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摄图网
芥末堆 子航 12月25日 报道
“合同到期我可能就不干了。”2011级毕业生王博毕业后在中外园林建设公司从事土建类工作,今年恰好满两年,如今他正考虑与公司的三年合同期满后,是否要转行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
在芥末堆探访的工程类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中,多数毕业生表示,不会长期从事这一行业。与之相对的是,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明确加快培养建筑人才,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培养建筑业专业人才;到 2020 年建筑业中级工技能水平以上的建筑工人数量达到 300 万,2025 年达到 1000 万。
那么工程企业们面临怎样的人才难题?院校教学与工程实际应用是否有鸿沟?芥末堆为此做了调查。
企业:学生实践不足和人才流失
与许多毕业后难以在对口企业就业的专业不同,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就业率并不低。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2011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率在90%-95%之间,但许多毕业生并不会长期从事该项工作。
而这正是工程企业面临的人才问题。一方面,刚毕业的学生并不具备足够的实践知识,企业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新员工;另一方面,企业又要面对人才流失的问题。
某央企下属劳资分公司负责人梁经理告诉芥末堆,“公司现在的人才流失率很高,学生就业第一年的流失率可以达到20-30%,两三年之后就会达到50-60%。”他认为,工程项目人员流动性大,需要长期驻扎外地工作,和早期收入待遇相对较低是人员流失的主要原因。
在知乎问题“为什么学土木的去了施工单位大多数都后悔?”中,获得1.9K赞同的答案中这样写道,“当前土建行业施工部门的收入-预期落差,主要来自于教育扩张周期落后于行业扩张周期,是一个必然现象,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
与人才流失相对的是,刚毕业的学生实践不足,工程公司需要花费精力提供培训。某合资工程公司工程项目负责人焦总监告诉芥末堆,“新毕业的大学生对工程图纸基本概况是有了解的,但是对工程项目没有系统的概念和实体印象。所以一般大学生进公司,会先提供岗前培训,学习基础知识,然后到项目上还需要再接受相关培训。”
高校:缺乏有效实践教学机制
事实上,高校也注意到此类问题。湖北工业大学刘德富教授认为,目前工科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普遍存在三方面问题:
第一、所办非所需,地方院校办专业的传统模式都是根据教师、办学条件来开设专业,而新的行业产业所需要的人才,对院校来说有困难;
第二、所授非所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未来目标,学校如何适应学生需求;
第三、所学非所用,随着产业和技术的发展,院校教授的内容与企业用的内容,有很大差异,学生毕业之后,还需要有很长的时间与企业进行沟通。
在由南京工程学院何培玲、张兴丽撰写的论文《推进校企合作模式有效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中也提到,学校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时存在对实践性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理论轻实践和实习教学具有短期性、分散性、低效性等问题。“在实习教学中最大问题就是低效性,不仅不能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也达不到利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工程中的一些问题。”
论文提到,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而指导老师较少,使得学生不能够充分掌握实习内容;其次大部分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时间最长在两个月左右,而施工工期多达十个月,因此学生只能实习或参观到几个分项工程的施工过程,无法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行总体了解。
正在中国建筑总公司工作的2016届毕业生陈壮壮表示,“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工地上基本没有用得到的,只有考试的时候才会用到,许多项目中的实践知识都是在工作中逐渐学会的。”而王博则表示,自己对于工程项目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学校外的工程项目的工作经历,“我们家里是有做工程相关的事情,在工地上帮过忙,所以就了解了许多项目事情。”
手段:增加实训类课程和校企合作
“学尔森在原来单一课程基础上增加了针对个人的技能实操,实训项目类课程,将课程与实际案例、应用领域的专业方向进行结合。”建筑培训机构学尔森教育总裁杨勇认为,工程领域职业培训正在从早期的主要关注如何为学员提供职业资格证书,帮助学员有上岗工作的凭证,向满足行业实践需求进行转变。
杨勇表示,目前学尔森主要通过引进行业导师、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开发新技术授课手段等方式来开展实践类的实训课程。同时,学尔森还推出了其自适应学习系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
“对于工程造价,室内设计等实操较强的室内课程,我们为学员提供线下机房进行练习,同时还会帮助其引进母公司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练习。”杨勇表示,学尔森还正在结合无人机技术,通过直播的方式为教室中的学员讲解工程现场,以此解决学员难以实际体会现场的问题。
同时,学尔森还在为工程企业提供相应的企业培训。杨勇认为,由于整个建工领域,培训内容相对模块化、分散化的特点,许多企业难以提供给员工足够细致地培训,“建工企业也很头疼,一个特级资质的建工企业,一年所需要提供给员工的培训有几百种之多。”在企业培训方面,学尔森主要提供三种课程合作方式:
1、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直接上门讲授的课程内容服务;
2、为企业需要培训某一类的人群,提供定制化的培训方案;
3、整合有相应的咨询公司,帮助其对应的工程实操单位;
杨勇表示,除了面向刚进入行业的从业人员培训,学尔森还开发了针对企业管理层,如项目经理等岗位的职业培训,“很多企业的项目经理也需要一些职业技能的培养,我们为其提供综合管理、项目实战、预算控制、人力资源、经济核算等能力的培养。”
与此同时,校企合作正在成为增进高校和产业实际结合的方式。天津大学副校长王树新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实现新工科的新途径包括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今天我们产教融合,实际上是实现这个途径非常重要的过程。”
例如,根据建工培训公司西安三好软件2016年年度报告,西安三好软件开始从之前的销售单一产品、提供单一服务,转变为介入学校课程内容设置,高校课题方向改革,以及推进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等综合一体化信息化解决方案的等形式。
杨勇表示,学尔森也正在拓展和高校的合作。目前主要有与高校进行共建专业和项目式合作两种方式。“在共建专业方面,是将我们的科研力量与高校进行结合;而项目式合作,是为有具体课程需求的院校,提供学尔森的相应课程与应用案例。”
未来:被信息化技术改变的建工培训
尽管社会教育机构能够帮助建工领域实现产教结合,但相对于其他领域专注提供建工培训的教育公司相对较少。在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名单中的3000多个校企合作项目中,仅有11个项目是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
“相对于语培、留学等教育领域,建工领域是一个细分领域,拥有其特殊性,具有教研和师资能力的公司并不太多,具有一定门槛,因此相关的教育公司并不多。”杨勇说。
同时,校企合作教育公司希毕迪教育创始人周海涛认为,部分专业缺少合适的项目也是目前校企合作领域存在的问题之一,即有些高校专业的校企合作项目多得选不过来,但是有些专业没得选。周海涛认为原因在于,“这些都是与行业发展相关的。”
“当相关技术和企业都发展起来后,那再去合作的难度就小了。但有些行业可能其行业发展速度很低,而教育本身需求在这个地方,其门槛自然就高。这些最终会导致有些专业校企合作很火,有些专业校企合作都很冷。”周海涛说。
“比如说IT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壁垒低的行业。”周海涛举例,虽然IT行业的技术门槛很高,但是这些年国内的信息技术发展超过了很多其他行业的发展速度,所以伴随行业的发展而去切入学校的时,其技术门槛就相对较低了。
而同其他培训行业类似,信息化技术也正在改变建工培训行业。杨勇认为,“过去的十年和未来的十年,建工行业本质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BIM等新技术的演进和推广,整个教育相关的知识图谱在发生变化。”
西安三好科技的年度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根据其2016年年度报告,公司设有独立的研发部门,本期研发投入金额为 243.38万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20.27%,主要研发项目有三好建筑工程仿真实训平台、 BIM 一体化教学系统等信息化教学系统。
“现在BIM软件正在工程项目中逐渐推广,推广的较慢的原因是,大多数人还不会用这个软件,但我感觉这个应该会是趋势。” 陈壮壮说。
(本文部分人名为化名。)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