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远
芥末堆 卢楠 11月14日
14日下午,在以“共建·让更好的教育来得更快”为主题的GET2017教育科技大会“领袖论坛”上,Aha社会创新学院创始人顾远发表了主题演讲“教育的新范式”。
以下为顾远的演讲内容重点:
顾远指出,教育之所以难以改变,很重要的原因是教育的范式一直没有改变。范式是一个领域里人们普遍默认的一些前提,作为一种藏在我们潜意识里的假设,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行动,由此重塑了整个形态,并且决定了一个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秉持着这样的范式:
我们默认教育等于学校教育。
我们默认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传递学科知识。
我们默认教育只有唯一的一种方式,就是由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去灌输,让学生不断地反复练习。
我们默认教育只有唯一的评判标准,就是标准化的考试。
而教育如果要改变,首先必须改变的是它原有的范式。在新的范式里,将包括四个对于教育的新的认知:
教育是一件错综复杂(complex)的事情。
教和学的界限会变得越来越模糊。
教和学将以分布式的方式,在不同的场景下发生。
好的教育都是通向自由的教育。
在教育范式的转变过程中,可能呈现出来三个形态:
教育1.0阶段。典型的基于旧范式的场景,权威的老师在不断地输出,学生作为信息接收器在接收。
教育2.0阶段。学习者会被老师鼓励去形成一个学习社群,鼓励他们彼此之间分享、创造、探究。
教育3.0阶段。老师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导游、协作者,此时学生们会更多、更自主地结合不同的学习社群,基于自己的需求、基于自己关心的问题,去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体系和独特的学习节拍。
同时,当教育范式变化的时候,所有的学习将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化学习的状态。
顾远强调,教育有且只有一个功能,就是帮助人获得自由,获得学习的自由、思想的自由、行动的自由,从个人的本能中解放出来,从他人的奴役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真正自由的人。因此,将来任何好的教育,都一定要回应两个问题:1、帮助所有的学习者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2、如何学习。
以下为顾远的演讲全文整理:
我自己平常的工作跟教育创新有关系,同时我自己也是一个科幻迷,会特别留心人们是如何想象教育在未来是什么样子的。
这是1900年的时候,法国的一个插画家描绘的未来的教育形态。画的左边,有人把教科书扔到一个机器里面搅拌了一下,然后这些知识就通过电波传输到了旁边孩子的头脑里面。
如果这样的场景会让我们觉得很可笑的话,那么,下面这样的场景是不是会让我们觉得更熟悉呢?
这是2017年,一位插画家描绘的未来教育的场景,幽蓝色的科技之光笼罩着整个教室。是不是更符合我们对于教育科技将来的想象呢?
事实上,我们很多人都知道,现在的主流教育体系其实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在这100多年里,其实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比如说,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飞跃;比如说,人类对于脑科学、认知科学、行为科学的研究其实已经有了非常非常多的成果。
而我们很惊讶地发现,似乎教育并没有发生什么本质性的改变。我们今天所谓很多教育创新的理念和实践,可能在100多年前,在怀特海、陶行知、杜威那个年代就已经被提出来、被实践过了。而我们今天听到的很多对主流教育的批判之词,其实这100多年来从来都没有间断过。
关于教育,我们默认……
于是问题来了,为什么教育这个领域就这么难以改变呢?教育之所以难以改变,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教育的范式一直没有改变。
什么是范式呢?范式就是一个领域里人们普遍默认的一些前提,作为一种藏在我们潜意识里的假设,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行动,由此重塑了整个形态,并且决定了一个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由于这些范式一直没有变,所以我们对于教育的很多想象就一直没有变化。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秉持什么样的范式呢?我自己大概想了想,应该有这样的四点,暗含了四种假设:
我们默认教育等于学校教育。
我们默认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传递学科知识。
我们默认教育只有唯一的一种方式,就是由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去灌输和学生不断地反复练习。
我们默认教育只有唯一的评判标准,就是标准化的考试。
由于这样的旧的范式,所以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霍格沃茨明明是一所魔法学校,但是仔细看就发现,它整个形态和我们平常见到的学校没有什么两样。
我不知道大家有多少人读过刘慈欣写过的一个著名的科幻短篇小说叫《乡村教师》,这个小说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外星人要毁灭地球,在毁灭之前想看一下这个地球上有没有智能生物,于是这个外星人就从地球上找了几个小朋友,然后考他们,问他们知不知道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孩子们答出来了,于是地球被拯救了。其实我看完了以后蛮怀疑的,这些外星人他们星球上的教育范式估计跟地球上是一样的。
而只有当我们理解了这样的旧范式和教育现在的范式以后,就会知道如果这种范式不改变,我们对于教育科技的想象和未来场景的想象,不会比100多年前的人们高明到哪里去。
比如说,这是我前不久恰好看到的一家机构预测的250年以后教育的形态。我蛮怀疑做这个预测的人是1900年那个法国插画家的附体。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是不可能在产生这个问题的原有框架里被解决的。事实上,任何一个领域里取得的突破,首先都源自于该领域旧范式的突破。所以教育如果要改变,首先必须改变的是它原有的范式,在新的范式里将包括四个对于教育新的认知,我在这里一一和大家分享。
教育的新范式:四个新认知
认知一:教育是一件错综复杂(complex)的事情。
既不是简单的,也不是复杂的,而是错综复杂的。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如果教育就是信息传递这么简单的话,那么在古登堡发明了印刷术之后,教育这件事情就可以终结了。而事实上当然不是,教育又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彼此之间错综复杂,还会相互作用。
所以,我们就会理解,AI人工智能的发展也许可以更加准确地告诉我们一个孩子在某个知识点上没有掌握好,但是它不一定或者是很难会知道这个孩子是因为今天早上的时候被一个同学欺负了,或者是早饭没有吃,或者是他压根不觉得学这个东西有什么意义。这就是教育,是错综复杂的。
认知二:教和学的界限会变得越来越模糊。
长期以来,我们发现学习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学习就是单纯的信息输出、输入,老师作为权威的层面输出。我们现在发现,学习越来越多地变成了一个输入、创造、分享的综合体验。
新的学习过程可能会采用某种简单的形式。比如说,现在有一个很好的教学视频放在那里,一个学习者会去看、评分、贴标签、传播、分享,和另外一个人一起学习,教另外一个学习者。
他也可以采用更为复杂的方式。比如说,我自己现在带着一群教育创业者在做一个学习社群。在这个社群里,我们学习的目的、目标、方式、内容都是我们共同探讨出来的,是不断迭代的。每一次我们会决定下一次来做什么。这个过程里面,学习者会给对方提问题,会回答这个问题,会看别人问题的答案、在旁边做出批注。他们会选择搜索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料,发布出来,供其他人参考。我们还会把很多我们学习的材料整理出来、发布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公众的反馈又会回到我们的学习过程里面来。所有这些内容都会变成下一轮整个学习社群里面学习的素材。在这个场景里面,教和学已经高度融合在了一起,而这种场景在未来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
认知三:教和学将以分布式的方式,在不同的场景下发生。
事实上,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学校教育并不是历史的必然。我们的教育之所以更多地发生在学校里,不过是经济上从成本的考量。因为教室、教材、教师、实验室等等这些东西只有在学校里面集中去供给的时候,成本才是最低的。
但是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我们知道教育是如此的重要,所以我们绝不可以把它只交给学校。我们会发现教育的场景将越来越广阔,可能是线上和线下的融合;也不仅限于学校的课堂,可能包括在家庭、公园、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等地方。
而我们也会发现,教育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有人问过著名的管理学家德鲁克一个问题:请问您闲暇的时间都在做些什么?德鲁克立刻反问他:请告诉我什么是闲暇时间?
我想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我们也会有同样的反馈:告诉我什么是学习的时间?因为你会发现,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场景里面学习都可以发生。当然,它是需要经过设计的。
事实上,我们现在所有人的人生历程基本上都被划分为了三个阶段:童年的时候去学习,中年的时候去工作,老年的时候退休、享乐。这样的一种人生历程不过是社会的建构,并不是天然发生的,而它正在逐渐瓦解和变化,也就意味着学习将变成一种终身的事情、终身的工作、终身的乐趣。
同时,承担教育工作的人也会越来越多。教育是如此重要,所以不能全部交给学校;同样,教育是如此重要,也不能交给现在学校里的老师。
前面一位哈佛商学院的教授提到了,教师的职能非常非常多,这些职能很难放到一个人身上。事实上,未来教师可能不是一个单数,总是以复数的形式出现。换句话说,在任何一个学习社群里面,将会出现不同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他们在一起共同来完成这样一些教育的事情。
我们观察身边会发现,很多人不是全职的老师,但是他的热情、经验、能力等等足以使他胜任在某些领域的某些方面去参与到教学的过程里来。我把这些人称为Uber式的老师,事实上这些人也正越来越多。
认知四:好的教育都是通向自由的教育。
我们机构的Slogan就是“创新催生公民,教育通向自由”。
长期以来,我们教育的激励方式是两种:
利诱式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恐吓式的。尤其是现在,告诉你如果不好好接受教育,不好好学习,你的工作将来就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事实上,教育有且只有一个功能,就是帮助人获得自由,获得学习的自由、思想的自由、行动的自由,从个人的本能中解放出来,从他人的奴役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真正自由的人。而这种自由一方面是一种能力,是我们去思考、判断、行动的能力;同时也是一种权力,意味着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学什么、做什么,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去做以及如何做。所以,无论是作为权力还是作为能力的自由,都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被体验到、实践到,才能真正掌握。
这就意味着,将来任何好的教育,不管你基于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采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式,用到了什么样的教育产品,它都一定要回应两个问题:
帮助所有的学习者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
如何学习。
所有的这些道理听起来非常简单,而我们知道教育的范式转变,就像任何领域其他的范式转变一样,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过程。
从教育1.0到教育3.0
我做了一幅图,把这样的一个过程展现出来。
这个图的横坐标反映的是从旧范式到新范式的过渡。因为每家具体的机构和产品面临的环境、条件不一样,所以未见得一下子就从旧跳到新,可能是处于中间的某个阶段。比如说教和学之间的融合到底是到什么程度,整个教学分布式到底是体现在什么地方等等。这个无所谓好和坏,而是阶段性的,重要的是我们知道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而纵坐标反映的是基于不同的范式,教育所可能呈现出来的三个形态,我称为1.0、2.0、3.0。
教育1.0是我们最熟悉的,典型的基于旧范式的场景,那就是权威的老师在不断地输出,而学生作为信息接收器在接收。
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今天在某些教育科技的加持下,这种教育形态往往表现出了某种迷惑性。一些老师开始用上了微信、在线直播、多媒体教学设备,一些学生也可能在网上约课、约家教、搜作业、搜习题等等。如果我们究其实质会发现,无论是教学的形态、教和学的二元关系、教师的角色、学生的角色等等,其实都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他们仍然是教育1.0的形态。
在教育2.0的形态里面,也就是现在很多的教育创新实践所采用的形态,比如说PPL教育、探究式学习、STEM学习等等,他们都在采用这样的方式。在这个方式里面,学习者会被老师鼓励去形成一个学习社群,鼓励他们彼此之间分享、创造、探究。
在这个过程里,教学也更多地开始走出学校、走向社区、走向社会。此时教师的角色更像是一个交响乐团的指挥,他在影响着整个学习社群的方向、节奏。这已经比教育1.0有了进步。
到了教育3.0阶段,老师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导游、协作者,此时学生们会更多、更自主地结合不同的学习社群,基于自己的需求、基于自己关心的问题,去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体系和独特的学习节拍。
这是我们描述的1.0、2.0、3.0逐渐分布的阶段。
而中间那条线反映的是社会化学习的程度。因为我们发现当教育范式变化的时候,所有的学习将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化学习的状态。我把社会化学习概括为了三句话:
学习在窗外。反映的是打破了学习原有的场域,学习可以发生在各种各样的地方。
他人即老师。打破了过去教和学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意味着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教育中来。
世界是教材。换句话说,过去教材就是我们的全部世界,而今天全部的世界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教材。
我刚才在外面走路的时候,正好看到墙上挂了一幅图,写着国家地理学习,好像是美国国家地理做的一套教育产品,其实蛮好的,这种形态就是把全世界都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素材,而这些教育形态零零星星都正在发生。
教育的根本目的:自由的人
所有这些教育形态的变化、范式变化和社会化学习充分度的提升,最终导致了这张图的右上角,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是什么样的人?每个人都可以去思考这个问题,因为这直接回应了教育的本质,回应了我们做教育创新、教育产品的人究竟在干什么。
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其实是一个自主学习的人,知道学习目的的人,以及学会学习的人,所以他是一个自由的人。
在我自己日常的工作里,我会大量地跟教育创业者去接触,我自己创办了一个群岛教育加速器,到现在也支持了几十家的教育创业机构,我发现这些教育创业者他们的教育创新实践、教育创新产品等等,尽管采用的范式不同、体现的形态不同,在这张图上分布的位置不同,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在逐渐地朝向新范式转变,努力探索新的教育创新的方向。
我们发现,在新、旧范式转化过程里面,存在大量的教育创新和创业的机会。反过来,只有当越来越多这样的教育创新和教育创业的实践出现的时候,才会逼迫、推动教育创新、整个教育领域的旧范式向新范式的转变,进而推动整个教育的变革。
范式决定了一个领域的基本面貌和这个领域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什么东西被看作是例外、偶然和不喜欢的东西,作为麻烦。
新、旧范式的转换从本质而言其实是一场此消彼长的过程。在旧范式下我们会发现,很多教育创新的实践被当成了某一种少数人去参与的例外,他们被看作是补充教育;但是在新范式下,我们将会发现他们做的才是真正的教育。而只有当这些真正的教育越来越多,当他们在更大的范围内发生,我们才有可能迎来教育真正的改变。
谢谢大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