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TED.com
芥末堆 2月8日 怡彭
年关将至,在过去的一个月时间里,众多科技媒体、新媒体与自媒体们,已经发出了大量对过去的总结,和对未来趋势的预测。但在芥末堆后台的留言板上,仍然收到了大量相似的问题:
怎样的教育创新是合理且有效的?
XXX公司靠谱吗?
对XXX赛道怎么看?
下一个“风口”会是什么?
选择成本是最大的成本,在这个资本不再“疯狂”,退出渠道也并不宽敞的时代,不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不想跑错方向。
事实上,即使是强如巴菲特,也没有预测未来的能力。但在即将辞旧迎新的时间点上,正是思考与关注教育行业“大势(事)”的好时机。
人工智能:即将跌下“风口”?
在生肖鸡年的末尾,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妇孺皆知的常规概念,当初创项目与产品继续以它为主要的卖点时,甚至会让人感到一丝审美疲劳。但仅在一年之前,AI还是人人趋之若鹜的潮流与时尚。
自2017年开始,几乎所有与创投相关的各方都全身心地扑向了人工智能。明星级投资人频频站台,早期巨额融资被频频爆出,科技媒体们也举办了大量以人工智能为题的活动与大会。一时间,被机器替代后人类该何去何从成了点击量最高的微信订阅文章类型。
“人工智能”百度指数变化
但在最近的一段时间,人工智能的关注度似乎已经趋于平缓,百度指数甚至跌回至一年前的水平。相比于三年前“双创”热潮中的O2O,人工智能站在风口的时间似乎短了不少。其原因也不难理解,各类AI产品的问世,对生活的改变远小于人类预期。甚至在“赚钱”能力上,人工智能也还很难说找到了被验证的商业模式。
人工智能代表企业“科大讯飞”过去半年的大起大落,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资本市场对人工智能的态度
而在教育+人工智能方面,也已有了多家代表性企业。从语培、留学到教育信息化,已有大量产品进入到用户的学习场景之中。但它们的角色更多体现在自学效率的提升,而非对人类老师的替代。
长远来看,人工智能一定是人类的未来。但至少在教育领域,指望人工智能替代人力,或者成就一家教育独角兽,在短时间内几无可能。
回顾历史,从符号系统到BP算法,21世纪基于深度学习而引发的人工智能浪潮已是人类第三次陷入对AI的狂热。而过去几年,从O2O到VR,人们已经习惯一个新概念快速兴起而又迅速冷却,人工智能也并没能“脱俗”。
相比于此,或许下一个风口在哪儿,才是更多人关心的问题。
IP:留给“名师”的空间还有多大?
在线教育在过去数年间的快速崛起,让另一个颇为重要的趋势掩藏在了水面之下:去名师化。不论是依靠名师成为中国第一教育集团的新东方,还是后来居上的好未来,都已不再依靠老师的个人能力。教学教研标准化,与中央厨房式的管理模式,被大量教育从业者奉为圭臬。
图片来源:pixabay
而在互联网上,教育则呈现出了另一番图景。边际效益归零的优势,让大量名师走入线上,寻求相比于为机构打工更大的空间与自由度。而名师IP,也被诸多企业视为重要的杀招。在2017GET教育科技大会上,网易有道CEO周枫就表示在线教育即将迎来“大IP”时代,自2016年底所推出的“同道计划”也正沿着将名师的能量发挥到极致的路子前进。除此之外,琢磨文化、韦林文化等以打造名师IP为特色的创业公司也获得了资本的认可;老牌在线教育企业沪江更是把“网师大会”从2016年开到了2018年。
但是,在名师们在一堂堂在线课程中不断提升自身影响力的同时,也暴露了一系列问题。在传统培训机构中,名师仅仅负责课程的讲授。而在线上平台成为“个体户”,几乎意味着将销售、运营、服务等一系列任务抛向并不擅长与此的名师。平台也同样并不完全顺利,就在上月,百度传课发布公告称将停止维护,向知识付费转型;曾经力推个人老师的淘宝教育,也几乎成为了在线教育企业的第二销售阵地。
经历过新东方“黄金十年”的名师,如今多已转行,或成为比特币教父,或立志在未来收购苹果。而在这个机构品牌口碑远大于个人的时代,对名师发展空间与极限的探索,则要看牌局内的各方接下来要如何出招了。
卖课:运营与口碑决定胜负
新东方在线COO潘欣早在2016年就在其微信订阅号“独立思考”中表示:“不论扫题、题库、O2O还是免费B2B,尽管切入路径不同,但在获得足够用户后,都将殊途同归依靠‘卖课’来变现。”
从此后一年多的在线教育也的确开启了以“卖课”为主题的赛跑。现如今,一线在线教育公司已经进入了“亿”级时代。不论是将2017年预期目标定在50亿的VIPKID,还是达成年收入10亿人民币的掌门一对一,跑在前面的公司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提高各个细分赛道的进入门槛。
而在2018年,“卖课”的战争或许会出现一些不同。如果说在线教育公司们此前几年的任务是向市场普及概念、推动用户初次购买的话,为数不少的企业都将在今年进入续费周期,也意味着单纯依靠市场与销售手段,已经无法拉动体量不小的“大”公司们持续增长。
提升运营效率,获得用户认可,拥有高续费率和口碑的人才能活得更久。在教育行业,线上与线下可能并没有太大区别。
资本:潮水退去,谁在裸泳?
在上一波A股大牛市之前,教育股的概念事实上并不常见。直到一只最高点时股价直逼500、风头盖过乐视、迅雷的妖股横空出世。
自那之后,A股上市公司们开启了“买买买”的征程。不只是校讯通、教育信息化企业们,为了搭上教育这班车,“双主业”的A股公司在近两年已经屡见不鲜。甚至剥离原有主业,专注发展教育事业,也不让人太过惊奇。
但是,焦虑的情绪事实上已经自半年前开始蔓延。在收购必对赌的国内资本市场,许多被收购企业都已经走到了“闯三关”的关键时刻。而以“绿”为主的色调,则是许多二级市场分析师们给出的预期。其中滋味,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尽管并不针对二级市场,但51Talk创始人黄佳佳在去年出席发布会时对市场所给出的忠告此时却显得颇为应景:“不要玩资本,否则最终会被资本所玩。”
渠道下沉:“新”的战场
在互联网教育奋力争夺一线城市市场的时候,大型线下培训品牌们就已经开始了对二、三线城市的渗透。现如今,战场更是已经向下延伸至了四线城市。尽管声量不大,但教育“龙头”们的扩张却要比多数人想象的快得多。
在2010年IPO时,学而思还是一个以北京为主,60余个服务中心、80余个教学点的“地方性”巨头,其在天津、上海、广州、深圳等其它一线城市的拓展不过刚刚开始。而刚刚公布的2018财年Q3财报显示,好未来已经在全国38个城市拥有579个学习中心。老大哥新东方更是早已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进入66座城市,开设学习中心940家。
图片来源:好未来官网
2016年引发大量讨论的“双师”模式,则成为了巨头们加速扩张的杀手锏。新东方已在至少37个城市开设双师教学点/班,并计划在2018财年(截至2018年6月)再拓展5-10个城市。好未来CFO罗戎则在投资者电话会上表示,尽管双师模式对收入的贡献低于5%,但在好未来新进入的城市都将采用双师模式,已进入城市也将继续拓展双师。
通过这一看上去并不“复杂”的创新,师资这一教育企业扩张中最大的限制被彻底松绑。随着互联网让口碑的传播不再局限于本地,面对携品牌、优质老师、一线教研能力来势汹汹的巨头们,地方性中小机构手中能打出的牌正越来越少。
强者恒强:行业整合已悄然开始
有一个观点被这一代教育创业者视作金科玉律:“教育行业天然分散,即使是新东方加好未来,在教育行业占比也不超过2%。”每当谈起教育市场,这句话出现的概率超过80%。
然而,早在8年之前,学而思就已在北京市场有了这样的底气:
北京城六区重点中学入学学生一大半均在学而思学习过,市重点学生82%来自学而思学员,其中人大附中实验班更是85%以上、四中顶尖学员88%以上由学而思学员组成。
在充分竞争的一线市场,早已看不到教育“天然”的分散。如果这一状况被复制到其它地区又会如何呢?事实上,教育市场的整合已经悄悄开始。在争夺最为激烈的K12市场中,多个城市Top3机构的市场占有率之和已经超过两位数大关。而若能保持近几年的亮眼增速,双巨头新东方与好未来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似乎也并非没有可能。
在技术研发与应用、精细化运营管理、教研、品牌等多个方面,行业领头者们都脱离了曾经的农耕时代,开始实现工业化机器生产般的效率。当更多资本涌入教育行业,剧烈而迅速的行业整合几乎会是必然。
另一方面,始终低调的朴新教育在2017年下半年开始浮出水面。与曾经的安博教育不完全相同,“校长”沙云龙在全国范围内的“买买买”有着更多民心所向的意味。面对辛苦的经营与难涨的收入,有“卖身”意愿的地方校长绝不在少数。
这个时代只会有一个朴新吗?
未必。
数据驱动:从说到做,我们需要多久?
早在录播时代,数据就成为了教育行业必谈的话题之一。通过记录用户播放课程时暂停、回访等动作判断掌握情况的做法,更是成为一时笑谈。但至少,数据对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图片来源:pixabay
目前,整个教育行业的“数据化”状况仍然难以令人满意。且不论大量尚未实现管理数据化,记账考勤靠手的传统线下机构,拥有天然优势的在线机构们对学习过程数据的采集与运用程度也仍然较低。但我们仍然有理由保持乐观,包括AI、智能硬件、IOT等在内的大量技术基础设施仍在保持高速进化。而随着数据收集能够低成本地进入更多教育场景,算法与应用层面的创新与普及将来的比大多数人所预期的更快。
另一个利好则来自于国家层面。教育信息化在基本完成网络、设备普及后,更好的“应用”正在成为重点。而高考改革,也为大量市场化产品进入更多教育场景提供了机会。
无论如何,教育行业的数据化都将是一场“持久战”。但在通往未来教育的道路上,这都是必须走的一步。
愿更好的教育来得更快。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