这一“第五大发明”来控制学生,而考试跟评价有什么样的差别呢?考试更在意的是结果,是一个分数本身的结果,评价更在意的是反馈,是反馈给教学者,反馈给学生家长一个真实学习的情况,而不仅仅是一个分数。
所以今天我们中国的教育依然停留在过程性的考试+终结性的结业考试这样的阶段。我们用十六年时间,是不是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不是能促进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跟进步呢?我想这个用人单位在这个方面可能最有发言权了,今天我在这里也能替代我们用人单位反思,帮助教育反思我们的成效到底如何,因为我们ATA公司承接了几乎中国前50强企业的所有的校园招聘考试和校园招聘的服务。那么在我们招人的时候,回过头来看,我们的教育有没有和社会的需求之间存在偏差呢?
现在很多大的企业希望招进来的员工能够抗得起巨大工作压力,于是我们会去增加评估学生心理风险的测试。我们追踪了三年,做了16.55万应届大学生心理健康风险测试的研究,我把测试的结果跟大家分享一下。
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高风险的比例现在已经达到了22%,而且大家可以从下面这张图很清晰的看到,这个比例在逐年增长,那么更有意思我们发现重点院校,所有大家拼命追求的重点院校的风险比例比普通院校的学生要来得高。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这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敲响一个警钟,中国学生目前心理品质和抗压能力是堪忧的,其实这个也不难想到,我们这一代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还有四个老人的呵护下长大,如何期待他有很强的抗风险的能力,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自己处理风险的这种机会。所以我们如何在教育阶段就帮助学生去提升他们的心理品质,这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那么企业用人的时候,也经常给我们提一个需求,说要求学生都都有特别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能够不断从已有的模式里面发现问题,然后提出改进的建议跟方法。
因此我们在帮助企业选拔人才的时候,我们就会去进行逻辑测试,比如乌鸦喝水的故事,很少有学生能够告诉我,说这个故事确实存在一定的逻辑的前提和逻辑的要素,因此我们从这样的例子我们也看到一个现象,就是今天的中国学生,普遍比较缺乏审辩式思维的训练,也就是能从更系统,更逻辑,更周到,更全面的角度思考发现问题的这种能力,这个在我们中国教育体制里确实特别缺乏。
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招聘员工的时候我们更多应该去看他在实际的工作场景和环境中,是否能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而不仅仅是掌握我们学科当中学到的那些碎片化的知识。所以我们有另外一个发现,就是中国的学生在走向社会的时候,他们的实战综合性问题解决能力是偏弱的,心理素质堪忧,审辩式思维缺乏,实战问题削弱。
这些问题在国外其他国家也是这样吗?还是全球的通病?还只是中国现象呢?于是我们又找来一组数据。大家请看,在国际上,我们国际内做教育的人都知道,有很权威的测试,叫PASA,我们PASA对问题解决能力做了全球学生的比较,发现中国学生擅长那些熟悉的常规的学科知识里的任务,但是同样我们来看看我们的邻国,韩国和日本,他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能够解决学科类的常规类的任务,更多的也能够解决非常灵活创造性的任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和其他国家,其他国家之间的一些差距。
评测可以带给中国教育怎样的变革?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教育走到了转折点,我们需要变革,我们需要改变中国。
中国教育,不仅应该帮助学生提升学科知识学习的效率,也要具有成效,也就是说我们培养出来的人要能够去适应社会的需求,能够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我们想评价确实应该可以起到一个作用。
首先,伟大的互联网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性;大数据,使得我们的神经网络人工智能都可以借助这样的平台,帮助学生更灵活的去学习,提高他学习的效率。通过互联网+自适应过程性的评价,我们将能解决学生学习效率的问题,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可以有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其次,多元的终结性评价机制将驱动学校解决教育成效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学校应试为导向。那么,如果最终的结果不仅仅是高考的分数,如果对学校的评价更加多元,更多地评价他思维的潜能,以及心理品质的综合素质,我相信我们的学校就不仅仅会把重点放在学业成绩上了。
最后,自主招生允许高校根据每一个专业来分析学生的特点,来匹配他们自主招生的测试的内容,也就是说,以后,我们不再去评价他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我们要评价他是一个适合物理学专业的学生还是适合学语文专业的学生。我们把这些能力全部加总用一个总分给孩子决定他未来的命运,确实存在太多的问题,因此将来资源优质的配制将会成为我们的一种趋势,所以多元化的终结性的评价将会成为一种趋势,也会驱动我们学校解决教育真正成效的问题,也真正能实现人尽其才达到这样一个目的。
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大概去阐述一些理念。最后,我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我们相信,在15年以后,我们的学生在课堂里面统一由教师为主导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将会被大大的缩减为总时间的三分之一;我们学科知识的学习将不再以老师为中心,老师只是一个辅助者的角色,学生通过自适应学习掌握学科的知识;孩子将会更多地提升他们的心理品质,思辨能力,实践模拟的能力;高考不再是一个分数来定终生,我们将会有更多的评价学生的手段;最终我们会通过终结性的这样一个评价的报告,反馈给我们的高校和用人单位,让他们为学生配制最优化的专业和岗位。我真心期待这一天能够早日到来!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