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自适应学习概念如日中天的形势下,吃货老师有话要说:做教育,无论是概念、理念还是信念,都要切入实际,都要能接地气。技术再高超,理论再先进,不能与实际相结合,到头来可能还是一场空。自适应学习并不是完全的高大上,它也有着当下难言的缺撼。本文就想从自己所认识的世界,聊一下无论周瑜多么牛逼,也得靠黄盖配合才能完成雄伟的霸业。自适应学习也不例外。
吃货老师又来了!三月五日是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古人云:“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进入春耕季节。时逢此季,不禁让人思考互联网教育在2013年“惊蛰”之后,究竟还会有哪些大“蛰”会被惊醒,我们又该怎么进入互联网教育的“春耕”季节?
今天的主题,来自那个大家都知道的三国故事——周瑜打黄盖。这已是人尽皆知的故事。周瑜当然很爽,叮叮铛铛一通打,就把局做好了。让他更爽的还是黄盖主动请愿挨打,成就了一个经典的苦肉计。黄盖之所以请愿挨打,是因为他和周瑜的思路不谋而合。于是乎两人假戏真作,自导自演,结果票房出奇地成功,孙刘联军火烧了曹孟德那八十三万兵马。从这里我悟出一个道理:无论是自适应学习或者是其他的什么互联网教育大“蛰”,如果想要成功,光有周瑜不行,还得有黄盖。
自适应学习的由来
2015年,资本对互联网教育行业的追捧到了一个新的峰值,大把大把银子的投入,各种新概念也是层出不穷,尤其是“自适应学习”这一概念。随着乂学教育的融资成功以及好未来与Knewton的合作而又重新被无数双眼睛追捧到一个新的高度。
前段时间脑子一热,脱口而出想写一篇《自适应学习,是愿打还是愿挨》。本来还是顺着自适应学习的技术思路往下写,但写着、聊着、看着、想着,突然发现,仅从技术的角度来阐述与思考,可能会走偏,我觉得更应该从技术、市场与客户的角度来进行综合阐述,也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叱咤风云的新“蛰”真正地惊醒,也让大家真正地看清。
自适应学习是针对传统的基于直播或者录播开展线上教育存在的问题而出现的。例如,传统线上教育都是统一规划的,现在通常认为,这类线性教育容易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已掌握知识的情况下仍需和其他学生一样按步就班地进行低效学习,无法跳跃,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另外,线性学习的互动性缺乏也让存在问题的学生无法得到即时的反馈和帮助;再者,学习内容虽被细分与拆解,但是仍然无法自动关联至下一个知识点和阶段。
所以,自适应学习系统的出现,就是希望通过技术手段,不断检测出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和状态,并相应地调整学习活动和进程,帮助学生实现差异化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自适应学习必须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知识图谱等新兴技术与传统的统计学、测量学相结合。
自适应学习代表公司小觑
关于互联网教育的未来,说法各不相同。但当前有一点是大家的看法基本一致,即技术驱动型的互联网教育企业最有前途。而自适应学习,就应该是一种标准的技术驱动型互联网教育模式的优秀代表。
要说自适应,首先就一定得说Knewton。Knewton创建于2008年,是一个提供自适应教育平台的公司,据说被评为全球大数据领域最具创新力的十大公司之一, Knewton提出:为使用者构建“成熟、实时的学生数据分析”。他们细分每个知识点,对每个学生进行单独的分析,令使用者可以得到独一无二的学习帮助。通过在学习中不断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形, 引导最适合的下一步学习内容和活动,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课程的难度会自动降低。老师可以使用Knewton的实时预测技术来监测每个学生的知识空白,即时调整,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
【评述】对于Knewton来说,我们更多的是听到他的如何如何,但毕竟还没有在中国落地,就有点像可汗学院,是不是也是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亮?放到中国就会被雾霾所阻隔而暗淡无光?所以,那些和“牛顿”合作的公司,别只抄概念,把那“金刚钻”领到国内亮亮活,才能让大家去领略那传说中的“九阴真经”。
要说自适应,也不能不说说新东方,在2015年,新东方就宣传推出一款自主研发的基于自适应测评的智能学习产品“知心高考“,它通过新东方在线的智能学习引擎,可以记录并分析学生做的每一道题及学习路径,对学习者的薄弱知识点及能力进行精准定位,帮助其进行补偿式学习,生成并推送薄弱环节知识点讲解及练习。
【评述】据吃货老师的初步了解,就连新东方自己的优能也没有强力推这款产品,究竟是什么原因,尚不知晓,但有一点是可以猜测的,这个产品的噱头可能比他的实际效果要大很多,对于一个上市公司来说,概念的不断推陈出新一定必不可少,也许我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要说自适应 ,还要说一说新晋自适应学习企业,乂学教育。2015年,乂学教育宣布获得了3000万元人民币的种子轮融资,其融资能力直逼原新东方总裁陈向东名下的”跟谁学“。据说,乂学教育已经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成立了自适应学习联合实验室,合作研究方向包括自适应学习,学习数据分析,和教育数据挖掘在内的多个细分领域。乂学教育特别提出要用“纳米级”的知识点深耕自适应学习。而且号称有国内互联网教育头把金交椅的博士坐镇,已经跳出粗放式自适应教育的框框,进入精细型自适应教育领域,即在学生的第一步学习过程中,不间断地采集数据,根据学生最新的学习行为和状态,动态地为学生选择最合适的学习内容与方式。
【评述】由于乂学教育的产品还在研发阶段,我们也难一睹他的“芳容”,究竟是骡子是马,还得拉出来骝骝才能真正地看到,其描述的美好值得期待。
要说自适应,吃货老师最后还要说说自己的自适应练习产品“淘题吧”,从2005年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对自适应练习进行研发,旨在把题海战术化解为“精确制导”。我们在国家十一五教育技术重点项目研究中获得突破,并在全国400多所学校落地,发展用户逾二十万之众,众多学生成绩提高显著。然而,在艰难的前行中,我们发现即使是这样的产品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中小学的教学实际,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很多,以至于虽然成绩显著,但在发展上依然缓慢。
【评述】说到这里,我才想引出今天的主题,自适应学习说起来非常美妙,听起来头头是道 ,但做起来却水土不服。为什么看起来这么好的东西总是雷声大雨点小?为什么我们愿打,可一线的老师们不愿挨呢?这才是互联网教育产品在中国发展要静下心来好好反思的。
至于自适应学习,国内还有着其他更多的产品,吃货老师就不一一叙述,大家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企业都是周瑜,都特别地“愿打”,可我们找到了让黄盖“愿挨”的理由了吗?
自适应学习与中国K12主流教育的矛盾
从自适应学习这个概念出来,强调的就是一种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模式是符合人类学习的本质的。自适应学习其实是我们传统因材施教,一对一施教理念的互联网变形版。传统K12教学中由于师生比例的差距,使得师生一对一很难成为现实,所以班级授课制就成了相对合理的常态。从理论上看,自适应学习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然而,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现状,就发现自适应学习并没有能够很好在当前的教学中扎根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
自主学习其实当前还是一个梦
虽然国内在K12教育领域为了减负做了多次的变革,但只要你问家长还是老师,他们的负担减了没有?他们的问答基本是否定的。为什么呢?因为,整个社会都在快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们为什么会送孩子去补习?就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老师为什么在教育局屡禁的情况下还一直偷偷补课?就是担心学生在升学时输人一头。又加之不少地方的教研人员进行的各种教学考核,别说学生自主学了,有的时候老师想怎么教都不一定能自主。所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是被老师与家长裹挟着往前走,他们喜欢什么,他们擅长什么,他们学习什么,他们自己不能作主。在这种状况下,以自主学习为主旨的自适应学习究竟市场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自适应学习在软硬环境上还有着诸多的不适
做为自主学习代表的自适应学习,是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方向不假。但是,在K12阶段,自适应学习如果不能融入体制内的教学,就不太可能有生长的土壤。那我们把自适应的主战场是放在学校还是放在家里?如果放在学校,当前以讲述为主的课堂教学并不适应,翻转课堂这样的模式却仍然还在试验当中,并没有看到能广泛开花的前兆。另外,每人一个电脑,网络覆盖学校,对于学校管理而言也是一个难度较大的挑战。如果放在家里,这是老师与家长都非常担心的,几乎在中学的每一次家长会上,老师都会要求家长管控好学生的上网,更有不少家长反对学生在网络上花太多时间。而且学生作业是教研室的重点检查项目,要想让教研室放弃纸质教辅而采用他们在质量控制上力所不能及的网络资源,也是他们不可能愿意的。因此,自适应学习在这种状况下失去了生长的基本土壤,自然生长起来非常不适。
自适应学习的软实力本身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自适应产品除了要细分各类知识点与能力点以外,还要关注到解决当下教与学的实际问题,比如说,知识点细分,细分到什么程度?比如说跟踪学习行为,跟踪哪些学习行为?如何记录与收集?方便与否?比如说内容上的知识图谱,这个图谱是不是能和当下的教学相匹配?在机器检测上选择题解决得很出色,但填空题呢?更多的其他题型如何解决?是不是还是离不开纸面练习?如果离不开?那自适应是不是只能做到半截,甚至是小半截?等等诸如此类,反映了自适应产品本身在中国教育应用上还存在着巨大的盲点。
中国教育的现实,也使得自适应学习产品的开发难度巨大
中国的教育与西方的教育有什么不同?最大的特点是我们在知识的要求上面广量大难度深,美国可汗能做的很多点在讲解知识的时候非常有用,但要用来解决中国考试中碰到的难题,其优点就是立刻会被中和。我相信,Knewton在基础教育阶段也是因为美国的教育的缘故才会在美国取得如此之大的成效,到了中国来,我们那些几乎是整人的难题就一定会让他们的工程师和内容专家们大呼头疼。自适应考虑的是一种自由的学习状态,我们可以学得快一点,慢一点。但在中国的中小学教学中,谁能在没听懂的时候或者不太掌握的时候把速度减下来?所以,自适应学习放到学校里,就一定会遭受到各种指责的熬煎,它要解决的事情太多,太难。
谁是黄盖?如何才会激起“愿挨”的共鸣?
说到这里,点回我们的今天的主题,当前的K12教育阶段,谁究竟是黄盖?如何才会激起黄盖们“愿挨”的共鸣?
黄盖找对人了吗?
去年的拍题神器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火,用户发展迅速,学生自发注册,那帮“黄盖”们好不配合。但现在这神器们都在一股脑地往答疑、辅导、选课上转身,转得如何尚没有结论,但可以预料,难度非凡。说一个简单的逻辑,成绩好的同学,他们看到拍来的答案会不会看不懂?通常不会吧,所以他们没有答疑的需求;而成绩本就不好的同学,他们平时不懂的时候会如何?基本会置之不理,也就是这样让他们成为了不懂的学渣,他们也基本没有答疑的需求, 我们看到中学课堂结束后围着老师的好学生就知道了答疑总是那么一小撮,那网上的辅导与答疑会成功吗?我觉得逻辑好像不太通。
他们才是黄盖
其实学生的学习时间控制在老师的手里,学生的花费控制在家长手里,学生哪里是黄盖?学生只是黄盖手下的兵,真正的黄盖是教师,是家长。学生愿挨的“拍题神器”,老师愿挨吗?老师把参考书发下来的时候都要把书后的答案剪掉,这就是回答。家长愿挨吗?南京城市频道调查97%的家长反对拍题神器,这就是回答。所以说,神器难以变现的最大障碍可能就是在这里:他们错把学生当成了黄盖!假黄盖“愿挨”其实很难起到什么作用,虽然在资本层面上,用户的数量是那么地诱人!真黄盖不买帐,你又如何破得了曹兵。
“愿挨”的可不是简单的认识
之前和一些朋友谈到说若要让老师愿用,第一就是必须减负!在我调查了许多老师以后,我发现还真不是那么简单。老师们肯定认为减负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相信!相信你的机制,相信的你的内容,相信你的服务!你光用美丽的话语是不能打动他们的,因为他们认为他们自己才专业!这才是最重要的!
他们为什么会相信校讯通,因为与学科无关,沟通又极为方便,没挑战他们的专业,没问题;
他们为什么会相信网络阅卷?因为上级部门有强制要求,统计又极为方便,也没有挑战他们的专业,也没问题;
他们为什么会相信语音评测?因为他们没办法测试学生的发音,但机器能帮他们解决而他们了解起来又极为方便,也没有挑战他们的专业,所以也不太有问题,等等。
由此看来,自适应产品要想真正地融入当下的K12教育,不能只看着学生,一定要看着老师,我们解决了什么他们认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且我们还要让他们极为方便,我们还不要挑战他们的专业,这样他们才有可能愿挨。可这又谈何容易啊!
家长是很盲目的,老师说啥就是啥,老师说掏多少钱我就掏多少钱。但家长心里也有一本谱:为了孩子的视力,长时间在屏幕上学习就有很多家长不干!另外,让学生长时间在网络上学习,小学家长的反对可能少一点,一到中学看到成绩以后,都恨不得把网线掐断。当前这种自适应学习的概念就想让他们愿挨?打死我也再不敢相信了!
小结
自适应学习要走的路不只是在技术上如何如何突破,在理念上如何如何先进,在手段上如何如何高超,更重要的是在设计上如何找到“愿挨”的黄盖,从而使得双方能够合力,一起去火烧那八十三万的曹军。当然,如果你突发奇想要把黄盖干掉,那吃货老师只能送您四个字:好自为之!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