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Pexels
近期,蓝鲸教育又与两位曾经与朴新教育有过深入接触的培训学校校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沟通。其中校长A于2013年前后将自己创办的学校并入朴新旗下,校长B则于2015年前后与朴新团队有过接触,但最终没有加入朴新。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究目前摆在公众面前的信息,只是“冰山一角”的朴新教育。
资本雄厚,与具有针对性的收购策略相辅相成
对于朴新背后的资本力量到底是什么样的,两位校长的看法有异曲同工之处:朴新背后的资金推手体量可能不大,但数量一定不少。
据校长A了解到,如今朴新背后资本的力量,可能各家规模都不是特别大,但聚合在一起成为了一股无法忽视的力量。它们所希望的,是在朴新的上升中分一杯羹,来壮大自身。
而在校长B看来,朴新背后的资方中,挚信资本只是朴新摆在表面的“明牌”。
暗中给予朴新资金支持的有三股力量:第一是新东方系高管创业,相当受各路资本欢迎;第二是沙云龙自己的人脉所集结的资本;第三则是沙云龙在与校长B沟通时,提到了他有一些学生,目前在香港、新加坡做金融。
因此校长B认为,沙云龙背后可能有一批跟资本走得特别近的人,在帮朴新做早期布局。除了明面上的挚信和海通,肯定存在更强有力的推手,在帮沙云龙运作。
至于朴新的收购战略,结合两位校长所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初窥一二:2013年前后可能偏向于“以退为进”,2015年下半年开始,则更偏向于“择优录取”。
校长A向蓝鲸教育表示,在2013年前后,朴新可能更多地是收购当地的二流教育标的。因为这些标的本身具有一定的市场基础,但发展空间却又有限。
朴新给校长开出的价格,从总量来看肯定是压价收购。A的学校,朴新是按照学校5倍PE的价格收购,在A看来这个价格比较合算。毕竟如今中小型机构的竞争十分激烈,将自己绑在朴新这棵大树上,在获得保护的同时必然要付出代价;而且朴新不会与标的做业绩对赌。
到了2015年下半年,当朴新向校长B提出收购时,收购策略可能已出现变化。
在校长B看来,朴新一般会挑选当地教培领域前三名谈收购。朴新给B开出的价码,是当时学校盈利的3-5倍,同时承诺一部分期权。综合来看,校长B认为朴新的收购款,还不到当时自己开设学校总资产的一半。而且给标的校长分发期权一事,据其了解在2015年下半年已近尾声。朴新并购团队人员向其表示,进入2016年,基本就不会再有股权激励的说法了。
校长B表示,朴新要求校长(创始人)必须离开。头一年标的学校的品牌不变,之后朴新会逐步改换学校品牌。但对一些有能力的年轻校长,沙云龙会邀其去总部就职。
直指人心的谈判话术,揭不开未来的迷雾
无论校长A还是校长B,在与蓝鲸教育沟通时,都强调了沙云龙的谈判技巧。
校长A表示,其与沙云龙沟通时,沙云龙的表达非常地直接,“朴新就是做补习、做提升的,我们的目标就是上市”。
而校长B认为,沙云龙其人非常注重实干。其与沙云龙沟通时,沙云龙本人全程都在拿电脑亲自做记录。但校长B同时也表示,虽然他认可沙云龙实干的风格,但很难接受沙云龙谈判时对人情的“漠视”。
校长B在与另一家标的学校校长沟通时,那位校长认为沙云龙压价太狠。沙云龙表示,“你现在维持一个学校就很痛苦,如果你想开两个那你肯定亏损;如果你想要到外地去开分校,那你这个学校就得死。按照你目前的经营方式,你培养出一个人才,就会走一个”。那位校长告诉校长B,当时他的心理防线就被击溃——对于同样都是创业者的标的学校校长,沙云龙没有同情,反而更多的是打压。
校长B最终并没有选择加入朴新教育。对于未加入的原因,他表示看不清朴新未来的发展,并给出了如下解释:
对于朴新本身,我觉得到目前为止它与新东方还没法比。就算上市,它后续能不能再吸引人才进来,还是一个疑问。
而且包括沙云龙经常给陈向东站台,包括与跟谁学达成战略合作——让其为朴新提供IT信息系统、给朴新提供教师培训等。从中我隐约感觉到朴新其实并不太想创新——例如构建一个全新的组织、不再走新东方的老路、让团队有更强的造血能力等等。
在与沙云龙沟通时,他一直在强调自己收购的学校,在纳入朴新体系后业绩提升很快;强调朴新有能力把标的学校做好;强调朴新一定会上市。但他没有明确表示需要标的学校的什么东西。他对于标的学校具体的产品结构、客户结构并没有投入更多的关注。朴新目前的并购,更多地是以在当地布局为优先目的。
人才储备虽足,但环雅种种痼疾难解
校长A认为,朴新更看重标的的场地和学员,而非标的的教员。
因为在他看来,朴新的教师队伍综合素质高,且执行力强。在2013年前后,据其了解朴新内部存在一支全国范围内到处飞的教员“空降兵”。如果标的学校的教员不符合其要求,它会凭借集团化、全国化的优势,从外地调来教师顶上空缺。
但朴新本身不希望标的被收购后出现较大动荡。甚至在2013年前后,朴新是希望标的学校,包括校长在内的高层团队留下来。“对于沙云龙而言,他希望自己的盘子里,优秀的人才越多越好。最好是收购完成后,标的压根不需要他做教学管理。”
但校长B则向蓝鲸教育表示,在2015年下半年朴新尝试收购他的学校时,沙云龙承诺一年内不会大规模地清退教员;但一年后旧有教员如何安置,则由朴新说了算。
据其观察,虽然朴新清退教员很少,但很多标的旧有教员因跟不上朴新的节奏而离开。因为朴新整个团队基本是12X7的工作制,尤其并购团队几乎是全年无休地出差。“我周末与沙云龙约谈时,发现每一个办公室基本都坐满了人,这是一家很拼的公司”,A赞叹地说道。
但朴新这批素质过硬的教员,可能还无法解决环雅的痼疾。
在校长A看来,如今的环雅只能算是教育行业第二梯队的一份子。朴新收购环雅的目的,应该是在上市前就补全整体布局。并且这种操作有很浓厚的模仿新东方的意味——新东方如今做得最大的两块业务,就是线下培训和语培。
而校长B则认为,虽然8000万美元相比环雅最高时的估值肯定便宜很多,但收拾环雅这个“烂摊子”的成本绝不低。一方面环雅内部的经营机制,其效率肯定比朴新低好几个档次。另一方面,环雅目前的内部问题肯定是盘根错节,包括先上市后退市、经历过并购退出等各种复杂操作,其内部可能已被掏空。这样朴新未来改造环雅的隐性成本应该很大。
朴新发展的转折点,非上市莫属
没有选择加入朴新的校长B,对朴新上市之后的规划存在一些疑虑。
在他看来,朴新上市后可能就是一个小号的新东方。他认为朴新并没有设计出全新的,能将自身体系改良优化、留住人才的那种创新。朴新在线下教培机构中,并没有颠覆性。它与新航道都是新东方的追随者,只不过朴新是在一个更大的赛道上追逐新东方。
朴新目前最大的优势就是集团化作战,其旗下的专业校长们在全国范围内东征西战。手握大权的校长去开发市场、做教学管理和行政支持,这样学校初期发展肯定快。但到发展的中后期,朴新肯定要形成一套标准体系。校长们手中的权力势必会被摊薄,所能获得的收益也会随之被摊薄。
朴新与新东方相比,唯一有超越新东方的可能性就是赶上二级市场高速发展的浪潮,市值上能够快速增长。还有一点附加分,就是新东方选择自身扩张,而朴新选择并购。因此从公司成长的速度来看,朴新会比新东方更强一些。朴新模式风险虽高,但机会的确更多。
据校长B了解,有不少校长在新东方上市后离职去了朴新。在他与朴新并购团队沟通时,其中就有当初新东方的校长。其人表示他离开新东方去了朴新,就是看中朴新上市这一点。即使现在他的工资比原来低很多,他也愿意赌一下朴新的明天。因此朴新如果不上市,无论是对背后的资方、还是旗下的校长,都有很大的风险。
校长B认为,朴新上市前有三点需要注意:
第一,根据朴新目前的业务来看,其转型上A股的几率很小,它还是要尝试登陆美国或香港股市。现在国内民促法修法带来的红利,它很可能享受不到。
第二,新东方自身的管理,尚未达到可以孵化一批学校的生态级水准。朴新更是还没达到新东方的水准。因此在上市后整合旗下标的时,未必会做得很好。
第三,朴新体系下的职业校长,在上市后是否会出现类似于新东方上市后的离职潮,也是一个问题。朴新很可能对2016年后再加入的校长没有期权激励,这些校长即使达到了朴新要求的绩效,也得不到期权。在这种情况下,校长们是否选择离开是一个未知数。
朴新比新东方,面临更激烈的行业竞争
就朴新教育未来如何发展,蓝鲸教育与真格教育基金合伙人、大家汇教育创始人葛文伟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葛文伟看来,自安博一事发生后,教育从业者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分散的K12教育系统里,是否有出现整合体的可能?其实安博的道路是正确的,但团队远不够强。而以沙云龙为首的朴新教育,团队主要成员是新东方系的。这个团队的优势在于他们都是从一线出来、都是各地新东方的骨干,所以他们对各地教育市场的情况十分熟悉。
这一点与安博有本质区别。当年安博在并购完成、整合上市后,8个副总裁里有7个是负责资本并购的财务副总裁,只有黄森磊一人真正懂教育。如果当年安博有7个黄森磊这样的教育副总裁,而只有1个财务副总裁,那么安博有很大几率比朴新更早一步完成行业整合。
因此他个人非常看好朴新,他认为目前整个中国分散的K12教育市场里,应该出现一个并购整合的成功案例。如今看来,非朴新团队莫属。
尤其从沙云龙今天配置的团队来看,他的队伍中并不存在新东方体系中的行政管理人员;他手下的都是当年真正干活的一批人。例如分校主任,分校运营、教学副校长等。这些人有梦想、有干劲,而他们的才能在上市后的新东方体系中,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而在朴新体系中,沙云龙用资本奖励、朴新未来将在二级市场上创造的价值,来激发这些新东方当年的执行干部的工作激情。
沙云龙收购啄木鸟和环雅,在葛文伟看来其并购思路是在复制线下的新东方。朴新所收购的机构,普遍都有十几年的历史。换言之就是在各地与新东方博弈过十几年、本身就已成熟的机构,虽然无力扩张,但与新东方和好未来在局部地区有一战之力。
朴新在今天的市场中,尤其是中小机构一方面受巨头挤压,另一方面受在线蚕食的前提下,找到了一个将分散的K12和语培整合的机会。这个机会好未来把握不住,学大也不能。只有当年在新东方体系中的执行层,最熟悉这种线下分散市场。所以新东方最有希望整合这“一盘散沙”。但沙云龙已把这些有能力控盘的新东方干部挖走,因此如今新东方也做不好这件事,只有沙云龙自己可以。
但朴新并不是没有令人忧虑之处。
朴新对新东方过去十年的经验总结是到位的。但在线教育领域出现深刻变化的未来十年,朴新将面临很大压力。因为如今新东方的团队,就没有证明自己在互联网时代中,能拿到独霸一方的船票。朴新如今走了新东方的路,在成为第二个新东方之前,它离拿到那张船票的距离更远。
就存量市场整合一事来看,朴新是成功的。但在未来以增量市场为主、以存量消化为辅的十年中,朴新有没有把握走得更远?谁也不知道。虽然朴新很有可能在门槛较低的美国市场登陆,但美股更看重成长性。因此对朴新而言,上市后能否像当年新东方或好未来那样实现高速成长,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而更大的挑战,则来自于朴新如今的校长们。朴新如果去美国IPO后,不能像新东方那样快速成长;那么朴新体系中的校长,能否耐得住等待朴新腾飞的煎熬?如果朴新上市后,在一定时间内,因需要消化自身并购来的教育标的,而在业绩上没有明显增长;沙云龙挖来的人能否跟他一条心、一起走下去,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总而言之,整合市场这件事非朴新团队莫属,但朴新也可能要面临两个不可逾越的“深坑”,其一就是如当年安博上市后股票市值增长未达预期,导致整个集团分崩离析的风险。其二是,新东方当年面对的主要是线下门店的行业战争。如今朴新不仅要打线下的仗,更要面对线上K12和语培机构甩给它的战书。
本文转自蓝鲸教育,作者迟磊。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