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注:由芥末堆主办的GET2015大会在上周六结束,有热心的参与者在会后分享了自己的心得,本篇来自尤里卡教育的张晓扬。
之前快一年,我和Feynman老师基本上埋头干活儿的状态,一直在朋友圈、行业群里呼啸的大会小会聚会沙龙都没怎么参加,直到现在,恰逢年底会议季,团队小伙伴们又很给力,我俩又觉得要开始抬头学习了,于是就开始参会。这次去北京我参加了俩,芥末堆的GET大会和搜狐教育的年度盛典。
三个半天下来,对我而言,开启了两个关键视角:宏观视角(包括对政策、数据的敏感度)、对公立教育系统的尊重和理解。当然,一些不断吸收的信息,逐渐开始形成思路。
第一天A场,首先是是初九分析数据。芥末堆的蓝皮书,我昨晚在回南京的高铁上细读了一遍,很不错。
接着是张邦鑫的分享
第一点是“教育与电商不同”,从三个方面分析:
1. 没有范围经济(也就是你无法指望一个消费者买了一个雅思辅导课,看着再另外一个小学奥数课不错也顺手下单)
我认为这点要看场景。成人在线教育应该会在一二线城市发展,而辅导类的付费在线教育,则会在三四线城市火——原因很简单不用多说。范围经济未必会在课程和课程之间发生,但你想让一个人先消费一个吉他课程、再买个配件是绝对有可能的。
2. 线上线下未必割裂。相反,从好未来的体会来看,线上报课会促进线下消费——线上听不懂、不过瘾、没同学等等因素,都会让线上课成为线下课的试听课或者课前课后补充。
3. 品牌和平台,不会打架,反而可以齐头并进。但品牌机构,就要打好品牌的牌。
这点我很赞同。首先要搞清楚自己做啥。做内容的,不要尝试去搞平台。也别太为平台着急。好好做,做一块不太傻的金子,总会发光的。
而做平台的,比如亲子游O2O平台,最好也能恪守本分,别拿“供应商不听话、不靠谱、孺子不可教”之类的借口,解释为啥要急着自己撸起袖子来做本该你们帮助平台上供应商来做的事情。当然亲子游平台本质上是旅游。
邦鑫第二点谈到了家教Uber的不成立。
原因有三点,和我去年在杭州芥末堆论坛上分享的对“家教O2O”说的原因也差不多。不过后来我和在B场的搭档合了下内容,其实好未来正在和/带轻轻家教,对家教Uber做闭环式的布局。所以也不是不成立,而是做得不够。(可以参考轻轻家教的那张图,看看他们做的“9+6”件事)
轻轻家教谈到了“老师来了求收购被拒”的原因:你做的太少了。至于后来邦鑫提到的“答疑Uber”,不得不说,B场搭档分享来关于学霸君的布局,我觉得之前我的想法浅薄了。答疑Uber前景一片光明。
再接着是新东方
新东方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3点,一个是“老总兼职”,一个是“行业老大受到刺激后立即反馈就可以把进攻者干掉”,还有就是改变业务衡量指标。
“老总兼职”没啥好多说的。让新东方的北京老总去干留学业务,自然状态下延伸了服务价值链。
第二点,新东方为了防御,做了留学业务;为了防御,又做了“我学”。
我不是很跟进业内的各种新闻(我是做内容的),但我在想,他们真的一直都在防御?(具体参考芥末堆蓝皮书P29)
第三点,业务水准如何衡量,应该是所有核心价值由人产生的公司都要好好思考的。具体不知道是如何操作的,这个得一边做一边自己体会了。
接下来两位老外的分享:WISE和Minverva
很有趣,WISE 的CEO以达芬奇为例,Minerva的CEO则说要“resurrecting”(复活)富兰克林。这两个西方历史上的神人,也经常被我们提到,敢情西方人也以他俩为模板替它们国家的教育捉急。其实,全世界的教育都在面临挑战,这个挑战我觉得本质上来自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带来的生产工具变革而引发的社会生活重组。
这两天里我忘了听谁说的,全世界70%的知识分子都会自己本国的教育不满意(好像是搜狐教育年会的鲁白老师或者张力教授。)而“全世界的教育都在面临挑战”这个认知,我从07年出国前读了本叫做”Catching up or leading the way“这本书里感受到的。
这本书在美国教育界据说引发轰动,是一位华裔教育学者这写的。大致的意思,是这位华裔学者说,美国你究竟要学亚洲多考试把自家孩子都考傻呢,还是淡定些摸索出自己的教育之路来引领世界潮流?后来也出了中文译本《迎头赶上还是领跑全球》。哦,这本书当时还是作者签名赠书给我呢。总之从那本书里我获知,美国人经常慌,生怕自己的下一代不如其他国家。后来2009年我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报告厅里看到《等待超人》这部纪录片,更加确认美国经常慌,而且非常慌。英国人慌吗?也慌过。比如去年引进赞中国数学老师和《天天练》……
我认为,知道并了解“全世界70%的知识分子都会对自己本国的教育不满意”对于在中国做教育、尤其是在体制外做教育的人很重要。咱们得尽量避免把自己垒上道德制高点。做学术论文,要先做文献综述,看看其他人都已经做了什么,之后才敢开口。道德制高点,会让自己很累。一个产品的创造者如果持续心累,就不太能做出让现在的孩子们真正喜欢的好产品。人生很短,做事,还是要开心。
下午场:“体制内体制外、手拉手创世纪”
这场对于我而言,是个eye-openning的半天。(其实第二天上午在接着开眼。)
北方交大附中的书记,风度翩翩,不苟言笑,但讲的几次笑话都很成功。他说,体制内对消费教育产品的三个关键词:谨慎、权衡、最优。
有个片段很有意思。马书记说,曾经有一次学校要禁止手机,而在今天禁止手机在一些人看来简直是保守的不要不要的了。家长有人抗议。咋办?马书记说他立刻反思,增加了电脑采购量,但还是禁止了手机……(这点让后来快乐学分享的一个发明显得很接地气。)
接下来是北大附中分享未来学校计划。恩,听着课表,看着校区规划,又一所“别人的学校”即将在明年秋季开始招生了……
这所学校将直面新高考来培养学生。新高考是啥?简单来讲,语数外必考,外语一年两次考试;另外有7门选3门考,每年2次。走班、选课,这对师资和管理挑战很大。(分区域实施得要吧,不然是真正的不公平。)
看到北大附中的分享,让我想起前些日子朋友圈里一朋友分享的北大附的一个小视频,小学生们在用流利英文演出戏剧。这所“别人家的学校”森森的刺激了我……
快乐学的分享中,让我惊喜的,不是林桢一贯以来的稳健洞察,而是那个阅卷机。根据林桢的描述,它能够识别纸质作业和试卷,让老师可以在电脑上高效批改试卷和统计数据。这难道不是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搭了一座桥。
一年多前林桢让我介绍了一批南京的中学老师给他去聊,记得那段旅程他们至少还去了武汉、杭州、苏州等地方,找老师访谈。我总感觉,快乐学可能是目前做在线教育团队中和老师们聊天儿聊得非常接地气的一个。
和林总的友谊,快十年了。每次来北京我都找他和他老婆蹭饭。这几年见得少,但一见面,发现彼此都没变,都还是在有情怀的想象、傻乎乎的实干。
酒会前我和Feynman老师合了一遍内容。他去听了B场上午和A场下午,我在此就不赘述了。
第二天上午开场,来自北大的郭文革老师吸引了我。学者气息扑面而来,郭老师应该还经常给学生上课,主持风格没有压迫感,喜欢。
郭老师的开场我记下了三点:
1. 新中国的教育向来舶来。眼下世界秩序在重建,中国经济也在崛起,是个机会,中国教育去给世界贡献价值。
2. 中国经济转型中,文化精神在重建(“新常态”),教育应该成为粘合剂,培养有新理智的新公民。
3. 她建议做教育技术的人可以有两个视角,一个是媒介史发展的视角,一个是知识产业链(知识表达和传播、教育教学)的视角。郭老师推荐大家看百度文库里她的一篇论文——《教育的技术发展史》,2W字左右。
这其实是很好的建议。可惜的是,各种群里谈论的人都很少。岔开一笔,我觉得学术表达可能真的没到吃得开的时候。
前几天在一个传统文化教育论坛上,听了一位学者通过地毯式文本搜索和分析,得出对《弟子规》的结论:它无法代表传统经典、且不适合儿童——很中肯实用的建议。昨天在GET教育科技会上,听了一位学者分析媒介发展史和知识产业链,尽管没展开,对于“Do-ers"来讲,却是很好的提醒。不过,前者,观点在现场就被愤愤不平的观众们喷了;后者,都没啥人注意到。好吧,在社会科学领域,也许实干家有“实干家的偏见”(就像罗斯福曾经说的那样,评论家不创造历史、实干家才创造历史),或者我们得先知道什么是学术,才知道如何受到学者们的启发。
接下来的深圳PPP分享,介绍政府与企业如何合作以提升整体教育水准的模式,恩,直接跳转吧,说多了都是泪。
本文作者张晓扬,来自尤里卡教育。
欢迎各位各位参会者来堆里分享自己的见闻和思考,请小窗你认识的芥末堆编辑,或者投稿到tougao@jmdedu.com。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