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这位带出最多“学神”的杭州网红校长,是如何真正做到“把学生当人”

作者:吴妍娇 发布时间:

这位带出最多“学神”的杭州网红校长,是如何真正做到“把学生当人”

作者:吴妍娇 发布时间:

摘要:当你对教育拿捏有度的时候,那就是你觉得最好玩的时候。

【荐文】 面对总是被吐槽的中西方教育差异,我们似乎总能从各大校长、名师的口中听到“把学生当人”或是“让孩子成为孩子”的办学宣言。可我们也不禁要问,到底有多少人真正做到这一点呢?近日杭二中校长叶翠微离任的消息刷爆朋友圈,而这位掌舵二中17年之久的“教育玩家”向外滩君透露了这所神校真正的办学秘诀:让学生像人,成为大写的人!

2017年,杭州城出了这样一所神一般的“牛校”:

  • 有三名学生分别入选国际奥赛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的国家队,人数为全国各高中最多,也创下国家队选拔史上的一大“神迹”,而且就在不久前的7月他们还斩获了三块国际奥赛金牌;

  • 去年10月,这所学校的毕业班还诞生了“哈佛第一人”,一位兼具美貌与才华的女神级学霸;除此之外,像麻省、斯坦福、牛津、剑桥这样的世界名校也纷纷向这所学校的学子们抛来橄榄枝;

  • 就在几个月前一篇名为《书生》的高考“满分作文”传遍朋友圈,原来是这所学校提前录取的一位高三学生,看到作文题一时技痒,有感而发写下的全文言文大作。他只是想拿高考作文题练练笔,没想到因为太出彩,被网友误认为是高考满分作文。

能够培养出那么多“学神”的学校,到底是哪一所?我原本并不了解,直到前不久一条刷爆教育圈的校长告别演讲展露了这所牛校的庐山真面目:

她就是传说中的杭州二中。而此刻坐在小编面前的这位极具声望的“明星”校长,就是在杭二中做了17年校长,也可以说是杭城高中任职最长的校长——叶翠微。

微信图片_20170914072804.jpg

外滩君拜访叶翠微校

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叶大”,叶翠微经常跟同学开玩笑说,你们叫我“叶大”可以,因为你们是人小鬼大,但我却决不能“叶”郎自大。

每年高考送考,叶翠微都会穿着红T恤,给学生加油。他希望让孩子们看到,校长也有寻常人的一面,有心中似火的一面,也有和他们笑到一块、玩到一块、拼到一块的一面。“对90后、00后的孩子来说,他们还是很期待这样一种校园风采的。校园永远都应该是青春的。”

叶翠微说,一个校长在校园里可以扮演的角色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永远是:校长的存在是要在紧紧拽住学生成长的GPS的同时,也能够给学生带来最大的身心和精神的安全感。“要让孩子们知道,有校长在,天不会塌下来。有校长在,我可以随时找他去讨教,他会给我一个idea。”

叶翠微常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学习不是第一位的,身体好才是第一位。学知识不是第一位,学做人是第一位的。他的教育理念是,做教育不要太功利,把时间还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主。所以学校的周末节假日不补课,不上课,让孩子们自由支配,自主行走,自主思考。      

说起二中的氛围,大家都说是宽松、自由的,在这样的氛围里,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投入精力,对于学生和老师都是如此。

一位在二中工作多年的老师如是说:叶校长是一位很有格局的校长,就像一个下围棋的高手,对势的把握,非常精准。换个说法,就是善于抓大放小,对于战略问题,比战术问题更重视。

于是在二中,有一个开宗明义的育人理念就是:把学生当人,让学生成为大写的人!基于此,尽量让学有所长的孩子,能埋头于自己的兴趣中,并且发展到极致。而不是把所有孩子都塑造成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工艺品。

叶翠微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教育的玩家。他自己喜欢玩,也期待带领着一群孩子去玩,玩到哪儿去?玩到世界名校里面去,由此将“优秀的世界人”的育人目标推向极致。

近日,叶翠微宣布离任的消息也传遍了互联网,谈及离任原因,他表示“想休息调整一下,顺乎自然规律。”当然他也会在适当的时间节点选择“共创、共享、共赢”这一时代命题,作出实践性的回答。

接下来,小编想带着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位“教育玩家”给我们留下的那些脍炙人口的教育理念,以及他成就的杭二中在教育界的传奇口碑。

宽松学习和好成绩真的不可兼得吗?

之前总听人说,杭二中学习氛围宽松,小编多少抱着一些怀疑的态度,毕竟如此傲人的升学成绩摆在面前,很难让我相信这不是重压下的结果。但偏偏叶校长的一番话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

自从叶校长上任以后,就在学校提出了三宽(宽松、宽容、宽厚)、三性(人性、理性、灵性)、三开(开明、开放、开化)的原则。

所谓“三宽”,在叶翠微看来,指的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他们一个适度的自主空间和环境,让他们能够自由行走。

而“三开”则特别强调,90后作为人类后工业文明时代的生命产物,无时不在面对未来世界的召唤,而这又必须要基于这个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开放世界。“如果他没有这幅学习的图景,表面上他在学知识,但实际上仅仅只是在重复昨天的知识,他只是一个传统学习的再现者”,而当面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时候,他们显然是会错位的,甚至被淘汰。

微信图片_20170914073037.jpg

叶翠微校长在杭二中演讲

 基于这样的前提,叶校长又提出了人之为人的本质,那就是:要讲善良,要有悲悯之心;要讲逻辑,有科学精神;要讲灵性,追求美好的创造。讲到这里,叶校长向我骄傲地介绍了一条“二中法则”:A≥B≥C,A是健康,B是德行,C是成绩。

“二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首先要保证的,是怎样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当这个问题解决以后,紧接着在乎的是孩子的德行,而只有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以后,我们再看成绩。”只有A和B的存在,C才有意义。如果没有A和B的共同存在,C越大,实际上学生反而越危险。

那么怎样在宽松和成绩之间取得平衡呢?叶校长的回答也只有短短的几个字:从人出发,把人当人。不管是孩子还是老师,都要调动他们的内驱力。

之所以二中不搞补课,就是为了给学生创造自由、自主的学习环境,进而调动孩子自己面对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学生从原本模糊的、不确定的布朗运动,慢慢走向一种有序、定向的学习活动中。在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孩子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学习的乐趣,能量定向释放,最终不断地证明自己的成长。

因此,二中成长的秘密说到底就三点:

第一是逻辑,人是目的,因此要以人为本。

第二是规律,尊重和敬畏育人的规律,哪怕慢一点也没关系。

第三是价值意义,教育中成长比成绩重要。

“我不主张始终拿着一个鞭子在后面抽着孩子,你要去读书了,要去做作业了,要去考试了。我觉得要让孩子自己知道,我应该去做作业了,我能够自主地去面对考试了,我不是机械地刷题,而是在知识内化中把自我认知有效地显示出来。”

我们的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把学生当人了?

谈及二中的宽松,小编不禁想到了曾多次引起举国上下关注的衡水中学之例。诚然,每年从这所学校及其所代表的此类学校中走出了数量众多的高考状元,可是这种准军事化管理模式还是难免令人唏嘘。就于此,虽然有很多客观因素,但它毕竟不是现代教育的时代方向。

在叶校长看来,这可能与我们的高考方式及水平还没有顺应孩子高水平学习和发展的要求有关。目前的高考,在很大程度上,依然还是知识的简单再现和逻辑思维水平的线性表达。很多高考试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往往表现的是一种经验型的、技能型的东西,而真正开放型的、挑战性的,特别是考验学生灵动的思维品质的活的题目、活的测试方式并没有大规模地出现。

现在高考的测试基本面,依然是考察学生的记忆水平、错误率、答题速度和面对试题的基本思维品质,而真正高水平的选拔,其实更应该看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卓越的学习能力和共享性的学习态度。

根据万小时理论,既然知识要讲究再现、重复、零失误,那么不断地训练显然是行之有效的,而不断地重复得分率也肯定会提高,“这就造成了一批漠视育人规律的人钻了空子,他们对教育缺乏虔诚感,对学生的生命缺乏敬畏感。甚至把学生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视为自己的名利场,把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用这样一种最简单粗暴的方法来进行揉捏,最终把不同的学生都捏成一个模样。”

我们不禁要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把学生当人了?而这也正是叶校长带给二中的一个重要的理念:让学生像人。这里面还包含了三层意义:

 1、“把学生当人”

尊重学生的天性,让他们享受童趣,享受好奇,享受游戏。席勒有言:“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鼓励特立独行,让他们敢想,敢闯,敢试,保持一股“牛犊劲”;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往往因错误而可爱,让“错误”化作师生共同成长的资源。此举之要义是让学生有尊严。

2、“使学生做人”

杜威说过,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学习场,让学生的身体与心志、学习与进步、行为与习惯浑然一体。从学生的自然习得中,夯实人的自然成长。

3、“让学生成人” 

孔子曰:“君子成人之美。”教育的现代追求应该是“完整的人”和“人的完整”。由此,教育下的“人”应该是完整的、独具丰采的、志在远方的人。

“把学生当人,让学生成为大写的人!”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叶校长给我举了一个十多年前的学生案例。

2002年,叶翠微刚到二中任职校长不到2年,外界都瞪着眼看,他能不能像老校长一样,玩出几块奥赛金牌来。一个叫章斐然的生物好苗子,在高二参加高三学生的全国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时,就拿到了全国一等奖。

不久,几所名校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清华大学希望他高二提前保送,而北大则承诺他进入国际集训队。当时的主教练表示,这样的孩子若顺其自然读完高三,极有可能为二中再赢得一块金牌。而叶校长考虑再三,认为章斐然前程远大,建议他提前保送,放弃进国家队。

可以说,叶翠微是让煮熟的鸭子从自己的手上飞了。但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办学的意义究竟是,用学生取得的金牌证明办学业绩的优秀,还是帮助孩子寻找他的成长之路,并以孩子认同的路径往前走?显然,叶翠微选择了后者。“我想,学校要永远站在学生的角度,尽量为他们寻找最好的发展。”

为什么说好学生都是“玩”出来的?

在前不久的一次《造就》的演讲中,叶翠微又一次提到了自己的终极教育理念:教育就是应该让孩子“玩”起来,只有“玩”起来的教育,孩子才能飞起来。

为什么?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

叶校长说,我们现在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强制性的东西太多,重复的、机械的、低水平的学习活动也太多,学生太苦,学得太无趣、太死板,因此他主张学校要围绕孩子自然成长的特质,该玩的时候让他玩,这是规律,也是一所学校的天德。

微信图片_20170914073410.jpg

叶翠微校长参加《造就》演讲

 “我们有很多学校,用了准军事化的方式来管理学生,学生考试成绩是还不错,但是到了大学以后,可能晚上就是泡网吧,或者整天在电脑前面,无视自己的正常学习,这很令人痛心。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必然会有N种归因和解释,但可以肯定的是与他们中学时代没有接受到“好玩”的教育有关。”

叶校长口中的这个“玩”,不是要学生不计成本地、不讲前提地、不计后果地去玩,而是要玩得能体现自身正常的身心状态,同时又能很好地定位于自身的身心发展和学业发展。

叶翠微曾经反复提及二中几位典型会“玩”的学生案例:

张维加,2007年从杭州二中保送到北大,现在在英国牛津大学。他已经在《Science》杂志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近20篇高质量论文,并且在2012年成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最年轻的会士。当年在二中学习的时候,他就是个学霸,也很有特质——他很会选玩伴。他选择的条件是:跟自己同寝室朝夕相处的话,你要每年至少读30本以上的经典书目,并且互相进行分享。你看,这是一种“玩”法。

第二个例子,刘雨中,2016年《Science》杂志新年首刊封面文章的第一作者, 2009年杭州二中毕业。当年,她在二中只是普通班里的一个普通的孩子。但她喜欢跳健美操,更喜欢玩中长跑,经常能跑5千米以上。在玩的过程当中她找到怎样去认知自己的生理极限,从而又转化到自己的智力活动和学习过程当中,能够坚持坚持再坚持,不断取得自己学业的新成就。你看,这又是一种“玩”法。

第三个例子,可能大家更熟悉,就是前文中提到过的郭文景,她不仅颜值高,她还是哈佛大学2016年面向中国区招收的第一个本科生。这个女孩靠什么打动了哈佛大学?当然她的托福考得不错,SAT也考得不错,但更重要的是,她的计算机可以玩到极致。郭文景在小的时候,就有一种定力——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半天不动。后来,郭文景就真的钻进去了,作为中国信息学比赛的女生第一名进入到国家集训队。你看,这也是一种“玩”法。

大家一定注意到了,刚刚讲到的所有这些“学神”的案例,他们的“玩”都是打引号的,因为这个“玩”指的是,孩子都有各自的兴趣领域,并且真的钻研进去。“我特别在乎,要寻找学习本身的乐趣。一个思维的高阶训练、提升、成长,恰恰是一个非常酣畅淋漓的过程,一种高品质的思维给人带来的愉悦感,这是无以言表的东西。”

谈及这个问题,叶校长也想对那些所谓的“虎妈狼爸”们说两句:如果孩子对某一个学习领域有兴趣,或者说对某一个新的学习工具有感觉的时候,父母要理解,要支持,并且在支持的过程中慢慢提升其兴趣的层次,从爱好走向专注。在专注的过程当中,迈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只要我们的孩子有兴趣,我们的父母给他一个良好的支点,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有很大作为。”

结 语

教育是属于未来的,而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在面对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人工智能话题不断被炒热的当下,我们的教育该何去何从呢?对此,叶校长的态度相当淡然。在他看来,人工智能的出现,这恰恰是聪明的人类的创造结果。既然我们能够创造AI,我们也一定能够比较好地驾驭它。

“我相信人还是体现了更高的智慧,因为到目前为止AI体现的依然是“智能”,而不是“人类智慧”。人类智慧包含着情感态度和价值意义的选择,他会有敏锐、丰富而又深邃的情感判断和情感对话。”

叶校长说,在面对未来世界时,我们要有一份从容,但也要有一份警觉,加快自己成长的步伐,让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有专项,且更会学习。“因为未来你究竟是什么样的专业,取决于你的学习能力。谁的学习能力强,就能够更好地面对这个变化的世界,这恰恰是自己事业的乐趣所在。”

见到叶翠微之前,外滩君好奇一点,明明教育应该是一件项令人敬畏的事业,为何叶校长还要自称“教育玩家”呢?不过我现在懂了。

当一个校长拿捏住了教育的规律以后,他会用自己的行动来带动老师,因为只有会玩的校长才有会玩的老师,只有会玩的老师,才有会玩的学生;另外一方面,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对学生的教导,这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一个境界就是要玩得转。

“当你对教育拿捏有度的时候,那就是你觉得最好玩的时候。从去年开始到现在,二中总是捷报频传,喜事连连,因为我们玩转了,水到渠成,所以学生随时随地都会给你意外惊喜,这对我来说似乎这不是刻意的,但也许是刻意的,长此以往怎么办?‘玩’呗。”

(本文转自外滩教育,作者吴妍娇)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外滩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外滩教育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这位带出最多“学神”的杭州网红校长,是如何真正做到“把学生当人”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