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 东瓜 6月3日
身处21世纪,人的特质、素养与社会的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已然发生变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国的课程教学改革也正在进行中,那么全球各经济体在课程设计、课程改革中究竟最看重哪些素养呢?今日,WISE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或许能系统性地回答你的疑问。
据悉,此次报告历时一年,研究对象包括中国在内的24个经济体和5个国际组织,探讨了21世纪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提出的主要驱动因素和包含的核心要素,并提出了政策上的建议。
综上,本次报告共分为:一、影响21世纪核心素养的动力因素。二、国际上已有的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的结构和要素特点,未来公民所必需的核心素养涵盖方面。三、核心素养教育如何转为实践,各国的具体案例展示。四、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体系及各国案例展示。五、实施的政策建议。
在此,芥末堆摘取报告部分内容进行展示与讨论。
报告中,21世纪核心素养的内容被归纳为18个素养条目,据报告表示,该归纳大体反映了全球范围内不同组织或经济体的政策制定者对未来公民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的基本判断和把握。
报告发现,最受各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重视的七大素养分别是: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以及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
通过比较发现,无论收入水平高低,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语言、数学、人文与社会、运动与健康、批判性思维、沟通与合作、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等素养的关注程度基本相当;高收入经济体更加关注信息素养、创造性与问题解决、跨文化与国际理解,特别是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而中等及以下收入经济体更加重视科技素养、艺术素养、环境素养,特别是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有趣的是,财商素养、人生规划与幸福生活以及领导力仅为高收入经济体所关注。
报告表示,在各经济体关于面向21世纪核心素养课程的具体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将核心素养框架完整融合到了国家或地区的中小学课程设计中,并拥有完整的解决方案体系。如澳大利亚将七项通用能力融入国家学科课程。
设置跨学科主题,结合基于真实生活情景设计课程,如STEM,以及新兴的创新与创业教育。
拥有多样化的测评系统,具体将包括,形成性评价;统一考试;行业资格证这三方面。
课程的事实将有政府的引导以及社会组织等的支持与参与。
最后,报告针对政策制定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既要关注全球的共同趋势,又要考虑区域社会文化特色
不仅要考虑社会科技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天性与需求,系统设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框架
课程、学习、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是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的四大支柱
建立从教育系统内到教育系统外全方位的支撑体系(政府支持,加强地方、学校和教师的自主权,利用社会资源,鼓励跨界合作。)
发现并培育促进21世纪素养教育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在报告结束后的答疑环节,报告的主创团队也提出了几个可供思考的话题。其中,体验式教育专家陈有义博士抛出疑问:“素养与能力是怎样的关系?”引发现场观众的深思,他坦言,在撰写报告过程中,这个问题也引发了报告团队的思考,并未得出系统性的答案。陈有义说出了自己的感受:“素养是一个比能力更大的概念,起码我能感受到素养还包括习惯,而能力更侧重知识、技巧与心态。那么从这一层面看,创新能力与创新素养就有很大区别了。“
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魏锐博士也直言了自己的疑问,他反思此次报告,产生疑问:是否由未来社会的挑战与要求生成的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就真的适合未来生活的公民?如果不适合,那么:未来社会的挑战与要求结合人类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所生成的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就一定适应未来生活的公民了吗?
魏锐坦言,要系统回答这两个疑问,或许还将进行新的更多的研究与分析,也需要社会一起来实践这件事情。
【芥末堆注:中国在报告内属于中等及以下收入经济体。】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