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教育经济学、信息化政策、慕课设计、未来学校……多角度看教育信息化

作者:卢楠 发布时间:

教育经济学、信息化政策、慕课设计、未来学校……多角度看教育信息化

作者:卢楠 发布时间:

摘要:“第四届北京大学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内容分享之一

0.jpeg

芥末堆  卢楠  1 月 17 日

1 月 14-15 日,第四届北京大学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举行,本届论坛以“通往未来之路:教育 · 技术 · 方法”为主题,邀请国内外教育发展决策者、知名专家学者、教育信息化实践者、研究人员等,面向未来,从多角度探讨教育和技术的结合与应用之道。

1.jpg

北大教育学院院长陈晓宇致开幕词

下面是来自本次论坛现场的一些分享:  

闵维方:教育促进经济增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原北大党委书记,中国教育战略发展学会会长,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

2.jpg

闵维方

闵维方指出,中国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通常,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有着多年比较稳定、高速的经济发展,国民收入水平到了中等收入阶段以后,经济发展徘徊不前、社会矛盾加重。其共同特点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通过教育发展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和创新能力、经济过于依赖国际社会的产业转移,自主创新能力非常弱。因此出现需求疲软、投资动力变弱,产业升级空间狭小。这些国家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科技研发方面与发达国家竞争;既不能重复又难以摆脱以往由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的发展模式。

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阿根廷拉美八国 vs.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前者,直到现在,仍然徘徊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4000 至 12000 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尚未见到新的增长动力;后者,良好的教育,高质量人力资本,使之顺利跨越陷阱

在人类的历史上,一个人和一个国家的发展与贫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多地依赖于教育。因此,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教育信息化将是高质量和公平全纳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之一

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1. 教育通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指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量的投入所不能解释的那部分经济增值,即导致经济增长的所有其他要素的总和。这些要素包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生产创新、管理创新、专业化程度以及社会经济制度进步等各方面因素。其中,通过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已经成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要素,因为全要素生产力的所有其他构成要素都或多或少地依赖于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实际上,从物质资本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使经济增长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

  2. 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过程本身就是该国产业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教育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人才的高度决定产业的高度。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许多国家在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的大机器工业生产升级时,都需要有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受过比较好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而当资本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时,有相当大的比例的劳动者受过高等教育。

  3. 教育通过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增长。城镇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4. 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是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教育信息化能极大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包括,提高教育质量和学习效率,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张拥军:教育信息化给学校师生带来了什么

| 教育部科技司信息化处处长

3.jpg

张拥军

张拥军介绍了我国教育的起点、目标,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做法和成效。

起点:

  • 学前毛入学率 75%,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 小学净入学率 99.9%,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 初中毛入学率 104%,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 9 年义教巩固率 93%,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 高中毛入学率 87%,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 高教毛入学率 40%,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存在问题:发展仍不均衡,质量仍待提升,服务仍需加强。

目标:

  • 更加公平,有教无类;

  • 更加个性,因材施教;

  • 更高质量,能力与素养;

  • 更合理的结构,经济社会相匹配;

  • 终身化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做法是实现 IT 支持下的:

  • 新型教育模式、学习模式

  • 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模式

  • 新型教育治理模式

  • 教育体系重组、重构

已做的工作:

  • 十年发展规划:中长期战略部署,2020 目标、任务;

  • 第一次全国会:深度融合,应用驱动+机制创新;十二五“三通两平台”;

  • 十八届三中全会:利用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 第二次全国会:深化应用、融合创新;

  • 十三五规划:四个提升、四个拓展。

取得的成效:

  • 补短板、促公平:教学点项目、MOOC、一师一优课、三个课堂;

  • 推改革、提质量:学习空间、微课、翻转课堂、MOOC、创客空间;

  • 精服务、惠民生:学籍系统、招生系统、决策系统。

王殿军:关于教育信息技术的冷思考

| 清华附中校长

4.jpg

王殿军

王殿军表示,他对教育信息化持“审慎乐观”的态度。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影响很大,但革命性变革尚未出现,还没能给学校的教和学带来和之前的二三十年截然不同的变化。

他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但要摆正技术手段在教育过程中的位置,不能为技术而技术。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才有意义;应当把技术运用到教育中但一点痕迹都不留,没有感觉到在应用什么技术,只感觉到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效率更高。

他指出,教育信息化发展太快了,教育本身发展有点慢。技术进步是必要的,但真正改变教育本质的不是技术,而是教育理念、思想和方法。我们不能被技术牵着鼻子走,而是要去寻找我们需要的技术。他认为,今天的发展好像有点本末倒置。他引用了一个比喻,硬件好比教育信息化的公路,软件好比车辆,课程等各类教学资源是车上拉的东西,老师是司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再快,但没有车,或者有车拉的东西很单调,或者有了很好的东西但是没有好司机把东西送去该送的地方,也没有意义。提升学科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效益最大化,应该是一切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的目的所在。

评价是王殿军最看好教育信息化的部分。他介绍了清华附中开发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包括9个模块46个维度,全方位记录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发现学生个性和潜力,指导其发展,并通过大数据进行正确评价和选择。

杨银付:“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变迁与制度响应

|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5.jpg

杨银付

“互联网+教育”带来的5大变迁:

  1. 教育重心的变迁。教育的职能由延续和继承,转向创新。但现状是,包括北京的一些中小学,相当程度上学生的使命还是记忆和计算,但是这人两点都拼不过电脑,只有靠创造力,人才能拼过人工智能。由于强大的人工智能,教育中将更强调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而不是记忆力的训练。

  2. 资源形态的变迁。北京建了北京数字学校,打开电视就能看到,从小学到高中每一节课都有。某次雾霾红色预警时,3 天时间,368 万人次中小学生在此学习。成都现在也在建成都数字学校。继开放大学后,未来是否会有开放中学、小学?

  3. 教学形态的变迁。出现融合式学习,翻转课堂,自适应,选择性学习,个性化学习。

  4. 学校形态的变迁。学校由有围墙走向无围墙,伴随着混合式学习模式,形成混合式学校形态。

  5. 社会形态的变迁。从 1972 年的富尔报告,1996 年的德罗尔报告到 2015 年的《重新思考教育》乃至《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日益成为当今时代和国际社会的重要共识。

如何应对?政策响应:

  1. 共建共享国家数字化教育资源中心,促进资源形态的变迁,实现数字学习。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行动计划”,在已有工作基础上,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一师一优课,一师多优课”,“一课一名师,一课多名师”。

  2. 建设全国高质量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示范区,促进教学形态的变迁,实现混合学习。比如很多地方在建未来学校,先建起来让大家看看。

  3. 建立不同学习成果积累认证转换制度,促进学校和社会形态变迁,实现定制学习、定制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从高中开始,就适应学分制、弹性学制、三明治式学习、终身学习。

  4. 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与决策服务系统,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促进教育科学管理与科学决策。学生数据库、教师数据库、办学条件数据库,三大全国性数据库已经建立。相比之下,美国还没有全国联网的学籍系统,他们限于州,联邦不能干预,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

  5. 发挥制度优势,运用市场机制,统筹、协调、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我国具有独特的制度优势,政府动员力强,应当用在教育信息化上。如果能把政府、学校、社会力量结合起来,把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结合起来,把人的积极性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我们就无往而不胜。

汪琼:如何根据数据改进慕课质量

|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数字化学习研究中心主任

6.jpg

汪琼

汪琼的团队在过去两年开设了4门慕课,累计选修人次28万,拿到合格证书者近2万人。她指出,课程上线不是一劳永逸,要根据数据了解慕课学员、改进内容设计。

慕课设计和传统课程设计有什么不一样?慕课的形式是视频、文档、练习、论坛。一个慕课在运行中,像是一列没有人开的火车,它是事先做好的。传统课程设计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观察学生,随时调整;慕课需要根据之前的教学体会和经验,设计学生体验,包括内容传递设计和学生学习支持上的设计。

设计慕课=设计学习体验=设计内容传递策略+设计学习支持功能

以沃顿商学院的一门会计课程为例,老师在做微课时,清楚学生学到这个位置会出现什么问题,他用虚拟学生的角色把可能的问题都提出,然后做出回答。因此,好的慕课设计,实际上是老师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经验融合在一起,考虑学生会怎么学、学生在学习中会发生什么问题,是 just in time 教学法。

慕课设计,绝不是把长视频切成几段。好的慕课设计,在把知识点打碎做成碎片化的短小视频后,还要支持学生重构。要学生把碎片化的学习串起来,可能要运用到记忆术,加入一个故事背景。现在有的慕课设计旧开始加入情景故事,用一个场景把知识内容串起来。

针对辍学率高的问题,要用到动机模型,包括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如果学生不具备网络学习能力,要帮助他变成一个能够自我调节的学生。

汪琼表示,现在的慕课平台,能够提供一些数据和可视化工具,帮助改进教学设计的质量。北大在coursera上有课程,每周会发一个报告给管理团队。比如,老师能看到某道题没有一个学生做对,他就要回头看题目是否描述不清晰,如果不是,那就是视频没有讲清楚。一段视频中,一个点被看了多次,老师就可以看这个点讲了什么,是知识点本身难,还是没讲清楚。有些慕课学员不看课程的引导视频,可能说明导入视频做得不好。数据显示,一些浏览课程的人只看每个任务的第一个视频,如果在乎转化率,就要用心设计第一个视频。

慕课平台提供的数据还可以从来了解学生。比如,在最后三周,看文档的人会超过看视频的人;交作业的deadline是数据峰值,等等。

圆桌对话

7.jpg

左二起:朱科红、林小英、汤伟、于莉、曹培杰

曹培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

汤伟,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国际合作总监

林小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于莉,好未来教育集团副总裁

朱科红,新疆克拉玛依电教馆馆长

曹培杰:教育信息化会带来四个创新。

  1. 学习空间创新。现在,不管是发达还是偏远地区,几乎所有学校的教室都一模一样,前方是教学区,后面是整齐的学生区,无论是排排坐还是团团坐;教室为班级授课而建,一个人讲,其他人听。未来学习一定是个性化的,但现在学习空间还没有准备好。学习空间创新的三个关键词开放、灵动、可重组

  2. 学习方式创新。现在绝大部分老师讲,学生听;未来是做中学,玩中学

  3. 课程体系创新。课程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美国、日本、英国、芬兰、中国……全球200多个国家课程设置,存在巨大差异。中国中小学学科是“老九门”,几十年不变。未来将从严格分科教学向跨学科

  4. 组织形态创新。包括北大附中正在进行的学院制、书院制,未来将由自上而下变得扁平化、智慧化、个性化

汤伟:研究未来教育,是为了引领现在教学过程改革,为了今后更多孩子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不是为了少数孩子,一定是为了全体,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发展中充分扬长。

北师大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的职责,是帮助政府进行供给侧改革,包括:1、个性化学习;2、同步支持北京中考、高考改革,目前正在孵化“智慧学霸”系统;3、吸引人才。

教育信息化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如果对教学、评价、学生的研究足够多,就可以提供一种手段,给孩子个性化的学习的内容和服务。基于这个思路,我们做了很多工作。

怎样把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好的老师、学伴,通过信息化手段传递给每一个孩子,也在探索中。北京市去年下半年发布了双师服务计划,在通州试验,让北京市将近7600名骨干教师给通州孩子们做在线辅导,孩子们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能接受全北京市最优质老师的服务。未来教育,是让更多孩子、更多教师,在信息化平台上发挥潜能。

中心还有一大部分职能,是吸引国际化人才。研究项目之一,就是“未来学校2030研究计划”,主要在展望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情况下,怎么改变教育的模式,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过程,然后分享给学术界和公众,引领教育发展。现在正积极和业界一起收集案例,已向全国发布了案例征集计划,希望更多学校、老师、企业、研究机构参与进来。

林小英:很多人谈引领未来教育,我学了古今中外2000多年教育史,没见谁引领成功过。

我对技术态度暧昧,我很愿意尝试新技术,也辅修过计算机专业。他们都是供给方,我从消费者角度来谈。技术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会造成巨大焦虑。每当有新技术推出,就会显得自己很土,很跟不上时代。比如说,我用讯飞输入法,可以语音录入文本,很方便;但是因为方便,所以干的事情越来越多,劳动量越来越多。我想,人只活一辈子,我为什么要干这么多事情?这个焦虑感,你们想过怎么去消除吗?

在教学过程中,用技术可以更有效率地传播我们的想法。我上直播课,线上小组讨论,能迅速看到同学的想法,这很好。但上完课,特别辛苦。而且,所有的劳务费都比不上技术开发方面的费用。这个时代特别舍得花钱在技术上,特别不舍得花钱给我们发劳务费。

于莉:好未来希望用科技力量推动教育进步,这十几年一直将科技和教学相结合。能解决问题的才是好技术,好未来最开始就是帮家长解决报不上班的问题。好老师资源有限,我们也做了些探索。但优质资源仅仅在线化是不够的,中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学习需要陪伴。信息化是手段,真正使用场景是课堂,让孩子得到更多关注。

信息化用得好,取决于对教学理念的研究;教学理念越先进,教学技术使用得更好,孩子学习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大家去美国参观,最容易照搬的是形式,比如拿着ipad上课。但是照搬了形式,不等于搬了好的教学效果和体验,这首先教师和学校的认识发生巨大变革。

朱科红:教育技术像西医一样,仅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中医讲“通则不痛”,现在教育信息还做不到“通”。比如,上下不通,学籍数据系统只有领导能用,我们不能用;左右不通,学校之间数据没打通;还有大小不通。信息就是血液,如果不通,最终谁也活不下去

* 本文由芥末堆根据现场嘉宾发言整理。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教育经济学、信息化政策、慕课设计、未来学校……多角度看教育信息化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