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这位从教近四十年特级教师说,语文课可以这样读和写

作者:韩智鑫 发布时间:

这位从教近四十年特级教师说,语文课可以这样读和写

作者:韩智鑫 发布时间:

摘要:阅读是学习语文的最好方法

640.jpg

曹勇军老师

阅读和写作是中国学生最怕的两件事情,一是读不懂,二是不会写。人人都在说难的时候,市面上又有阅读和写作的千百种技巧,仿佛真的有一条捷径帮你轻松搞定阅读和写作。真的是这样么?江苏省特级语文教师曹勇军,根据他37年的教学写作经历,谈一谈他是如何看待语文教学中的读和写。

十月南京的夜晚已经有了浓厚的凉意,走在大街上,路上的行人裹紧身上单薄的秋衣,急匆匆地向家的方向赶去。周五晚上,位于鼓楼大街不远处的南京第十三中,平时拥挤喧闹的校园也逐渐安静下来。

晚上六点时分,四楼办公室的一头亮起一盏灯光,只见一些还穿着校服的学生快步往这间亮起的教室走去。不一会儿,教室里便聚满了青春稚嫩的面庞。围着长桌的椅子都不够了,学生纷纷拉过屋子一角堆着的椅子,仍是围成一个圆圈。

你仔细观察,这群孩子的面前都放着一本书,虽然版本有些不同,但都是一个共同的名字。这本书的名字便是这次夜读的主题,阅读梭罗的《瓦尔登湖》。坐在门口的那位中年男子,就是学生们的语文老师曹勇军。

曹老师是江苏省特级语文教师,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南京市第十三中语文老师。同时,他还是苏教版初中、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写组核心成员,参与苏教版初中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这些年来,他在全国各地开设讲座和教师观摩课,宣传推动语文教育教学改革。

今年,已是曹老师从教的第37个年头。在他看来,我们现代学校的语文教育出了点问题。他说,“现代的年轻人基本上都不怎么看书了,觉得读一点课文就不错了,剩下的时间就是做做卷子,刷刷题,应对考试。”

当然,考试这种形式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且得到老师和社会的认可,确有其合理性。毕竟,大规模大范围的情况下,想要快速了解一个学生的读写能力,的确需要有套严格的测评手段。但是,在曹老师看来,我们的语文教育不应该培养一个个只会考试的机器,而是要培养具有人文温度的“人”。

而培养这种具有人文温度的“人”,语文教学需要担负起读和写的任务。不过,曹老师的读与写不同于一般老师教学的读和写。

他在课堂上带着学生一起进行时事演讲,培养学生对现实的敏感,通过带领学生不断地追问和反思,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他的作文教学也不同于其他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比如作文讲评环节,他让学生自己去改作文,在改作文中拓展学生对写作的探索。

同时,在他看来,阅读对于中学的学生来说,是提升思想深度的最好方法。他组建经典阅读小组,有时还会带领学生去南京历史文化现场席地而坐,让阅读扩展到天地万物之间,变成生活中的一部分。

课堂一隅小讲堂

这里的课堂一隅小讲坛是曹老师语文课堂上开设的“课前5分钟演讲”的别称。曹老师说,一节课只有45分钟,如何在教好既有课程的情况下,再教给学生们一点诗意的东西、一辈子有用的东西,这就需要讲究方法了。这个方法就是曹老师最喜欢做的、也是很多届学生都津津乐道的课前演讲。

每节课,曹老师拿出5—8分钟让学生轮流做阅读演讲或者时事演讲。举个例子,学生可以讲最近读的一本书。当然,不只是简单的复述而已。曹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是,首先是近段时间内阅读的一本书,并且是值得和同学一起分享的。学生可以介绍这本书的基本内容、精彩章节以及个人独到的感悟和体会。

640.jpg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曹老师说,当他开始在这个以物理、化学为优势学科的班级做这件事情时,他并不知道最终会做成什么样子。但是每做完一次,他和学生都会比前一次更兴奋,更激动,更投入,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除了推荐阅读书目,到了高三,他开始引入社会话题的讨论,对时事热点进行评点。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从书目的选择上,学生之间不存在代沟。所有的书目都是孩子自己去阅读和推荐的,证明他们对这本书的内容是可以理解的。其次,从接受方的角度来说,其他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自己同龄人推荐的书目。曹老师说,经常看到其他班的学生手里拿着的书,正是前几天自己班里某个小朋友在演讲中推荐的,那一刻感觉特别棒。

很多人会说,中国的孩子学傻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中国孩子在课堂上都习惯沉默内省。一旦让他们表述一件事情,或者去评价一件事情,孩子的表达能力就不大行。而这种课中套课的微型演讲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样一种看似与考试无关的一隅小讲坛也给曹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带来了惊喜。2012年高三下的第一次模拟考试,南京全市有3万多考生,全校六七百个学生,满分70分的作文,一类卷(63—70)的全市只有70个学生,第十三中占了15—16个,曹老师班上就有9个人。

参加高考,班上还有一位姑娘成了当年南京市高考语文单科第一名,被市教研室请去在全市高三老师培训会上介绍她的学习方法。而这些学生的优异成绩,相当程度归功于曹老师每节课上的时事演讲。

一人演讲,全班分享,大家认真听,积极参与讨论。演讲之后,曹老师随机点班上两个同学,来评价一下同学的演讲,他自己也会做最后的点评。这样一种参与互动的现场感,思维的碰撞,道德的拷问,也拓展和拉伸了学生的生命广度。

曹老师说,每当提到高考作文,很多学生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两个。一是,不知道写什么。不过,很多学生经过不断地练习,到了高三,基本上可以毫无困难地写出一篇文章,二是,不知道怎样写才能写得好。曹老师课上,让学生去做的时事热点评论,极大地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给学生怎么才能写好作文做了示范。

为什么说这样做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呢?

640.jpg

曹老师接着说,首先,现代社会,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人们每天接收的信息很多,那学生在选择演讲题目时,就是在有效地筛选信息并对庞杂的信息做一个判断,接着他需要在这个信息表象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分析;

其次,曹老师也积极地让一个个单独的演讲转变为全体学生的思想共享,大家彼此启发,互相讨论。争论与思考,交织在演讲课上。有的时候,学生就同一话题进行演讲。当然,学生的演讲稿也不是一次成型的,而是学生写好之后经过曹老师的不断指导修改。

曹老师一次次地在鼓励他们,演讲稿也一改再改,思维的深度逐渐增加。演讲稿在课堂上最终呈现时,对其他同学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因为其他同学会对这位同学的内容进行评价。

学生们听过多次时事演讲,实际上也是经历了多次的头脑风暴和思维训练。他们在写文章时,会更讲究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写出的文章也更有力量,更有对象感,更有温度。

在不断修改中学习写作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曹勇军完全没想到有一天,他还会去巴黎参加国际写作协会(WRAB)的年会,更没有想到会和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师学院教授傅丹灵老师就中美写作教学展开对话,写出了多篇有建设性的文章。

这一切的机缘巧合始于傅老师听了曹老师的一堂常规作文讲评课,深深认同曹老师的作文教学理念。

640.jpg

鲁迅有一句话是,“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曹老师就让大家针对这句话,写了一篇作文。

曹老师说,“一个班级的学生写作文,当然有写得好的,有写得一般般的,也有写得差的。我讲评作文的时候,不是简单地褒贬抑扬,告诉学生这是我们最好的作文,这个写得太差了,简直不像样子。那没有任何意义。”

曹老师一般讲评作文的做法是,事先看好他们的作文。看过之后,分析出这次作文学生有哪几种写法,大体的优劣,然后从这几种写法中分别挑出一篇有代表性的作文,给学生布置若干个任务。

这次的作文讲评仍是这种方法:

第一步,曹老师先讲明这次学生的作文主要的写法,具体观点和怎样构思展开,让学生自己去看自己属于哪一种写法。

第二步,曹老师发下去之前印好的四篇文章。他说,“我挑的这四篇文章,基本囊括刚才提到的三种写法。这些文章都是从学生作文中挑出来的,但不是最好的。有的好作文,是没法学习的,因为它有明显的个人风格。”

在这个过程中,曹老师会和学生一起分析这些作文哪里比较好,哪里需要有改进,同学对每一篇文章进行批注,接着小组讨论,交换意见。经过这样的讨论分析,学生大致就知道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需要做进一步修改。

第三步,检查自己的文章。这个时候,曹老师让学生去审视这四篇文章中哪一篇最接近自己的写法,并对照它的写法为自己的作文做一个诊断。自己评自己,因为看过别人的文章,经过刚才的分析,已经有一个具体的范例,就明白自己的文章问题在哪儿。

第四步,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

傅丹灵老师听完曹老师的这节课后,兴奋地告诉他,其实她原本并没有很期待听这堂作文课。因为此行之前,她已经对美国的作文教学做了很多研究,想来看看中国的作文教学。前前后后去了八九个城市,小学、初中、高中都转了一圈,但是听下来都感觉失望。

因为很多课都是老师拼命地在台上讲,给学生很多东西。傅老师觉得,这些并不能给学生写作的指导。在美国,作文教学不该这样。作文不需要满堂教学生写作技巧,而是需要让学生自己去一步步地体验如何去写作。写作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不断地修改的过程中完成的。

曹老师也一直都这么认为:“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东西再多,再好,学生不能变成自己的等于白说。写作这项本领,只有当学生在那里,真真实实地在写,哪怕是痛苦的一点一点修改,不断挖掘,不断提升。学生只有体验过这样的甘苦,有了实际的体会,老师教的东西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

后来,曹老师去了佛罗里达大学做了六个月的访问学者,也让他明白为什么他的教学理念深受傅老师的认可。原来,美国的作文写作,强调在真实的生活背景下,面对真实的交际对象写作。与我们简单地布置一个题目,让学生为了考试闷头写不一样的是,他们更强调真实情景下任务驱动的写作。

640.jpg

曹老师带领学生开展的语文读写专题计划

另外,曹老师说,“我们常常教育学生去读经典作品,告诉学生这部作品是多么优秀。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当老师这样说的时候,也容易吓着学生。“最好的方法是,告诉学生我们看到的所有经典的作品都是作家最后的定稿。定稿很优秀很经典,但是不能反映作品写作的过程。作者在完成你看到的定稿之前,可能经过了数次的删减、修改。”

曹老师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还是很相信老师的权威的。很多学生看到老师推荐的名家作品后,不敢下笔,非常沮丧。看了看自己的文章,再看看经典的作品,非常无能为力,认为自己写不到那么好。但是,一旦老师告诉他,名家的稿子最初不是这个样子,也是一遍遍修改而成为经典的,就让学生有了写作的自信和动力。写作要强调过程,老师跟学生一起去修改,把自己写作过程展示给学生看,告诉他们我一开始创作的也是一个不像样的稿子,但是我不怕烦,我有信心,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去学习,去提高。”

640.jpg

曹老师的书架一角

中国的写作更多地是强调告诉别人我已经知道的东西,仅仅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吐出来;而美国写作强调的是,通过这样一次次的修改,去拓展自己的思考,加深自己的认识,是一种过程性的写作。如果说,一个是故步自封的话,那另一个就是不断地开疆辟土。

曹老师坦言,他年轻的时候当老师,也到处在想找到一种可以走捷径的东西,后来发现这真的是非常要命的想法。因为所有对学生比较有效的方法往往都是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而写作,真的需要落到实处,需要老师带着学生踏踏实实去写,去不断修改。

世界再大,带学生一起看看

说起不断地开疆辟土,曹老师说,他一直坚信:阅读是学习语文的最好方法。为了改变学生只做题不读书的现状,他在高二年级组建了跨班级的经典夜读小组,利用每周五晚上读书,一年读15本左右。

在夜读小组阅读的书目的选择上,曹老师也可谓是煞费苦心。看着这一些书目,外滩君问道,这些书学生读得懂么?

曹老师说,这也是夜读小组只对高二学生开放的原因。高一的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对高中生活还比较懵懂,来阅读这些书籍可能会理解不了,而高三的学生因为要面临着高考,时间比较紧张,也来不及。

640.jpg

每周五晚的夜读小组

高二的这批学生就是夜读小组的主力军。当然,一个年级有几百人,一起阅读,老师精力又比较有限,照顾不了那么多的人。所以,每年在高一下学期快暑假阶段进行招募学生。

谈及选拔的标准,他说,兴趣当然是最重要的参考标准,但是仅仅有兴趣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能够坚持下来。夜读小组从13年开办,至今已经是第5届。每一届都会有人因各种原因断断续续地走,也有人断断续续地进来。从最初的只有十几个人到现在需要经过面试来招人,可见夜读小组越来越得到学生欢迎和家长的认可。

640.jpg

夜读小组今年的阅读书目

那曹老师的阅读小组都会阅读什么书呢?

曹老师说,他选择的这些书目没有涉及到古代的书,这个不是因为这些不重要,而是我们现在的教材已经对古典文学非常重视,大家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已经花了很多时间,学了很多,学生现在不欠缺这些。课本在这方面已经做的很好了,他再来做这些意义不大。

那是不是偏现代的书就可以随便选择了呢?曹老师说,他选择的这些书目里面还是以经典书籍为主

谈及为什么要读这些经典书籍,曹老师也有自己的回答。

他挑选的这些书,读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这些书籍不像一些小说、畅销类书籍很好读,容易读,学生凭个人兴趣都可以解决掉。他挑选的这些书,学生凭自己的个人兴趣去读,不容易读下去。有的学生可能也会喜欢,但是自己去看不太容易看懂。这个时候,老师带着大家读,适时的讲解,更有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

曹老师还希望学生能够看到汉语文字的典雅,回归文字的真与美。曹老师说,“汉语文字是美的。学生自己去阅读,品评文字中的‘吐纳珠玉之声’,这跟现代网上的互联网语言有很大不同。”

其次,现代社会太浮躁了,我想教会给学生一些诗意的东西,让人思考的东西。曹老师说,“世界再大,我想带学生去看看。”一方面是希望学生读这些书,充盈他们的生命,建设他们的头脑。像书目《1984》,“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另一方面,个体的生命有限,人们很容易困囿于个体的世界。扩充学生的精神世界,不局限于一厘一毫的得失,去发现多种思想的交织碰撞。曹老师说,“我带着学生去阅读,让他们看到海子诗歌里面蕴含的理想和激情。”去阅读王安石,发现不同的人对他的不同评价。即便是同一时期不同人物的传记里,王安石的形象就有很大反差。通过阅读,体会人物的不同写法,体会一个人的人生起伏,失意得意。

640.jpg

10月8日,曹老师带领学生在台城阅读《大地上的事情》

今年的10月8日上午,当大家还在为第二天将要上班而烦心不已时,曹老师已经带着他的学生将夜读活动扩展到了室外。一帮学生席地而坐,仍旧是围成一个圆圈,共捧一本书,阅读苇岸《大地上的事情》。

那天,曹老师在朋友圈这样写道,“十月八日,我们师生在台城共读苇岸。十月,阳光初露,世界温和,大道光明,石头善良。十月,脚踏秋天丰满的大地,品读朴素如土地般敞亮信意的文字,触摸与万物荣辱与共的灵魂,遇见更加美好的自己……朋友,我在这里,你在哪里?”

曹老师说他最喜欢的读书境界莫过于,“暮春者,春服既成,冠着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阳光下,春风里,人们沐浴、唱歌、远眺,无忧无虑,身心自由。

外滩君心里想,曹老师不是也一直带着学生做这样的事情么?只不过时节不同而已。

可阅读和写作本就不是一件分时节的事情呐!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外滩教育”,作者韩智鑫,编辑李臻,摄影洪宇哲。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外滩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外滩教育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这位从教近四十年特级教师说,语文课可以这样读和写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