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燕在第五届全国教育公益组织双年会现场)
1月6日,在第五届全国教育公益组织双年会上,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执行理事梁晓燕回顾了教育公益组织十年来的业务类型变化趋势,分享了对教育公益的观察思考,以及解决教育公益组织专业性、是否应该规模化、教育成效的“快”与“慢”等问题的建议。
梁晓燕认为,教育公益十年来的变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从上得起学到上得会学,再到上得好学;二是分工细化、专业性挑战;三是多元社会力量参与、跨界融合;四是新型组织形态出现;五是有赖于人的深度参与的支教工作难度增加(村小、寄宿制);六是扎根在偏远农村的组织减少。
她认为,公益行动的着力点应该有五个方面,分别是对教育变革大势的认知和敏感、对教育公平(最弱势人群)的认知和关切、对互联网+大环境下的组织形态和工作模式的积极探索、对新手段、新方法、新路径的开拓,以及对志愿者、志愿精神始终如一的倚重与弘扬。同时,“教育公益并非万能,谁也不能单枪匹马改变天下,因此协作合作很重要”。
多元社会力量参与,新型组织形态出现
梁晓燕介绍,在2009年,以志愿者为主的支教、助学教育公益组织占绝大多数。第二大类是开发和提供多元教育资源,以及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的公益组织。开办公益学校、教育公共政策调研与倡导、社会化学习的教育公益组织非常稀少。
在2013年,新增了4种业务类型,分别是基于学科或综合素养的课程发展、3-6岁儿童的学前教育、以留守儿童关爱为中心的综合支持、教育信息化手段的技术支持与培训。梁晓燕介绍,公益组织真正做综合课程的并不多,但是做单项课程的组织却越来越多,如发展最为迅猛的阅读,比较迅速的艺术和科学。
在2017年,教育公益组织出现了基于规模化的教育产品研发与推广,既有基于互联网的,也有非互联网的,还有高技术、低技术,甚至不依赖于技术的;第二类是以教育创新为特征的综合业务,包括互联网支教、新型学校、多元学习空间;第三类是基于县城、乡镇社区的儿童学习中心(可能是未来教育公益非常大的增长点);第四类是社会企业、教师自组织的涌现(2013年后批量涌现)。
(教育公益十年变化趋势图谱)
梁晓燕认为,教育公益十年来的变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从上得起学(资助,解决上学的周边问题)到上得会学(专注于解决学科、师资问题),再到上得好学(探究上学对学生的人生成长、生命发展的意义);第二,分工细化、专业性挑战;第三,多元社会力量参与、跨界融合;第四,新型组织形态出现(互联网+、社会化学习、联盟化);第五,有赖于人的深度参与的支教工作难度增加(村小、寄宿制),教育公益组织的工作呈上移趋势,真正进入到村小和寄宿制学校的教育组织正在减少;第六,扎根在偏远农村的组织减少。
一定要找到志愿者和专业力量的最佳结合点
基于对教育公益组织的观察,梁晓燕发现大多数教育公益组织正在被三个问题困扰:何谓教育公益组织的专业性、教育是否应该规模化、教育成效的“快”与“慢”。她给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不自我设限,跟着教育规律和学生真实需求走,诚心诚意地去感受;二是不求完美,求协同,求演进。教育没有最佳预设,最佳预设只存在愿景当中,教育的行为就是在慢慢的体会当中改进工作;三是不求整全,求散点切入,求逐步撬动,从某个切入点开始进入;四是不急于求成,相信长期耕耘自有收获。
在教育变革的思路下,梁晓燕认为,重新寻找公益行动的着力点有五个方面,分别是对教育变革大势的认知和敏感、对教育公平(最弱势人群)的认知和关切、对互联网+大环境下的组织形态和工作模式的积极探索、对新手段、新方法、新路径的开拓、对志愿者、志愿精神始终如一的倚重与弘扬。她强调,公益组织一定要找到志愿者和专业力量的最佳结合点。
“教育公益并非万能,谁也不能单枪匹马改变天下,因此协作合作太重要。”梁晓燕总结说,教育公益组织真正的力量来自越来越多的人不断进入、努力,这些人是胸怀教育理想、眼里永远有“人”、以开放进取的心态积极作为、以平静接纳的诚意静待花开的人。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