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曾针对核心素养向某位专家发问:如果有10位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您是否能告诉我他们的核心素养达成情况?学校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保证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有很好的体现?
对于这两个问题专家均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因此,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终究是学校要考虑的事情。
前不久在西安召开的“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研讨会上,王殿军校长带着清华附中8年来的研究成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走上讲台,这套已被北京、贵州、陕西等六、七个省市个性化使用的系统,不仅很好地解决了核心素养校本化落地的问题,也是针对2014年教育部中高考改革发布的“未来高校、高中招生,一定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应对办法。以下为王殿军口述内容:
综评为中高考改革铺路
2007年,我从一名清华大学教授成为了清华附中的校长,当时我感觉到基础教育陷入了怪圈。
我们一些顶尖学府,招生仅仅依靠高考分数排名,从第一名开始进行顺序录取。
如此复杂的人才培养和选拔体系,如果其中一个重要环节用如此简单的方式处理,必将带来严重的后果。
但如果我们能够分析一个人的全面素养,并以此作为招生和录取工作的重要依据,那么高等教育选拔人才的过程就会更加严谨、更加多维度。
然而问题在于,我们应该如何分析人、评价人?在目前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还是达成情况,其实都难以表述、难以考量、难以评价。
(清华附中百年华诞文艺演出图片)
2014年,教育部发布中高考改革重要文件,其中最本质的改变是未来高校、高中招生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评价结果和考试分数综合进行录取。
改革方案中提到了五个学生综合素养应该包括的方面: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
但是我们发现,这五项指标在细化至二级乃至三级之后,仍然很难落实到观察层面。于是在各个学校执行时,就会变成一种主观评价。
例如通过举手表决来决定一名学生综合素养成绩的高低。评价结束后,学生很难理解分数或高或低的原因。
这样的评价在高校招生时也难以起到判断学生素养的作用。因此,自上而下制定的评价思路很难进行细化、分解、描述、测量。
基于这样的情况,清华附中在研制综评系统时,做了颠覆性的设计。
系统采用的是由下至上、在中间进行接壤,通过以行为来判断素养的模式进行评价。在达到教育部要求的同时,做得更细、更实、更到位。在解决高招需要综评结果的同时,也让核心素养落地找到了途径。
以行为评价学生素养
综评的理念是把学生活动和活动表现记录下来,综合进行素养推断,用行为代替量表或问卷调查进行评价。
在教育中,有两种类型的活动,一种是学校统一安排的共识性活动,虽然每位学生都参加,但具体表现有差异,于是老师就能够记录孩子的不同表现。
另一种是特色性活动,是孩子在课余时间自主参加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某一方面的素养能够有所提高。
(2015-2016中国高中男篮联赛全国总冠军(十连冠))
综评体系努力把共性和个性的活动都纳入其中,更全面的分析学生发展。
但在教育活动中有重要的,也有琐碎的,清华附中在搜集了大量优秀学生案例后,梳理出了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助益较大的活动和经历。因此综评要记录的是对孩子成长有重大影响的活动和事件。
与此同时,要注意选择学生能够完成的活动,不要过度追求高层次造成学生能力与活动不匹配,另外要选择学校组织学生和鼓励学生做的事情,同时选取那些对于发展学生综合素养有帮助的活动,也是中学生力所能及的有益活动。
这些活动将分门别类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记录完成,同时综评也着重考虑了高影响力人物在其中的作用。
正如国外很重视导师对学生的评价,在一生当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对自己的影响很大的人,这些人的评价就更具分量。
清华附中充分考虑了结合具体情况和需求,适当增加老师、家长、同伴的主观性评价功能。
最后还要明确评价内容。我们要评价的是教育能够发展起来的素养,一些因为遗传因素造成的身体素养,诸如身高,并不能作为衡量学生能否上重点大学的条件,因此教育不能发展的素养,不应该作为重点观察。
其次评价的素养应该能够通过学生的行为体现,如果一种素质永远不能以行为体现,也就无法进行评价。
最后要通过行为记录、过程累积和发展变化来进行评价,每一个人的起点都有高低,我们要看到经过学习,孩子的变化和成长,以此观察一个人的努力过程。用“绝对”结合“变化”来分析、理解一个人,才能更科学合理。
通过这种架构建立起来的评价系统,能够直接地检验教育科学性和有效性,另外能够为改进教育过程提供反馈信息,通过数据能直观看到孩子发展是否全面,若在教育过程中出现问题,学校和老师能够及时发现并进行干预,清华附中希望每个孩子能够在全面的基础上发展个性。
当功能更加完善后,教委、教育局、教育部的领导甚至可以坐在办公室看到各个学生的综评报告,以此检查学校是不是只重视学业成绩,甚至看到某一个省份是不是只做应试教育。这也是引导和激励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
教育最大的风险和挑战在于所有过程都不能重来,因此综评能够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这对于改善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评与“功过格”,跨越千年的智慧
这套系统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自下而上进行建立的,记录行为并进行动态量化。因此在系统建立完成后,我们寻找了诸多理论依据,来检验这套系统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学者思考和古今中外的先进做法。
(清华附中学生节)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一千多年前中国就有“功过格”,其中一些思想竟与综评体系不谋而合。
在古代的老百姓或者官员,会把所作所为分门别类记录下来,行为对应着不同等级的功过之分,以这样的方式对人进行评价。
功过格中甚至还存在着“动态量化”的影子,祖先按照不同的社会阶层做不同的评价内容,根据当时的社会风气,把重要的内容分数权重加高。这证明当时的评价就能够做到因人而异,体现了非常高的智慧。
敬鬼神、归阴功、修因果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人们担心作假会对子孙后代不利,所以也少有人在功过格中作假。
但是这种诚信机制在今天明显不适用。一些专家认为中国由于诚信的缺失,很难做出综合素质评价。但如果我们“永远做不出评价”,中高考改革也将是无稽之谈,应试教育就将成为一个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清华附中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参考了很多其他国家的做法,新加坡是借鉴的国家之一。
在新加坡,弄虚作假将会付出惨重的代价,“一票否决”让人们不敢尝试。所以当惩罚远远大于潜在获得的利益时,学生和家长就都会选择诚实。
当下清华附中的综评系统与微信朋友圈类似,当记录提交之后在设定范围内会进行公示。每一个人都能以此判断记录的真假以及是否客观,如有异议可以提起质疑,引发审查制度。
若经过专人调查、复议证实是弄虚作假的行为,该学生的表现就会被记录到不诚信模块。高校在招生时可以看到。如果是被恶意诬告,那么诬告方会被扣除相应分数。
动态综评服务教育发展
目前综评体系设有9大模块、46个维度,无论是模块、维度数量还是赋分,都能够进行重新设定。
这意味着,如果能够认清综评的思路体系,系统就可以应用在各个学段,可以根据不同使用者因地制宜开展评价、切实指导教育教学。
要注意的,是模块与维度的设定要确保高校或者高中对内容感兴趣,调整相关内容需要经过反复研究和确认后再进行制定。因为综评的真正功能是为了学生发展、学校发展做服务。
体系中不仅评价标准可以动态量化,高校招生时也能够灵活使用综评生成自己所需要的报告。
因为每一所学校需要的生源不同,招收标准也不一样。如果一些高校认为“迟到早退”可以不作为招生标准,那么他们在选择生成评价报告的时,可以忽略相关维度的评价。
目前综评落实于学校的部分已经完全上线,六月份系统还会向上延伸至高校和教育局,此后将有条件作为综合素质平台服务于高校招生工作。
此前,清华附中的综评系统已经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我希望系统在未来可以从孩子上小学起直至大学一直使用下去,起到电子日记的作用,记录人生当中发生的事情和发展路径。
这对于选拔人才、研究人才培养规律都极为有益,也是对长期追踪优秀人才培养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转载自校长派 作者 王乙琨 原文标题《独家 | 清华附中王殿军:核心素养生根学校,综评是土壤》
来源:校长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