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21世纪有个核心竞争力是“讲故事”,细想一下还真有些道理,故事讲得好,团队有士气,用户有动力,产品有活力......。我也跟上形势,学学讲故事,讲讲我为什么对STEAM教育情有独钟,好不好,各位凑合着看吧。
人这一生,至少有两次成长。第一次是出生到成年,第二次是为人父母,伴随小朋友的二次成长。我也不例外,自从为人父母,在陪伴小朋友成长的过程中,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陪伴才是高质量的陪伴?陪伴过程中该如何引导?如何去发现小朋友的兴趣所在?怎样才能“玩中学”,“做中学”?......。
记得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带着这些思考,我开始寻找。
亲子游
初中以前的小朋友,符合他们心理,生理特点的就是玩,那我们就在“玩中学”,学什么呢?我的指标是:自然科学知识,社交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抗挫折能力,思考能力,生存能力等。转了一圈下来,机构倒是不少,活动也是五花八门,同质化严重,缺少系统成体系的IP。举个例子:童子军其实是个非常好的题材,我所提到的指标都能满足,可是目前这方面的机构比较少,选择面也窄,开展的活动非常有限,大部分局限在寒暑假军训,CS,有限的户外(担心出意外)等等,非常肤浅,童子军真正的核心内涵并未得到植入,如晋级体系,其实是个很好的IP,既能增加用户粘性提高用户留存率(留存率,重要的事说三遍,这么重要的指标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流量再多,也比不上“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啊),实现病毒营销,又能增加营收。
亲子游搞下来,小朋友到是玩开心了,但并未植入我想要的“玩中学”(即使有也非常有限生硬,不成体系,缺乏延续性)。继续寻找。
兴趣班,智力开发
这类机构的选择,家长更多的是拍脑袋,跟风,觉得小朋友应该学学这个,学学那个,别人都在学,自家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就是这个伪命题搞得圈中国大部分父母都很焦虑,我也不例外,但还是想抗争抗争)。就小朋友而言,大部分是被迫学习,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得学这个,兴趣不足,内驱力自然就更谈不上啦。
纠结下来该上小学了,有人说,这下应该没问题了吧。遗憾的是,我也希望没问题,结果发现问题更大。
我相信全中国大部分父母都有共同的感受,从小朋友扛着单薄的小身板背着厚重的大书包步入小学的第一天起,悲惨世界正式启动,小朋友没有过多的休息时间,没有自己的兴趣,没玩没了的作业,题海,奔波于各种补习班......。每个小朋友都被残酷的应试教育所绑架,每个小朋友都成为应试教育流水线上的复制品,千篇一律,个性,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被无情抹杀......。
每个小朋友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是一株刚刚发芽的幼苗,成交的土壤,环境不同造就成长发育的特点也就不同,需要差别对待,因材施教。
传统的应试教育注重的是无差别教育,结果为导向,分数论英雄,评价单一;传统应试教育强调的是老师对于知识的传授(填鸭式),而非引导,突出的是老师的作用,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被动;传统应试教育课程体系相对独立,各学科知识割裂、各学科之间不能建立有效的联系和联接,不注重实操,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对于知识的内化,转化效能低,跨学科知识联系能力较差;学生自主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不够,很难实现探究式、体验式学习方式,所学的学科知识及技能不能与生活建立起联系,不能学以致用,学生学的是知识和技能,而非如何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我相信大家都有共同的感受,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所学知识不少,但有多少人能把以前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来呢?
举个例子:数学大家都学过,微积分,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等等,但现实生活中恐怕大家用得最多的也就加减乘除。大部分知识变成了“沉没知识”。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教学模式有问题。
传统的教育模式讲究的验证式学习。举个例子:物理化学课大家都上过,课上会做很多实验(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这里不是在教大家运用所学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吗),是的,学生的确在做实验,在锻炼动手能力。可是大家忽略了三个问题:
实验的前提,验证前人经过无数次失败最终得出的正确结论,学生只是照着正确的方法再做一遍。学生没有去确定问题,分析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多种假设解决方案,然后选取最优方案,建立实验环境,验证方案并根据实验结果相互交流;
老师的作用,实验过程中老师也是按照正确的方式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而已,并非启发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没有打开,思维面窄;
千篇一律,所有学生的实验一模一样,没有百花齐放,因为只是验证过程不是探索,所以谈不上创新创造,更谈不上跨学科知识的主动学习,灵活应用啦。
由于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大部分人的思维模式单一,动手能力较差,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普遍比较差。
社会在飞速发展,时代在不断进步,新事物层出不穷,未来社会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指标:
1.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新创造能力
3.沟通交流能力
4.合作协作能力
显然,现有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说了半天,我到底想要什么?
1.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核心是发展一个最基本、基础的知识结构,在这个基础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罗辑思维能力、实证能力、独立自主思考能力,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上得到发展。
2.各学科之间应该联系起来。不能简单的在表面上把多个学科的东西加进来,而一定是要“设计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知识内化、外化、转化。在这个过程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他认知能力的发展,促进他学习能力的发展,促进他创造性思维从不同角度看这个事情,在不同事情不同学科边缘之间产生有机联系能力的发展。
3.以学生为中心的整合模式,强调“设计教育”者可以主动介入、研究和发现的丰富教育环境,让学生在蕴含丰富跨学科知识的环境中进行交互、探究与发现创造,学习知识。
幸运的是,碰见了今天故事的主角:STEM,创新教育模式,以问题为导向(PBL)的跨学科教育。
本文为投稿,不代表芥末堆观点。作者QQ:67608347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