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为什么都知道学业负担“过量”,却又“没有什么减得下来”?

作者:周彬 发布时间:

为什么都知道学业负担“过量”,却又“没有什么减得下来”?

作者:周彬 发布时间:

摘要:教育培训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以人的成长作为服务对象。

500644339_wx.jpg

图片来源:摄图网

近期,校外培训话题又火了,先是“高昂补课费把孩子变成‘碎钞机’”,紧接着,“四部门联合出台文件,整治校外培训机构、纠正超纲教学”。校外培训的畸形繁荣似乎从来都没降温过,究其发展,甚至与学校教育都有深切关联。在校外培训兴起过程中,学校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校外培训进行规范的时候,学校又应该自发承担怎样的责任?

说到孩子们的学业负担,作为一种现象,人人都觉得,似乎有些“过量”了。但具体到孩子上什么班、补什么课,很多人又觉得,都是应该学的,没有什么减得下来。

这种情况在教育界并不例外。对待教育现象,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在具体的教育问题面前,不管是面对学生,还是面对自己的孩子,绝大多数人都束手无策。

因此,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视为亟需解决的教育问题,这是大家达成的共识;但究竟如何减,这就不仅是态度或者认识的问题,而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没有深刻理解教育本质,就难以定位学校教育,就更难引领教育培训机构,从而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教育格局。

1.webp.jpg

我们把应试教育赶出了学校,而它却依然在培训机构和家庭中游荡,远离了学校教育的规范。

教育是一项漫长的事业,也是一个“慢”的事业,需要大量投入,但又不能急于获得回报。

按照教育学家杜威的观点,似乎所有对外在教育目标的设定,都是对教育本质的反叛,教育是促进孩子成长的事业,而孩子的成长是不能用具体指标来衡量的,也不能把孩子的成长局限在具体的指标或数值上。

于是,学校中的纸笔测试、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的班级排名等传统的教育质量标准,都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它们要么被禁止,要么被弱化,成了教育领域中那只人人喊打的老鼠。

当然,对考试成绩的弱化,对成绩排名的禁止,也自然而然地成了推进素质教育的业绩。哪所学校不再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也不再对学生成绩进行排名,似乎这所学校的素质教育就搞得越好、办学理念就越科学。我们完全把曾经引以为荣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赶到了今天学校教育的对立面。

当我们把应试教育都赶尽杀绝了,素质教育在学校就蓬勃发展起来了吗?

把昨天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取消了,就给我们树立了更科学的、更有希望的评价标准和希望了吗?

曾几何时,为了促进小学的素质教育,我们在多年前就取消了“小升初”考试,希望小学能够彻底摆脱小学应试教育的压力,从而更充分地实施素质教育。

的确,今天的小学应试教育的成分小了,素质教育的成分大了,孩子们对学校的感觉肯定比以前更好了。可是,学校不搞应试教育,没有了对成绩的依赖,没有了成绩排名,学生就真的解放了吗?

或许可以这样说,在学校里,我们取消了应试教育的形式,但并没有真正取代应试教育的质量标准。我们把应试教育赶出了学校,而它却依然在培训机构和家庭中游荡,并且脱离了教育行政部门的约束,远离了学校教育的规范。由此一来,对孩子们的伤害反而更重。

因此,再美好的教育理想,再科学的教育理念,都要在教育实践中生根发芽,都必须形成自己的质量标准,去引领和督促学校和家庭在这条康庄大道上走下去。没有清晰的质量标准,完全由学校或者家长的教育觉悟来决定,不管是美好的教育理想,还是科学的教育理念,都只能“纸上谈兵”。

与之相反,哪怕那些已经被明令禁止的教育质量标准,在没有被科学的质量标准取代之前,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们不但没有因为被禁止而消失,反到因为被禁止而显得更神秘,更让人恐慌。

送孩子去某数学竞赛辅导机构的家长,有几个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数学天才?

送孩子去某英语培训机构学英语的家长,有几个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语言天赋?

之所以早早地把孩子送去培训机构,不是因为相信孩子的天赋,也不仅仅是出于攀比,更主要的是内心的恐惧。在没有标准判断自己家的孩子好与不好时,我们不能比谁家的孩子更优秀,那就比谁更愿意为孩子付出。当然,我们并不主张用一个标准来让大家竞争,但我们一定需要一个标准,来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做出引领。

学校不能再用一味退让的方式解决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问题,而要用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专业的做法,引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

尽管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但是这些过重的学业负担是如何生成的? 

最近几年发生的一个变化是:从学校的课业负担,向校外的课业负担转变;从单纯的学校教育问题演变成了复杂的社会问题。

既然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的性质已经发生变化,那么我们认识这个问题的思路就要转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要重新建构。

原本放在学校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现在变得有些难以掌控,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我们只在学校里面解决问题,没有把学校的教育价值更充分地体现出来,这样反倒是为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应试教育提供了时间和机会。

所以,要解决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是要弱化学校教育,而是要强化学校教育,让学校教育更加专业化、更加科学化。

2.webp.jpg

当学校是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生产者时,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就是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就是减少学校的教学时间,减轻学生的家庭作业。

可以这么说,通过对学校层面的深度治理,尽管对于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有了多大的提升还有争论,但对学校内部补课现象的治理,对学校课后作业的规范,取得的成绩还是有目共睹的。

然而,学校在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上的退让,似乎并没有解决问题,反倒是让出了学生课余生活的指导空间,为各种各样社会培训机构的大举侵入提供了机会。

当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只是学校教育问题时,这个问题还能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规范,还会受到学校自身教育理念和专业伦理的制约,可一旦这个问题进入繁杂的社会,并由各种培训机构引入市场机制以后,这个问题就变得更加复杂,治理难度更大。

当前,学校不能再用一味退让的方式来解决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问题,而是要用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专业的做法,来引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学校积极的态度,并不是恢复昔日广为诟病的补课,也不是加大课余作业的数量,而是要在教育理念的引导上,要在评价标准的设置上,真正体现学校教育的专业价值。

学校教育不但应该是一种主流,更应该是一种主导。但目前,占领学生学习制高点的,主导学生学习方向的,社会培训机构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多。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大声呼唤,学校教育应该挺身而出了!

为什么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应该是主流,学校教育应该是主导?因为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他们需要的是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提升。尽管知识与技能也不可忽视,但这个阶段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目的,不是参与到社会生活,而是借此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这就意味着,学校要回归“教育本质”,要把对学生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转变为能力的培育和素质的提升,要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引领学生学习的方向、主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培训机构不管用什么方式获得了“合法性”,激发了家长们的送学动机,如果失去了“合理性”,这种动机就不可能持续下去。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教育培训机构的“饥饿营销”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学生培训会“凌驾”到学校教育之上,甚至对学校的招生产生负面影响……这样的结果,究竟是学校教育的“示弱”导致的,还是教育培训机构的“好强”形成的?

但毫无疑问,这样的结果肯定是不正常的,是大家都无法接受的。

很多家长都在送孩子去培训机构的路上,但没有一个人觉得这条路应该继续走下去。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没有休闲的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无法走得太远。

让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培训机构的动力是什么呢?

曾经家长们对学校补课的指责,对学校应试教育的批评,现在基本没有了,但不得不带着孩子去教育培训机构补课,而且补课还得按照市场标准甚至“超市场标准”收费。要知道,对很多家庭来说,这可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难道教育培训机构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吗?

家长们送孩子去培训机构真的能够提高孩子们的能力和素质吗?

当孩子在学校有不良表现时,还会有老师的关心,还会有同学的帮助;可是在学校,那些没有上过培训班的孩子就会被事先培训过的同学“欺负”:

要是你在培训机构没有学好,那就证明你还需要接受更多的培训;

要是你在培训机构学好了,那就更能证明接受更多的培训具有价值。

可以说,正是在这种荒谬的竞争中,在这种恐惧与恐慌之中,培训机构才获得了“合法性”。

3.webp.jpg

但是,所有的培训机构,不管用什么方式获得了“合法性”,激发了家长们的送学动机,但如果它们失去了“合理性”,这种动机就不可能持续下去。

诚然,教育培训让一些家长和孩子尝到了一点“甜头”,比如,帮助孩子们掌握一些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习得一些学习方法。但从长远来看,教育培训市场要健康发展,必须对孩子的成长有一个精准定位,要把孩子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培训的出发点,并以此作为教育培训机构的使命。

教育培训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以人的成长作为服务对象。除了获得利润之外,还应该比其他商业机构或者上市公司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利润是企业之本,但对孩子可持续成长的关心则是教育培训机构的利润之源,更是教育培训机构的良知所在。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校长派”,作者周彬。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校长派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校长派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为什么都知道学业负担“过量”,却又“没有什么减得下来”?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