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童谣,会给人以“低龄读物”的感觉。那是因为我们从小读到的童谣多是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化。但在日本,很多著名诗人、作家、作曲家为孩子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新童谣,在近一百年前大正时期还曾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童话童谣”运动。金子美铃就是其中之一。她的多首童谣被收录在日本中小学课本中,每首都折射出在看似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中,孩子那一颗颗敏感纤细的内心。
在《金子美铃童谣集》的序言里,编辑写下这样一段话:
第一次接触金子美铃的童谣是在两年前,应该是那首《我和小鸟和铃铛》,读完以后,我便在六一那天做了一期金子美铃童谣的主题推送。
从那以后,我每天都在睡前给不到四岁的儿子读一首金子美铃的诗。因为手机有背光,所以我们经常拉开窗帘,关着灯,任由月光洒入房间。等我读完,我们间或讨论两句,间或感叹一句——“真好听”,然后静静地躺着,直到睡着。读诗的日子和读绘本的日子好像不太一样,似乎心里格外安静明亮。
金子美铃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日本大正时期的童谣诗人。在日本,金子美铃的多首童谣被收录在中小学课本中。
日本教育出版局1995年出版
《金子美铃童谣诗集:明天》
与我们印象中的儿歌三百首不同的是,金子美铃的童谣给予孩子更多温柔的抚慰。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后,金子美铃的一首《是回声吗》更是温暖了震后灾民的心。
负责灾后广播的高桥美和女士在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她说到金子美铃的诗:
正是因为她知道各种各样的悲伤,
所以她的诗句不是虚伪的,
而是真心从心中发出来的语言。
在国内,一提到童谣,总有“低幼读物”之感。那是因为我们从小读到的童谣多是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化。
不同于民间童谣,日本在近一百年前的大正时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童话童谣”运动。很多著名的诗人、作家、作曲家在这一时期,协力为孩子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新童谣,即创作童谣。
我们熟悉的宫泽贤治、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竹久梦二、太宰治等,都活跃于这一时期。
在这一自由创作的社会文化氛围下,新的童谣作者不断涌现,金子美铃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位。
金子美铃的童谣不同于人们以往“童谣即儿歌”的印象。美铃的童谣,折射出的是孩子五彩斑斓的生活。尤其是,在看似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中,孩子们那一颗颗敏感纤细的内心。
睡懒觉是长大成人后每天渴望的事情,
对于孩子来说同样如此——
孩子的烦恼不简单,
“我是谁”是童年第一大问题——
寂寞并不是长大成人后才有的感觉,
寂寞从“我”知道“我”开始——
孩子一向依循着自己内心而活,
当然包括吃这件事——
同情心还是好奇心?或许两者都有,
但孩子却总是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地方——
童言无忌,
但童言却往往说出真理——
读金子美铃的童谣,你期待的不应是像唐诗宋词那样的韵律感,因为美铃的诗不是在格式框架中填写出来的,而是一种自由的表达,像是孩子的喃喃自语。然而在每一首诗歌中,我们会发现以往不曾留意的事情、不一样的思考角度:
在看到鲸鱼的法会时,
会想到失去爸爸妈妈的幼鲸的心情;
看到层层积雪时,
会想到中间那层雪会有怎样的处境;
看到盛开的紫云英时,
会想到紫云英的叶子也一样需要关注;
……
正是这些不一样的视角,可以带我们走到思想更深远的地方。就像这书中的光影插页,也能带给读者不同于一般插画的感受。
与朗读比起来,美铃的诗更适合在心中默念,又或者在夜深人静时,在微黄的灯光下,呢喃而出。还可以像独立音乐人程璧一样,将美铃的诗歌吟唱出来。
听者安静不语,
伴随着童谣一起进入梦乡,
在梦中回到童年。
本文转自外滩教育,编辑李臻。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