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当前全社会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对这个话题,我们几乎是带着非常复杂的心情,从20世纪中叶,一直议论到今天。应该说,最近十多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探索,寻找“减负”的良策,但事与愿违,随着“减负”的议论声,学生的书包在一天天增加份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成了横亘于几亿中国人心中难以解开的精神绳结。
*肖远骑 北京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授,华夏幸福教育总顾问、总督学,上海师大附属嘉善实验学校总校长
缘何于此?
原因之一是我们对这一“教育病”的认识欠深入。多数人讨论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负担 ”的量而不是在“负担”的质,因而总是从减轻负担的数量上找对策,减少几本教科书,减掉几节课,减少作业量……这样机械地去减负,治表不治本,只能给人以虚假的表象。
当前减负重要的是要讨论负担的质,要认真思考学生哪些负担太重,而哪些负担不重甚至太轻;哪些负担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减负的最终目的和意义,是要打破捆绑学生心智的锁链,给他们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减负才是良策。
原因之二是这一“教育病”的病理很复杂。它至少涉及到政治、经济、教育、就业、生存等方面,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去审视:千百年来,在我们这个崇尚儒学的东方古国,读书意味着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意味着金榜题名,读书意味着光宗耀祖,读书意味着一劳永逸,这一美丽的光环演绎出多少“头悬梁,锥刺股”的动人故事,同时也也浸染了多少代国人的心灵。
我们也可以从现代文明社会的视角去审视:21世纪知识社会,是知识竞争、科技竞争、人才竞争、综合国力竞争,一句话新的千年是在竞争中发展的社会,而这一切竞争的成败,都将归结于教育,没有一流的现代化教育,培养不了一流的现代化的人才,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是,基础教育还刚刚普及并非到处都是一流,有实验学校、示范初中、省重点、国标之分,大学也有重点大学,“211”、一般院校之分,这明摆的现实,由此所生发着、积聚着、引领和操纵着整个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
上大学要竞争,上中学、小学亦然。难怪多少家长这样教育子女,为了高考,你必须进重点中学,为了进重点中学,你必须从小学甚至幼儿园抓起;城市的要好上加好,农村的要改变命运,既然社会祭起了高考这根意味深长的“神棒”,孩子们便要虔诚的揖拜其下,便要背上沉重的书包,这一难解的高考链不改变,“减负”只能是如来佛手掌中的“孙行者”。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允许中小学生的负担日复一日的沉重下去,而是说明问题的复杂,治好这一疾病,既要有“猛药”,还得有耐心,要从全局的高度,运用系统的方法,打立体战。奢望有一两个红头文件,开三五个会议,就能解决,那是行不通的,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原因之三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的主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造成教育内容,课程内容旧、难、涩,再加之师资水平低,少数人师德缺失,教学不甚得法。满堂灌、注入式,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再碰上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会学习,由此而产生的课业负担,心理负担怎能不重。
“减负”是当务之急,但如何减负?
要掌握一个度,我个人觉得就学生而言为了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必须保持一定的课业负担;又为了不损害其正常发育和身心健康,又必须避免过重的课业负担。这好比人总是要吃饭的,不能不吃,又不能过饱。关键在“度”的把握,这个度,我们称之为合理负担。区别负担的合理与不合理,主要界限有:
其一,内容是否精选。如果学习的内容是必要的,其课业负担应视为合理的,否则,即使轻负担,也是不合理的。
其二,学生能否掌握。如果经过努力学生能掌握,即使看似负担重,也应视为合理的。反之,如果要求过低,学生轻易就能掌握,即使负担不重,也应视为不合理。
其三,学生能否承受。如果学生因种种因素,具有较强的承受负担的能力,那么,即使负担多一些,只要能承受,不影响其身心健康,那么,也应视为合理负担。
其四,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如果课业负担是在低水平上重复,或是学生根本不能接受的高难度,那么,即使作业量很少,也应视为不合理。当然,课业负担的合理是相对的。对于不同学生,即使是同一学生,其在不同时间、空间,因种种因素影响,对同一量的负担,可以是合理的,也可以是不合理的。这些因素包括学生的学习基础、健康状况、心理品质、学习兴趣和动力、学习习惯和方法,甚至外部的环境、老师的素质和对老师的心理认同等等。
“减负”减不断,理还乱,但我们不能听之任之,目下,我们该怎么办?
我想至少有下列几项工作要做:
1、宣传正确的人才观:家长望子成龙,本属正常。但如果将“龙”的含义仅限于上大学,则太狭隘了,如果硬要孩子挤“独木桥”未免太自私了。古今中外,有所建树的专家并非都受过大学教育。英国的有关机构曾对20世纪世界400多杰出人物进行研究 ,竟发现其中有60%在中小学时学习成绩平平,有的竟是困难学生。
美国当代著名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我们这个社会,持有博士,硕士和学士执照而不知如何营业者 ,实是大有人在 ,富有朝气和前景的社会一定要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氛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关键是要有健全的人格,创新的精神,做人的志气。
这种全新的人才观,家长明白了吗?教师已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了没有?如果还没有,那么,必须尽快端正教育思想,只有从上到下,从领导到教师,从家长到学生切实端正了对教育的认识,我们的面前,才会呈现出一片阳光灿烂的蓝天。
2、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艺 ,注重教育效率 。“减负”不是目的,“减负”的着眼点要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上。重复无效、机械模仿的作业要减去,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东西要减去,同时要提供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空间 ,学生“减负”,老师要提效,因此,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教育艺术在目前尤为迫切,我希望广大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与必要的合理负担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要站在对学生发展全面负责的高度、理直气壮地强化教学质量管理,防止以“减负”为借口,降低工作质量,要善于把握“减负”的度和法,这一切问题的解决都源之于教师的理论功底和教学水平,为人师者,你具备了这深厚的教育底蕴吗?还不具备,那你得自个儿“加负”,赶快学!
3、改革课程设置和教材结构。目前,我国的课程设置越来越难,教科书越编越厚,越编越深,小学课程中学化、中学课程大学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至于许多中小学生穷于应付课程,根本没有时间和空间去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学校的苦恼则是一边要“减负”。
一边必须按规定完成教学目标。要走出这种困惑,一位教育学专家认为,课程改革已迫在眉睫,必须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富有个性的校本课程,从根本上改革过多、过深的教学内容,以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理念,建立开放、灵活、充满生机的教育制度,真正变革人才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单纯地吸收,转向分析、判断、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他认为孩子的头脑不是等待灌满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炬,只有被点燃,才有能量。
最近从教育部传来消息,基础教育10个学科的教学大纲完成了修订工作,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全国中小学一年级新生的主要学科,将使用根据大纲编写的新教材,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较大幅度地降低了纯知识性要求的难度,数学侧重创新实践,语文加强了应用性,英语注重口语,引导老师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此,我们看到减负的希望。
总之,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解决的,要有一定的哲学思考,要有自己的定力,千万不可以钟摆思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期待每个教育工作者,要仔细仔细思考、分析。
本文转自校长派,作者肖远骑
来源:校长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