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领域的反思,是一直以来的课题。由之前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到现在的个性化自由,似乎都不妥当。站在老师的角度,当老师们有一天从心底开始放任自流,不愿管束学生时,恐怕教育就彻底失败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老师是怎么去引领学生的吧。
当你站在一个坐满学生的教室里,突然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无法满足学生45分钟的需求时,你会怎么做呢?
这就是我去年发现的情况,当时我正在教授学生HTML基础知识,这是试点课程“探索计算机科学”的一部分。作为密西西比州CS4MS计划之一,这项新课程旨在教全美学生学习计算机科学。
HTML并不是我发现的重点,我发现的是学生们对该主题的了解,比我了解的要多,甚至多很多,这让我的内心感到非常焦虑。也许是一时冲动,我给自己的教学工作新加了一项任务:跟学生挑战。我和学生一起在各个网站上寻找有趣的东西,并为自己寻找HTML标签,甚至去学生构建的网站上寻找。没想到,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的动机、创造力、足智多谋和个性化学习的特性都被大大激发出来。
学生的网站设计作品示例
挑战学生
对任何年龄的学生而言,个性化学习都不是那么容易实施的。以我的教学经验,九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已经掌握了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往往对自己所做的事很有自信,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学术认可的程度。如果能让他们打心底里接受个性化学习的方式,那么他们就可以(或和老师一起)在未知的领域畅游无阻。
作为老师,当我开始考虑这项挑战时,我意识到其中有不少难点。比如,如何激励学生超越设定的规则或具体目标,推动他们的学习?如何让他们产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想法而不依赖我的指导?如何公平地评估学生工作的多样性?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当我提出的挑战打开了学生们创造力的闸门,当我把无限的HTML世界摆在学生们面前时,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学生们接受了我提出的挑战内容,而且很快就远远超出了我的知识水平,甚至超出了课程要求。
作为一个老师,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不要有意识地或潜意识地把学生的成就限制在课堂45分钟内,而是去挑战他们,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并在他们遭遇瓶颈时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让他们创造出非凡的成就。
同时,我也认识到不应该总是期望自己成为教学专家。起初,这是一件难以忍受的事(涉及老师的面子问题),但事后看来,这是最好的。那一天,当我向学生提出第一个挑战任务时,我的准备工作完全无法应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和新的发现。
紧接着,学生们开始按照他们自己的发现进行探索,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自己探索出的知识。当他们提交了自己制作的第一个网站时,所有人都对创造的东西印象深刻,并深感自豪,因为他们通过个性化、发现式的学习发展出了最真实的学习方式。
图片来源:Shelley Songy
激发内在动力
学生们的成功大大超出了课程对下一章节的要求。于是,我又给他们提出了一项挑战:这次是设计真正的专业网站,这些网站会由大学教授来评价,并公布到网上,供全球任何人访问。学生们没有得到一套完整的规则来制作这个网站。他们没有被告知该做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做;相反,他们必须决定何时完成,并足够优秀地提交。
结果再次让我大吃一惊!
这个开放式的挑战激发了学生内在动力和不服输的劲头,他们努力追求卓越,以使网站更专业。我不再是老师,反而成了一个促进者和鼓励者,学生被授予绝对的权利。他们自学如何构建网站,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出现的错误。我提出的第二个挑战任务其实设定了很高的期望,没想到他们竟然通过了。
要知道的是,我的大多数学生(不论怎样的成绩、背景、种族或性别),从来没有写过HTML,且在三周以前,他们还很讨厌我的这个点子。然而现在,他们喜欢这个创意,并且表现优异!他们新增的自信和新学会的技能甚至可以惠及接下来的课程单元。
因此,我学会了给学生设定高的期望,并给他们充当垫脚石。最后,我认为以下4点促进了学生们的成功:
发起挑战,让他们去做那些他们还不知道如何去做却有潜力做好的事情。
对他们能做的事情不要进行干预。
通过个性化学习,获取学生的高参与度和支持度。
创造一种严格的、高期望的和不自满的课堂文化,绝不能让学生害怕失败。我在这个课程单元开展之前,就建立了良好的课堂文化,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展翅翱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用我最喜欢的一句迪士尼名言作为本文的总结,它概括了我的学生在面对未知和陌生时所领悟的道理:“我们不断向前迈进,打开新的大门,做新的事情,因为我们好奇又好奇,所以不断走上新的道路。”
作者简介:Shelley Songy,教育学硕士,在密西西比州Hattiesburg的Oak Grove中学教授“探索计算机科学”课程。她是美国国家教育技术会议的定期主持人。
原文链接:
https://www.edsurge.com/news/2017-10-25-how-a-tough-challenge-taught-my-students-more-about-coding-than-i-ever-could
(本文由智能观编译,作者Shelley Songy,来源Edsurge)
来源:智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