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到来,也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教育行业。“英语流利说”就是将AI+教育结合的产品之一。创始人王翌认为,将AI运用于教学中,改变了传统英语学习中,把英语当知识教,忽略学生口语练习的困境,实现了孩子间的差异化教学。不过,技术需要迭代和发展,目前的AI老师仍然有无法实现的东西,做不到情感交流,但个性化和高效率才是人类学习的终局。
不妨回想一下,从小学一年级甚至更早的时候,一直到读完大学,我们每个人究竟花了多少时间在学习英语这件事上?可能少说也有几千小时吧。但我们学习的成果如何呢?好吧,你可能会适时地亮出你的托福、雅思甚至GRE成绩。但即便如此,你真的能够信心爆棚地说:我可以自如地而不是磕磕绊绊地和老外交流吗?
我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在碰到老外时,脑回路是这样的:
当对方抛出一个英文问题时,我们会习惯性地先把它翻译成中文,然后再去想用中文该怎么回答,再把好不容易想出来的中文回答,拼命翻译成英文。就在我们若有所思地停顿,非常努力地思考+翻译时,对方的第二个问题已经来了。等到第三个问题问出的时候,我们早已忘记前面的问题是什么了。接下来,我们只能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了。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哑巴英语”。当我们看美剧时,极有可能是一天到晚盯着字幕组,一整季过去,甚至没看清男主角长什么样;当我们到国外旅游时,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满肚子干货的导游,人家介绍得眉飞色舞,我们在一旁却完全不知道她在说什么。又或者和老外尬聊时,好不容易主动一次,想出的开场白还是诸如“How do you do?”这种八百年前的老套路……
所以,中国人学了那么多年英文,到最后学成了这样,到底问题出在哪儿?我们不妨先来细数一下中国式英语学习的几宗罪,相信总有一条你会中招。
中国式英语学习的“四宗罪”
1、翻译机式英语
我们常常说,中国人学的英语叫“三明治英语”,语言交流得经过三层思维过滤:英文→中文→英文。这种不脱离文本的学习,把每个人都训练成了翻译机,导致听到一句英文,条件反射就想先翻译了再说。
但如果你仔细想一想,我们讲中文的时候,哪里需要翻译?所以其实中国式英语学习从根本上就错了,表面上学的是语言,实际上学的是翻译。而语言最核心、最基本的功能——交流,则早被抛之脑后。
2、英语是技能,不只是知识点
大家都知道,中国教育体系最强的地方在于,所谓知识型的学科,老师的讲授非常厉害,学生的基础也打得异常扎实。但很遗憾,到了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英语是一个技能型的学科,只有能够用起来的才是活的语言。
因此,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个在课堂上拥有统治地位的老师,只传授给学生有关英语的知识,却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运用的训练。这就好比请了一个游泳冠军,在岸上拼命给孩子比划如何游泳,但真的把孩子扔到水里,他还是照样不会游。
3、重教轻练的中国特色
大部分的中国英语老师,还是比较习惯于讲授的方式,把知识点如数家珍地讲给学生听,但通常来讲,也会忽略练习。可以说,重教轻练在语言学习上,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中国特色。我们总是吐槽,中国学生学的是“哑巴英语”,口语、作文都比较差,主要还是因为练得少,毕竟practice makes perfect。
至于原因,我们不妨一层层倒推回去。为什么练得少?因为老师作业布置得少。老师为什么作业布置得少?老师也想布置,但他却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批改学生们形态各异的作文,口语就更糟糕了,难道让所有学生到老师面前,一遍遍矫正发音和流利度吗?根本没有这个可能。这样一看,也确实是客观因素造成了中国学生学习语言的“不接地气”。
4、即时、个性化反馈的缺位
上学的时候,我们可能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英语考试,你和同桌都考了75分,但在老师的眼中,你们都属于中等水平的孩子,在程度上没什么两样。
但问题是,你扣的25分和你同桌扣的25分,往往不是同样的25分,换言之你们在知识的掌握上,缺陷也是不同的。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测评体系下,老师在每位学生身上所花的精力是有限的,给每个人教授的课程和布置的习题也是一模一样的,这样就会造成一个问题:所有人都吃不饱。
另外一个常见的例子:
小时候学英文,往往少不了背课文的环节,老师让你回家念20遍背出来。但现在想想,其实完全没有用。
虽说家长知道你的确念了20遍,但实际上你并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没有人告诉你读的对还是错,背过之后怎么用,更别提指出真实的弱点后,找到下一步改进的方法了。而这也正是我们学习了那么多年英语,却没有学到点子上的关键所在。
话说回来,细数罪行终究是容易的事,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学了多年的英语有这么多bug,该如何解决呢?
英语培训行业的惊天大Bug,
促成了一次革命性的创业
2012年,谷歌X实验室宣布,开发出一套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神经网络系统。这套系统不需要人类提示,能自主通过1000万张照片琢磨出「什么是猫」。
去年,有个小孩读遍人世间所有的棋谱,辛勤打谱,苦思冥想,棋艺精进,4-1打败世界冠军李世石,从此人间无敌手。他的名字叫阿法狗。
就在前不久,他的弟弟只靠一副棋盘和黑白两子,没看过一个棋谱,也没有一个人指点,从零开始,自娱自乐,自己参悟,100-0打败哥哥阿法狗。他的名字叫阿法元。
的确,人工智能AI正在以人类难以想象的速度,向着未来飞奔而去。而早在五年前,英语流利说的创始人王翌和他的伙伴就意识到“人工智能在中国有戏”,并且尝试将其与英语学习联系在一起。
王翌
曾在美国生活多年的王翌一身小麦色皮肤,戴着黑框眼镜,说话时不时蹦出几个英文单词。当年创业时选择哪个行业切入,王翌有一套自己的逻辑:
第一,必须是市场巨大的行业;
第二,用户付费习惯要刚性;
第三,必须整体运行效率很低,而通过技术和产品可以极大地提升运行效率。
最终,金融、医疗和教育通过了筛选,而王翌选择了教育这一政策风险最小、充满正能量的行业。“中国人愿意为教育花钱,这是一个非常阳光的行业。另外一方面,这不仅仅是一个生意,它也是有社会意义的一个事业。”
而真正瞄准英语学习,还源于王翌的一个业内观察。在中国,人们学习英语的方式还是比较传统,线下培训占绝大多数,线上虽在逐渐兴起,但还是以真人一对一的模式为主,本质上是围绕老师转的。
而且如果你去调研的话,会发现上一对一课程的,往往不是业界最一流的老师,而且很多时候,他不管面对谁,讲的东西都差不多。因此,最本质的问题——学生的学习低效,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
随着王翌对市场的深入研究,他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怪象:在英语培训这个市场,它的商业模式有一个天然的bug,几乎所有的培训机构,收费都是按照课时收费的,实际上它是在批发老师的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学生要从一个低水平提升到高水平,进步越慢,实际上培训机构反而赚得越多。“所以,一个正常的培训机构老板,根本没有动力去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就是一个很吊诡的事情。”
这也正是王翌创业的“Aha moment”。彼得·蒂尔在《从0到1》中提到创业公司在某个时间点,要找的就是一个只有少数人才意识到insight(洞见)。
王翌
而在2012年,王翌和他的伙伴们所看到的洞见是:中国整个英语培训行业从商业模式来讲就是不合理的——它不是站在学生角度上,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他们也因此发现——个性化和高效率才是人类学习的终局。
而无疑,这两点的实现,不能主要或者完全倚靠真人老师。真人老师的模式,其实千百年来都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它比较擅长用很少的人数去服务很大的学生群,而服务到某一个水准,再提升就很困难了。
“总体来说,‘人’本身就一个不可控的元素,而且它的复制特别漫长,质量不可控,分布也不可控,就好比中国的中西部就是缺老师,老师不愿意过去。我们就想,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式。”而事实证明,人类的智慧永远是可以找到新的突破点的。
在2012年,有三股浪潮的出现,让王翌看到了创业的突破口。
第一股浪潮就是移动的爆发式成长,手机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个性化的计算设备、同时也是学习设备;
第二,人工智能。曾为Google总部的语音识别和数据挖掘科学家、同时也是流利说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的林晖博士,看到了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在语言学习方面的应用将大有可为,它可以给到用户非常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
第三就是大数据和云计算,这是从基础设施的层面给到当时的流利说小团队的极大机会,让其与大公司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于是四年后,便有了这样一个真正懂学生的AI老师: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数据,推送不同的学习计划、路径和内容,而这一切一定都是活的、个性化的、高效的。
人工智能来了,
它能拯救我们“学残了”的英语能力吗?
“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为了解决效率的问题。”中国人学习英语的低效也是王翌最初创业的切入点。要解决低效的问题,流利说首先想到的方案是:强反馈。
说到反馈的问题,王翌和外滩君聊到了和英语非常相似、也是如今教育圈炽手可热的一项技能:编程。
其实,学习编程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出bug,不断地调试。这一点和学习语言很像。只不过编程有一个天然的优良属性——所有编程必须要和一个叫编译器的东西打交道,而它就是一个最铁面无私的老师,你只要编得有一点不对,编译器就不会让你通过。
“这个反馈是超级牛的,但编译器这个老师不是特别的nice,它不会告诉你错在哪儿,也不会明确地告诉你应该怎么改。”
而流利说提供的方案显然要比编译器更进一步,不仅要做到即时的强反馈,还要做到个性化、精准的反馈。举个例子,通过记录你的学习轨迹,包括你的错误,你不仅能得到一个直观的等级打分,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同一级水平的学生,你们的练习题排布,练习的难易度,各类练习的百分比都是不同的。
这就回应了本文开头,你和你同桌虽然考试同分,强弱项却不同的问题。而且仔细想想,似乎也真的只有AI能够实现这一点。因为即使是教龄40年的特级教师,他都不太可能仅凭大脑记住上千个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强弱项。
去年,就在流利说的付费课程“懂你英语”正式发布前,团队在全国范围内请400位用户参与了内测。测试结果显示,用户学习“懂你英语”后,再次参加托业桥考试的成绩与两个月前的考试成绩相比,提高了一个欧标等级(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世界公认的语言分级标准)。而欧标的建议学习时间则是六个月。“这是接近三倍的一个学习效率。”王翌心里有了底。
作为世界领先的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科技公司,流利说的成功是对“技术改变教育”最好的诠释,王翌说:“AI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神秘。用户永远不直接消费技术,用户永远消费的是产品,是帮他解决问题的产品。真正好的技术是藏在背后的。”
就好比驾驶特斯拉,人们开的还是一辆车,并不会关心驱动车的算法。有好的算法,可以让你开车更加轻松、愉悦、安全。所以从本质上讲,流利说是用AI帮大家解决如何更自然、高效地学好英语的问题。
这里提出的自然、高效所对应的,正是传统英语学习中的不自然、不高效。回想一下你小时候学中文,不就是先听后说,从模仿到犯错,再到自我纠错。这就是我们最自然的学习方式:它不是靠背、靠记,说玄一点,靠悟。但今天,我们学习语言,却是定时、定点去上课,往往是一天打渔六天晒网,而且你所学的东西和所有人一样,甚至十几年、几十年以来的学生学得都一样,这样的学习显然是不自然的、不高效的。
“农夫山泉有句广告词叫做,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流利说也是,我们没有在创造什么,我们只是将最适合人们学习一门新语言的方式产品化了,‘标准化’了。”流利说的AI老师最吸引人的一点,它是把所谓的标准化和个性化在一个产品里实现了。因为每个人真正的学习轨迹必定是千人千面的。“教育这个东西,未来肯定是一对一的,你永远不可能是吃大锅饭的。”
B=外滩教育 W=王翌
B:流利说的终极目标是让用户为结果付费,这是否会与“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教育情怀产生矛盾呢?
W:我觉得这两种说法不矛盾,原因是我觉得它们说的不是一个东西。
我从两个方面来讲,第一,流利说现在还不是万能的“解药”。当下流利说所解决的是,帮大家怎样高效地把英文学好。所有针对某一项技能的学习、培训,不为结果负责都是没用的。结果是至关重要的,锻炼也好、学习也罢,每个人在付钱的一刹那都期望最终的结果符合自己的预期。
反过来讲,今天流利说创造的学习过程,其实是非常enjoyable(愉快)的。首先,90%的课程完成率,每周五小时的平均学习时长,可以看出学生是有极强的动力去学习的。如果你的过程太痛苦,没有人能坚持下来。由此看来,过程和结果不是割裂的。
其次,由于我们的学习方式比较新颖,是基于手机、利用碎片化时间,内容也挺有趣,再加上我们的见效比较快,三倍提升效率。这和减肥是一个道理,你原本可能三个月减不了一两,我现在一个月帮你减了二两,你不觉得会有更强的动力嘛?这是过程还是结果呢?我是在过程中让用户第一时间得到反馈,看到一些效果,帮用户把这个过程变得更加enjoyable,让用户更加有动力坚持。
而宏观上所说的教育的过程和结果的问题,指的是怎样培养一个人的性格、品质,世界观、价值观,这个我完全同意。我在美国学习工作六年,最大的收获就是美国文化里特别尊重人的个性,每个人都被认为是天生有自己独特的天赋(uniquely gifted)。作为父母、老师和社会环境,我们不是要把他塑造成什么样,而是帮他发现他是谁,将他的才华释放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过程更加地科学、尊重学生的个性,那么结果自然而然会更好。
如果我们最高的目标是把一个人塑造成优秀的、有价值的、符合他个性天分的人,这个大目标底下应该有很多小目标,流利说今天就决定完成一个小目标就好了,先帮大家把语言这个事高效地学好。
学好了语言,你可以站在一个更多元的角度探索这个世界,拥有全球化的视野和交流的能力,或者你也可以从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更好地探索个人潜力。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现在做的是——助攻。
B:目前,好未来在儿童英语教学中已经接入了流利说的口语评测技术,针对K12孩子的课程会和成年用户很不一样吗?尤其在情感层面。
W:在任何领域,我们的目标都不是把老师完全取代掉。很多地方不是由我们的主观意愿决定的,如果AI老师暂时还做不到跟那些最优秀的真人老师一样,给学生很多的情感、肢体上的关怀和鼓励,老师这个角色就不会被取代。毕竟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在很多领域我们都是在不断地迭代和发展。
人工智能或者技术驱动的东西,好玩的地方在于它的进步不是线性的。它就像一辆不断加速的列车,未来驶往我们的速度是在不断地加速。今天,AI老师做不到情感交流,我们不妨再过个一两年看看。
B:在知识付费的元年,流利说是否也搭上了一辆顺风车?
W:首先从大环境来讲,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大家愿意为自己的个人成长(self enrichment)掏钱,越来越呈现出一个终身学习的趋势。世界变化太快,物竞天择,不进则退。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但我们和知识付费平台终究不太一样,他们还是比较偏软的东西,说白了类似“保健品”,广而杂,也无所谓效果,完全凭感觉。一旦有点真实的效果,那都是意外惊喜。
今天,流利说的AI老师,我们是一个真正的“药”,我们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未来我们会不会出保健品,我不知道。但是,我们现在先把这个最硬的骨头啃下来,在这帮已经过了所谓的语言敏感期、最容易放弃的人之中,帮他们高效地学好英语。
(本文转自外滩教育,作者吴妍娇)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