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如今这句话,好像换成了英文单词从美国进口过来了:STEAM。
STEAM 教育是科学( Science )、 技术( Technology )、 工程(Engineering)、人文(Arts)、数学(Mathematics)的缩写,有别于传统的单学科、重书本知识的教育方式,是一种重实践的超学科教育理念。其课程种类繁多,市场上主要以机器人教育、自然科学、儿童编程教育为主。
这是一种典型的素质教育模式。
在STEAM教育的号召下,机器人、3D打印机进入了学校;奥巴马也加入了全民学编程的队伍,写下了自己的第一条代码;帮助孩子们学习数学、科学的教育科技产品层出不穷;而且这五个学科特别喜欢玩跨界,技术和工程结合,艺术和数学结合,打破常规了学科界限。
核心洞见:
1、“市场很初级,极度分散,但潜力巨大。”教育基数太大,用户特别多,随便切一个细分市场,都是很大的蛋糕,很容易就变成百亿的市场。
2、教育就是做内容。虽然一开始ToB模式下的STEAM教育都是靠渠道起家,但这只是打进的教育市场,而ToB的天花板太低,未来的竞争核心在于ToC化,内容为王。
3、这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谁都可能做好,谁都可能成为下一个独角兽。K12在线出了一个VIPKID,谁会成为STEAM教育中最先出线的独角兽?
本报告从金融大数据的维度,详细梳理了STEAM教育的基本定义、资本偏好、市场规模、融资情况、产业图谱、行业壁垒、商业模式、渠道竞争、主要玩家分析、行业痛点以及未来趋势。
以下是报告正文:
驱动力: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
“如果不想一味追逐风口,那就关注STEAM教育吧,因为教育永远不会过时。”
2017年,STEAM教育领域热度受政策和消费升级影响持续上涨,政策不断推出、家长更注重素质教育、2019年第一代二胎达到STEAM教育年龄门槛等因素均影响着资本开始关注并布局STEAM教育。
自2013年开始,STEAM教育快速发展,投资事件数和融资额均呈大幅上升趋势,鲸准数据显示,2017年总融资额达6.8亿,种子天使轮次融资依然居多,相比于15年和16年,A轮和B轮融资的比例均有所增加,但仍未出现后期轮次融资,投资机构处于观望状态。
2017年STEAM教育融资情况(部分)
相比炽手可热的人工智能、新零售,已然被冷落的电商、AR\VR,教育这个赛道就像是班里的“中等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对于越发理性务实、不喜追逐风口的投资人来说,投资教育永远都是正确的选择。
教育领域的热度上涨主要是受政策和消费升级的影响。
一方面,中国教育体制饱受诟病,素质教育的呼声已经“上传下达”。
国家层面不断出台政策鼓励素质教育的发展,为STEAM教育兴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高考一直作为中国教育培训的指挥棒,浙江省7月将技术纳入选考科目也是释放了积极的信号。
另一方面,消费升级红利爆发,STEAM教育意识觉醒。
①2019年第一代二胎年龄达到K12教育的门槛,教育需求将迎来第一波高峰。
②居民收入增加,教育投入相应增加。随着中产阶级的规模扩大,家长对教育投入的承受能力更高,对教育的投入意愿也更强,此次消费升级对于优质内容、知识、综合素养的付费需求越来越强烈。
③家长结构年轻化。80 后、90 后逐渐成为家长,整体社会的家长结构开始年轻化,这一部分家长对于互联网的接纳程度更强,更加注重对子女的沟通表达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整个 STEAM 教育培训行业的渗透率开始迎来加速爬升期。
政策与趋势双双利好,两相聚焦的一点,很难不形成一个新的投资热点。在教育领域,STEAM便占据了这样一个利好的位置。
只是STEAM教育这把火,还没烧旺。
市场现状:成熟市场中撕开的“一片蓝海”
STEAM教育,到底是一块多大的蛋糕?
数据显示,中国目前K12的适龄人数达到了1.6亿,按照8000~12000元的客单价,1.5%的渗透率估算出,目前STEAM教育能够达到200亿的市场规模。关键在于,这个数字不是天花板,而是起点。整个市场的渗透率每提升1%,市场规模便能扩大130多亿。
面对这块大蛋糕,市场显然还没做好准备,爆发是迟早的事情。
① 市场分散,行业处于启动阶段。
STEAM教育兴起不久,市场集中度低,仍处于跑马圈地的时代,各家机构业务模式呈现多元化,目前并未形成激烈的竞争关系。以我们估算的市场空间,2016年STEAM教育营收前两名西觅亚和乐博乐博合计约3亿,那么目前市场集中度大约为2%左右。
② 资本刚开始介入,创业项目还没跑出独角兽。
国内所有STEAM教育创业公司中,有62%的未融资,已融资公司中,近90%的公司处于种子天使和A轮阶段。
③ 成熟的商业模式尚未出现。
STEAM教育未来的市场空间巨大,但当前阶段,市场上的机构仍然处于摸索的阶段,还未出现有特色的、有代表性的商业模式。市场现在各家都处于自行研发产品和开拓市场的状态,但因为起步较晚,教育产品又需要时间去打磨,产品仍然停留在很初级的层面。
④ 一线城市领跑STEAM教育。
STEAM教育公司大部分集中在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市的公司数合计占比达70%,一方面因为一线城市集中着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公立学校数量多,分布密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一线城市,家长对STEAM教育的接受程度高,相比于二三线城市,有着更多的市场需求。
产业分析:教育,要慢慢的做
①产业图谱:谁掌握真正的用户,谁更有话语权
STEAM教育里,只有同行,没有竞争对手。不存在谁抢占谁的份额,大家都是在各自的领域里耕耘。例如ToB的METAS、青橙创客、未来星空、萝卜太辣,ToC的乐博乐博、MakeBlock、编程猫等。
②行业壁垒:内容才是STEAM教育行业真正的核心壁垒
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不同于大众消费品,家长(用户)对于教育产品的价格并不敏感,他们更在意的是优质的内容、时间和心理成本。
做市场只能撑一时,渠道的力量终究会被别人所摸索到。
需要注意的是,做内容一定要慢下来,STEAM教育是一个具有慢的内容基因和快的互联网基因的行业,教育回归到本质是做教学内容,所有东西一旦和生产内容相关,那么势必会碰到一个不可规模化的因素,当内容呈每年10倍20倍爆发的时候,那么一定会是粗制滥造;而互联网具有快速、规模化复制的基因,当拥有优质的内容的时候,教育通过互联网形式就可实现快速的复制和传播。
③商业模式:变现容易的ToB vs.未来可期的ToC
目前来看,STEAM教育有两种盈利模式:面向学校的ToB模式和面向家庭个人用户的ToC模式。ToB短期营收状况好,但对产品关注度低;ToC想象空间大,优质内容迫在眉睫。从商业角度来讲,拥有渠道的前提下,短期内ToB发展现状好于ToC端,可以快速获得回报。
纯ToB很难做大,ToC市场更具市场潜力,天生受政策影响较大、公立学校的极度分散性使得ToB端规模化起来较为困难,很容易遇到发展瓶颈,ToC端可以以产品为核心去带动服务与口碑的增长,预付费机制拥有良好的现金流,ToC机构可将此部分资金投入自己的营销及研发,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④渠道之争:线下服务不可忽视,企业需“轻”“重”结合
“轻”指的是利用互联网可以将优质内容快速的复制分发到大量的用户手中,“重”则是线下的服务;
线上可以快速实现规模化,使得企业可以快速实现从一个用户到一万个用户的服务;线下服务在教育行业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的本质在于教,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课程,核心点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那么线下的情感互动在这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和新东方、学而思同时代有很多家做线上的教育机构,但最后只有新东方、学而思这两家线下机构成长到目前的体量,其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同样以今年获得众多眼球关注的VIPKID为例,尽管其主要通过线上来展开业务,但是其同样拥有线下服务去保证服务的质量。
⑤机构分析:玩家常有,独角兽不常有
部分玩家一览
行业之痛:便是行业的未来
教育本身是一个投资回报周期比较长的行业,这一点在STEAM教育上更为显著,作为市场上目前还未出现优秀的产品,也未找到一个让投资人信服的商业模式。
机器人教育的两家大机构,乐博乐博引进的是韩国机器人教育ROBOROBO的产品,西觅亚代理的是乐高系列的产品;编程教育领域,国内大多数公司都采用美国Scratch框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课程设计,受到的限制比较大,编程猫目前开发了自己的编程平台,但仍比较初级,并且还未拥有较好的盈利模式,中国市场上的STEAM教育机构们尚未形成核心壁垒。
短期来看,会有两类公司受到资本的关注,一类靠产品标准化,一类靠精神领袖口碑以及很独特的产品的公司,类似于当年的学而思和新东方;
长期来看,将会出现两种最具希望的公司,一类偏硬件、一类偏软件。 首先会出现类似于乐高这样的公司,STEAM教育天生和各种各样的IP相关,此类公司通过强化自身的整个IP,进而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链;另外则会出现一家类似于得到这样的公司,在内容供给上,做到精美且快速。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将与教育将紧密结合,使用人工智能对教育资源的进行有力的补充,并提供更加科学化的教育培训,极大的提升教育培训的效率。
(本文经授权转自微信公众号“鲸准”)
来源:鲸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