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Unsplash
最近有Aha读者在后台询问:“到底是STEM,还是STEAM”?是不是拼写错了?为什么会多出一个“A”?这一期的看TED 探教育,就和大家聊聊这个问题。
学校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社会化学习的理念不仅仅是喊在嘴上,更是从作为教育者的自己开始实践。在这一期的文章里,来自群岛的教育创业团队呢,还给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讨论。
欢迎和我们一起看,一起聊。
Aha | 看TED探教育NO.3 之
《将艺术教育融入科学教育》
Teaching Arts and Science together
视频解读人:群岛工作组成员 陈泉
演讲人: Dr. Mae Jemison
Dr. Mae Jemison
Mae Jemison 博士是一位 NASA宇航员/工程师/企业家/物理学家/教育者/舞者/艺术收藏者。
( 注:作为出身于60年代的黑人女性,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获得了这么多成就, 真是了不起。而由她来阐述这个话题,也再合适不过了。 )
(来源:TED Talks Education 官方网站)
【TED解读】
我们今天所处社会的一切,从科技创新到艺术创作,都来源于五六十年代的基础理论、抽象概念和新发现上,而二十年后的社会也会构建在今天的底层认知之上。今天艺术与科学犹如楚河汉界般互不相干的分裂情况将严重阻碍我们在底层认知上有创造性的突破,而这将严重阻碍未来的发展。
人们总是认为 “科学” 就是理性的、必须构建在数据和研究之上、与灵感和创造毫无关系的,而 “艺术” 就是感受性的、缺乏逻辑和分析的、全靠灵感突发。真的如此吗?
如果我们回头追溯历史,E=mc² 的发现起始于爱因斯坦瞬间的灵感喷涌,而后是严谨的论证和研究。艺术领域也是如此,无论是 “大卫” 的精确比例、或是陶瓷烧制中对釉色和温度的反复实验,伟大的艺术品背后同样离不开精确的计算、分析和实验。
出于直觉的灵感或基于分析的理性思考,掰开揉碎的解构方式,或逐步建构的技法,这些既存在于科学的发展,也应用于艺术的创作。艺术和科学是同一颗树的不同分支,都是人类对世界进行理解的尝试和与世界产生链接的努力,只是科学着眼于探索超越个体经验的、具有普适性的规律,而艺术则着重在用一种普世的方式来表达个人的感受和经历。
一个完整的人既要有从心而出的感受力、灵感和直觉思维,也需要基于理性的思考、分析和探究能力,这两者对立起来是非常愚蠢也不符合人的天性的作法。当务之急是我们必须要把直觉思考和分析思考结合起来,将艺术与科学教育结合起来,而不再是强迫人们在二者中选其一。
现如今,不论是艺术领域或科学研究,这两者都遇到了相同的挑战,失去了原有的活力。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更开放、鼓励探索、鼓励良性竞争的环境和氛围,才能重新为这两者注入新的活力。无论是资金投入或者人才培养,我们都需要起而行动,唯如此,我们才能为未来留下更多发展的基础和潜力。
【来自其他小岛的分享】
来自武汉重拾水杉自然教育团队云武的点睛之笔:
“ 我认为我们应该从艺术和科学的差异性来理解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在同一性比较中讨论两者关系。
“同一性理解并不是没有必要,只是效果不会很好,同一性的研究很容易让人把艺术与科学对同起来。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宗教、艺术和科学都是同一株树的各个分支,所有这些分支的目的都是让人们的生活更加趋于高尚,提高人类生存的境界,把人引向自由。艺术家和科学家都是在用自己最适当的方式去描绘和简化我们的世界图像,并用他们自己的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世界。”
【来自解读人陈泉的思考和后续疑问】
— 为什么 STEM 后来成了 STEAM ?艺术教育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目前国内很多对 STEAM 教育里加入 “艺术教育 Arts” 的解读都以 “设计思维” 为例,来说明 “艺术教育” 对提升审美能力、加强产品最终设计感的重要性,但以我的浅见,恐怕不止如此。
在设计过程中,除了原型设计中需要使设计更符合审美品味之外,在最初对用户的洞察阶段还需要具备 “共情” 能力、创意阶段需要 “灵感迸发” 的直觉式思维,这些都是 “艺术教育” 所培养的独特能力。
此外,“艺术教育” 所培养的还有感受力、敏感度、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而这些能力更是演讲者认为“能为未来留下遗产 legacy” 的关键。现在的基础理论构成了未来的应用发展,而基础理论的突破往往是在现有的科学解释不了的时候,某位科学家突然脑洞大开提出的猜想和假设。比如 “量子坍塌” 这种正常人无法理解的概念,最初的提出真的很需要想象力。艺术教育恐怕比我们认为的更 “实用” 。
— “ 艺术教育” 如何落地?
与STEAM教育提出类似,中国所提出的 “核心素养” 里也第一次把 “人文底蕴” 和 “科学精神” 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不再只是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但作为自己没有好好接受过艺术和人文教育的一代,我看到目前大多数的所谓 “艺术教育” 都停留在技法层面,并没有真正理解音乐、美术、建筑、舞蹈背后导向的是什么。在此分享云武同学(感谢!)提供的一篇文章,《如何科学指导幼儿的绘画活动》,作为一个具体的实践案例。
— 有没有一种教学活动,可以同时学习 “科学” 和 “艺术” ?
可能是受分科教育毒害太久,我还没想好,为什么这两者一定要 “一起学” ?我同意这两者都需要学,不可偏废,但是否需要在同一个教学活动里实现对两者的学习,我还没有被说服。
如果假设确实需要如此,那我觉得任何一项设计活动都是同时需要科学和艺术的能力,比如设计制作一个建筑模型,其中涉及设计、审美、计算、构建等等。
【延伸阅读推荐】
云武同学反复推荐的神作《GEB》,豆瓣评价9.4分
“ 集异璧-GEB,是数学家哥德尔、版画家艾舍尔、音乐家巴赫三个名字的前缀。《哥德尔、艾舍尔、巴赫书:集异璧之大成》是在英语世界中有极高评价的科普著作,曾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它通过对哥德尔的数理逻辑,艾舍尔的版画和巴赫的音乐三者的综合阐述,引人入胜地介绍了数理逻辑学、可计算理论、人工智能学、语言学、遗传学、音乐、绘画的理论等方面,构思精巧、含义深刻、视野广阔、富于哲学韵味。
中译本前后费时十余年,译者都是数学和哲学的专家,还得到原作者的直接参与,译文严谨通达,特别是在原作者的帮助下,把西方的文化典故和说法,尽可能转换为中国文化的典故和说法,使这部译本甚至可看作是一部新的创作,也是中外翻译史上的一个创举。”
作者简介:
道格拉斯·理查·郝夫斯台特(Douglas Richard Hofstadter,1945年2月15日-),中文名侯世达,美国学者、作家,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文理学院认知科学杰出教授,主管概念和认知研究中心。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意识、类比、艺术创造、文学翻译以及数学和物理学探索。因其著作《哥德尔、埃舍尔、巴赫》获得普立兹奖(非小说类别)和美国国家图书奖(科学类别)。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Aha社会创新学院”,作者陈泉,原标题为《Aha|看TED探教育NO.3<将艺术教育融入科学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