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PEXELS
【芥末堆注】3 年前,MOOC 被当作改革教育的大事。但今天,已经没什么人在谈 MOOC 改变教育了。与此同时,在 MOOC 的发源地美国,这个名字也逐渐冷了下来。那些宣称要做 MOOC 的教育机构、创业公司里,商业上最成功的还是专做职业培训的 Lynda。曾经试图改变大学教育的平台,依然没能绕开和传统大学的竞争。互联网改变教育,还得再等等。本文转自好奇心日报,作者徐弢、崔绮雯、谢若含。
MOOC还是没能解决完成率和收入的问题。
上月,美国的三大 MOOC 平台之一的 Udacity 以“优达学城”的名字正式进入中国。
而更大的两个教育平台 Coursera 和 Edx 则分别在 2013 年先后通过与北大、清华、交大等高校的合作进入中国。
至此,那个被《时代》周刊封面报道称为改变大学的新东西 MOOC(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全都来了中国。
但在 Udacity 的发布会上,改变大学教育已经不再是宣传重点。打开专门为中国市场准备的新网站优达学城,“注册”以外最显眼的是付费的“纳米学位”,吸引你注册的宣传语也是“在职场上更进一步,成为被全球领先企业认可的技术精英”。
来发布会捧场的京东高管谈的是自己会优先考虑拿了很多纳米课程的应聘者,和一般培训课上来站台的企业主一样。
Udacity 的变化并非个例。Coursera 和 edX 在过去一年间也取消了原本提供的免费学位认证服务,付费认证证书越来越贵。这种付费认证证书也被三大 MOOC 平台当作是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3 年前,MOOC 被当作改革教育的大事
自从互联网诞生,通过它改造大学的尝试就没怎么停过,录制教学视频放到网上的公开课也曾热过一段时间……但这些都一直不温不火,直到 2011 年,斯坦福大学将他们热门的计算机课程放到了互联网上。
当时斯坦福选了三门计算机课,让校外的学生免费注册学习。第一门课叫做“人工智能入门”,讲课的就是 Google 无人车的负责人 Sebastian Thrun,因为名校和名人效应,话题还是人工智能,注册的学生一下就冲到了 16 万人。
后来被称为 MOOC 的新一轮在线教育尝试就这么开始了。斯坦福这门线上课程结束还不到一年,Sebastian Thrun 就创办了 Udacity。另一位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斯坦福教授吴恩达则联合创办了 Coursera。
哈佛和麻省理工大学也在 2012 年联手做了一个 edX 的开源 MOOC 平台,让自己的大学课程在上面独家展示。和前两者不同的是,edX 是一个非盈利平台。
顶级的风投机构也被吸引过来了,Google Venture、Andreesen Horowitz 以及 KPCB 成为了这几家 MOOC 平台的投资方。三家 MOOC 平台筹集的资金达到了 2.66 亿美元。
这股风潮也吹到了国内。
大部分国内 MOOC 平台,都是 2013 年到 2014 年建立的,例如果壳的 MOOC 学院、开课吧、清华大学做的学堂在线,网易做的中国大学 MOOC 等等。
在模式上,国内的 MOOC 平台跟美国的略有差异,他们似乎倾向于更快地将现有的平台上的内容引入。
网易云课堂的课程
例如果壳 MOOC 学院没有和高校合作内容,而是直接接入现有 MOOC 平台的课程,等于是给合作的平台方做推广;
网易云课堂在引入 Coursera 的课程外也自制内容;而像清华大学投资成立的学堂在线是以 edX 平台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时代》周刊 2012 年 10 月 18 日封面的那篇《大学已死、大学永生》可以代表当时外界对 MOOC 的期待。
文章开头便是一个正在参加考试的 11 岁巴基斯坦女生,差点因 YouTube 被政府封锁而耽搁了在线考试的故事。
MOOC 不仅是商业产品,还被寄希望于打破教育资源的不均,让每个能连上互联网的人都能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
同年,Inside School Turnarounds 的作者、前《波士顿环球报》的专栏作家劳拉·帕帕诺(Laura Pappano)在《纽约时报》上撰写的一篇文章《MOOC 之年》中表达了同样的期待。
“我们能看到这么一天,你可以在最好的线上课程,世界上最好的教授那儿获得你的大学学位——斯坦福的计算机课程,沃顿商学院的创业课程,布兰迪斯大学的伦理哲学课,爱丁堡大学的文学课,只需要付很少的证书费用就可以了。这将会改变教学,学习和交互整个过程。一整个新世界正在打开,而每个人都要学着去接纳了。”
一度,大学看上去似乎也被改变了。包括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等诸多名校都开始参与进来。不只是在 MOOC 平台上开课、做 MOOC 平台,国内一些大学还开始给异校学生进行学分认定。
最大的问题是赚钱和完成率
但今天,已经没什么人在谈 MOOC 改变教育了。与此同时,在 MOOC 的发源地美国,这个名字也逐渐冷了下来:
Google Trends 趋势,2012 年至今
坐在电脑前就可以获得世界上最好大学学位的梦还很遥远,而 MOOC 平台的遇到的问题却一个比一个现实。
首先就是赚钱的问题,免费课程能聚拢来人气,却不能来钱。但优质的课程内容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进行拍摄制作、审核,再加上带宽费用,成本本来就不小。
根据 Coursera 公布的 2014 年数据,只有 5% 的注册用户会完成课程。
当完成率太低的时候,就没法带来足够多的低价认证数量。它们的课程认证开始面向更少数的用户,向每人收取更多费用。
所以,MOOC 平台就在运作了一年多之后开始用付费认证,付费课程,减少免费课程作为调整方案。
而本来会给用户提供免费课程认证证书的 Coursera 和 Udacity 在 2014 年都停止了免费认证服务。随之而来的不仅有从 29-949 美元不等的认证证书课程,部分的课程还砍掉了免费学习的视频。
Udacity 上个月带进中国的“纳米学位证书”也不便宜,980 元/月。
签名认证证书:Coursera(上)、edX(下)
在国内,MOOC 平台的赚钱方式也是类似:课程认证费、付费课程,学堂在线还有专业认证费。而果壳 MOOC 学院,因为做的是给其他的在线课程平台导流分成,但同时自己也想做学习者的社群,但因为人数不那么多,想要拿广告费也并不是那么容易。
“在 MOOC 的产品交互上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很难实现实现有效的沟通,对于学生的进度的激励和把握也缺少机制上的促成。”创新工场的投资经理张丽君告诉《好奇心日报》,这也让目前的 MOOC 产品的课程完成度大打折扣。
如果通过看视频写作业的方式用户也无法完成课程,指着用户的课程认证费用作为收入的话,那么收入并不是一个很乐观的选择。
职业教育是另外一条出路?
那些宣称要做 MOOC 的教育机构、创业公司里,商业上最成功的还是专做职业培训的 Lynda。
跟 2012 年崛起的三大 MOOC 平台不同,Lynda 上的所谓的“教师”其实是各行业内熟悉一门技能的人,他们制作摄影、编程等实用技能技术的教课视频并在 Lynda 上卖,用户每月需付费至少 25 美元。
一开始就收费的模式帮助 Lynda 从 2012 年的营收达到 1 亿美元,最终在 2015 年的收购价格达到了 15 亿美元。
从后来的付费课程,到新近两年开始做的付费认证证书,国外的三大 MOOC 平台在发展方向上逐渐向 Lynda 靠近:给内容付费。
在国内,新一波 MOOC 产品也都效仿了 Lynda 模式,直接把在线教育做成了 IT 技术教育产品,而且直接从课程上收费。
像 51 CTO 学院和极客学院原本都是 IT 技术分享社区,转型做 IT 付费教育,企业的技术人员制作付费课程采取分成的方式在平台上卖课程。前者的单价课程是从免费到几百元,后者则卖 260 元/年的培训课。
从去年开始,这两家还去做了单价上千元的培训班。以 51 CTO 学院为例,去年做了单价 3、5 千元的培训班,时长 4 个月,除了开课老师外,还有几名教辅人员在 QQ 群内辅助答疑,最多可达 15 名,据说可以达到 24 小时。
51 CTO 称,目前有 70% 到 80% 的师资力量来自于原来的社区版主,也即是拥有约 5 年的 IT 从业经验的用户。而极客学院,几千元昂贵的课程主要区别就在于有老师给学员批改作业,这些老师是国内科技公司的资深员工。
根据公开数据,同样是做付费的职业技能培训的网易云课堂,目前的用户已经有 700 万人。云课堂上主要的课程也还是和职业技能相挂钩,价格从几百到千元不等,比如有一门 Python 实战:4 周实现爬虫系统,价格就在 499 元。
现在的效果是,MOOC 经营了几年之后,反而更像是十几年前的“远程教育”。以前是买 DVD 看老师讲课,配了一本学习课本,现在,DVD 变成了在线视频,学习课本变成了在线的阅读资料。
但这样一来,MOOC 的竞争对手就成了线下的职业培训机构了
在线教育机构认为他们最大的卖点就在价格,还有和科技公司的关系。
“这个价格相当于线下的平均价格的 1/4。”极客学院的公关刘云称,目前他们正在卖的高端课程售价 5 千元。
相比之下,国内的职业教育机构达内教育提供的“科技脱产班”培训费用起步是 13800 元/学期。
51 CTO 学院的邱文平认为:“学院针对的职业人群(有 1、2 年的工作经验),这部分是达内和北大青鸟他们不提供课程的。”
也许是意识到这部分的竞争压力,传统的教育培训机构也开始去做类似 MOOC 的内容平台了。排名全国前五的线下培训机构达内在去年 3 月宣布上线了垂直的就业培训平台 TMOOC,将原有的视频资源引入,提供线下的 118 家实体中心解决答疑。
IT 教育培训是目前商业环境的产物。不仅是互联网创业公司需要程序员,传统的银行、制造业,甚至是汽车产业都有往互联网转型的趋势,这同样意味着程序员的需求。
根据智联招聘 CEO 郭盛在今年年初的说法,程序员的数量增长目前大概是 20%,而用人单位的需求量增长达到了 70%,也就是供给满足不了需求。
根据易观智库的《2015 中国互联网职业教育市场专题研究报告》的报告数据,在互联网教育市场中占比最大的职业教育增长快速,在 2010-2014 年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 42.5%,职业教育中占比最多的又是泛 IT 教育。
现实的情况是,开发人员并不是人多就成。好一些的公司依然不会选择速成班出来的开发人员,不管是线下培训班还是在线课程。
它们依然愿意花好几倍的价钱选择在一线高校里学习四年以上,在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之类的大团队实习过的人——这些公司也更倾向于招名校的实习生。从入学的筛选到实习经验,都是筛选人的过程。
曾经试图改变大学教育的平台,依然没能绕开和传统大学的竞争。互联网改变教育,还得再等等。
本文转自好奇心日报,作者徐弢、崔绮雯、谢若含。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