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 Unsplash
作者:秦华,金融从业十年,现为职业教练,专注于帮助人们认知自我,创造内外一致、知行合一的理想职业。
本文来自:华说职场人生(ID: Coach_Lily)。
Story1 我的脑子坏掉了
2013 年 9 月份的时候,我还在世界银行集团工作。一日,行长请来了释一行禅师给大家讲授正念(mindfulness)。让一位佛教高僧为来自世界各地、怀有不同文化宗教背景的国际员工讲课,这让我着实有些诧异。
几百多名员工报名参加了这次活动。我那个时候对正念一无所知,纯粹抱着好奇心去凑大师讲课的热闹。结果发现一点热闹都没有。恰恰相反,大部分时间都在练习如何安静,安静到几百号人在一起悄无声息地咀嚼午饭,几乎能听见自己的呼吸。
大师说,吃饭的时候要去感受舌头和食物接触的感觉、食物的质地、咀嚼的过程。
吃完饭后,几十个僧侣带着几百号人走出办公楼,开始一段“步行冥想”(walking meditation)。出发前,大师告诉大家要关注脚掌每个部分和地面接触的过程和感觉。还没走出门,一个小伙子马上举起手说,“大师,我的脑子关注了一会儿就不听话了,自己跑掉了。”周围的人忍俊不禁。
就这样一群人浩浩荡荡、一言不发地走上了华盛顿的街头。我一开始很努力地去关注我的脚丫子和地面的亲密接触,可是很快我的脑子就跑去关注路上的行人了。有些人显然对我们的举动非常好奇,满脸都是“你们在搞什么鬼?”可是看到我们西装革履、表情严肃、目光飘渺,张开的嘴又闭上了;有些人对我们匆匆一瞥,继续赶路 — 毕竟在美国首府,什么不同寻常的行为也不足为奇。
大部队过马路毕竟是不太方便,虽然有的司机耐心等待,有的司机还是忍不住按喇叭。
我已经彻底无法冥想了。在这个充满噪音的大街上,怎么可能专注脚丫子?关键是,这和我们的工作到底有什么关系?
Story2 那球上有你的名字
一年冬天,我陪儿子去参加室内足球季的训练。因为参加的小朋友比较少,所以把男女以及不同年龄组都混在了一起。第一次训练时,我看到一个小女孩,一直站在场边。和她一个队的队友大多是比她高大的男生。每次需要换人时,教练都问她是否要上场,她总是摇头。眼看一场球都要结束了,她还没碰过球。
教练蹲下来问她,“Sophie,以前和男生一起踢过足球吗?”
“没有。”她轻声回答。
我以为教练接下来会说些鼓励她不要害怕的话,但他完全没有。
他站起来指着场中的足球对小女孩说,“Sophie,你看到那个球了吗?”
小女孩点点头。
教练接着问,“你看到那个球上有你的名字吗?”小女孩转向他,满脸疑惑。
“Sophie,那球上有你的名字,那是你的球,go get it!”教练坚定地拍拍小女孩的肩膀。
她深吸了一口气,快步跑上了球场。
Story3 你快跟上啊!
我站在山顶,四周白雪覆盖的群山尽收眼底。往下看去,目测大约 45 度以上的陡坡。两个孩子对我喊了一声,“妈妈,我们先下了,你快跟上啊!”随即滑下山坡,变成了两个小点儿,迅速消失在我的视线之外。
顾不上迟疑,我紧随其后。
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能学会滑雪,更没有想到自己可以站在黑道的起点。
很多年前,我尝试过几次滑雪,都以失败告终。因为一旦速度加快,我就立刻心惊胆颤,别人教的如何减速的方法被我抛到九霄云外,我在扑面而来的恐惧中任由自己失去控制,摔得人仰马翻。最后一次我让自己像一枚人肉炸弹般径直冲过滑雪的人流,然后重重地摔进了防护网,而雪橇、滑雪杆都飞溅出来。看见我的工作人员对着我大叫,“你不会减速吗?这样太危险了!如果你继续这样摔,就不要再滑了!”
我忍着全身的疼痛、狼狈地爬起来,捡起散落在四处的雪橇和滑雪杆,在心里对自己说,“不要再妄想可以学会这么难的运动了,你的四肢那么笨拙,胆子又那么小,从小就是这样的,不要异想天开了。”
之后十六年,我再也没踏入过雪场一步。
直到我的孩子央求我带他们去滑雪,于是四十岁的我跟着滑雪教练同孩子一起从头学起 – 绿道、蓝道、居然一路滑到了黑道。
什么令我做到了十六年前更加年轻力壮时却怎么也做不到的事情?
把点都连起来。
当我回顾在过去五年里发生的、这看似没有联系的三个经历时,我发现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为我演绎了一场内在游戏。
著名的教练 Timothy Gallwey 在他经典的 Inner Game(内在游戏)著作中阐述道,无论从事什么活动,我们都要玩两场游戏:外在游戏和内在游戏。
外在游戏是指面对外部挑战、克服外部障碍、实现外部目标,比如不断完美打球的每个技术环节、打压对手的进攻、最终赢得一场球赛。
而内在游戏是指如何面对内心的障碍,让自己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很多人过于重视外在游戏,但内在游戏往往是成败的关键。Timothy 以下面这个公式来定义内在游戏:
Performance = Potential – Interference
成绩 = 潜力 – 干扰
恐惧、自我怀疑、错误的假设、歪曲的信念等等都是令我们无法充分发挥潜力的干扰。干扰越小,能够发挥出的潜力就越大。
玩好内在游戏的核心就是聚焦:觉察到什么在干扰你,然后把关注的重心聚焦在做成事情的关键变量上,而不是企图抵制或消灭干扰。
让我们来一起看看我的那三个经历是如何为我诠释了怎样通过聚焦来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
聚焦选择
释一行禅师带领的正念进食和正念行走,其意义是在我成为教练后才明白的:聚焦是可以主动选择的。认识到自己对于关注什么是可以主动选择的,这是聚焦最重要的前提。
当我们对此没有觉察的时候,我们的关注往往都是被动而分散的。常常,“我的脑子跑掉了!”,跑到了周围的噪音里,跑到了我们的惯性思维里,跑到了层出不穷的“杂念”里。意识到自己有选择的自由可以立刻赋予人很大的主动性和把控的力量。
但是把关注从这些噪音、杂念和惯性思维中拉出来并聚焦到另一个地方并不容易。我们可能一次次地努力,却又一次次地失败,就像我在华盛顿街头企图聚焦我的脚底和地面的接触一样。我当时不理解什么叫“活在当下”,所以不知道在繁忙的街头关注我走的每一个步子有什么意义。对于高僧给出的这个指令,我并没有真心认同,甚至觉得有些荒唐。
所以你看,被强迫的聚焦是无法长久的,而且还会滋生出抵触、疲惫、甚至愤怒等负面情绪。我想你肯定有过那种做事效率极其低下的经历,比如对着电脑几个小时写不出一个字,一篇文章读了好几遍还是不记得内容,心急如焚地准备一个很重要的考试却什么都看不进去。这些聚焦是别人或自己刻意要求的、是你觉得应该的,但往往却不是自己真心想要的。于是表面看上去很专注,但内心却是分散游离的。
聚焦内在动机
小 Sophie 站在球场边久久不敢上场,估计心中有各种怕自己踢不好球的内心戏在上演,但教练的那句话,“Sophie,那球上有你的名字,那是你的球,go get it!”让她感到,那个球是属于她的,她理应拥有那个球,于是她的能量瞬间被聚集,她的眼里只看到自己的名字,她冲破恐惧,冲上了球场。
这个足球教练施了一个魔法:聚焦内在动机。
最自然、持久的聚焦一定是和你的内在动机一致的。对内在动机的专注会帮助你跨越恐惧和自我怀疑,而将聚焦进一步带到实现目标的路径上去。
什么是你热爱、痴迷的兴趣?什么是你愿意为之冒险、努力的目标?什么是你坚信的价值观?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否听到一个超越自我的使命感在召唤?这些都能点燃你心中的火苗,令你在畏惧时选择勇敢的行为,在不自信时选择忽略对自己的负面评判,于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撸起袖子干那些该干的事儿,回归根本。
正是这样的心理历程令我时隔十六年能够再次站上雪橇,并突破内心的重重障碍,迅速进阶。
我的内在动机非常清晰强大,这关乎我作为母亲的使命感:我要陪伴、照顾我的孩子,我要成为他们的榜样。我可以笨拙,但不可以轻易退缩。
但是不是有了内在动机就一定能成功呢?如同经常听到的“当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你让道”,对此我是不认同的。我不相信仅仅靠“想要”的意念就可以令你得到。从“想要”到“得到”之间还有一段长长的距离,那就是“有方法地做到”。
聚焦关键变量和深度练习
我必须要掌握滑雪的技能才能跟上孩子的步伐,光靠我的意愿是做不到的。让我在短时间内迅速学会滑雪的关键是:专业教练的指导以及孩子“逼迫”下的深度练习。
十六年前,我是个穷学生,不舍得花钱请滑雪教练,只是让自学成才的同学来指点我。可惜悟性好的同学并不能理解我这个体育困难户从四肢到内心的障碍在哪里。对他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简单,但是我却怎么都不得要领。
这次我和孩子们跟着专业教练从最初级的滑雪课开始学习。教练的两句话将我十六年前淤积的脉络打通,彻底治愈了我“一看到陡坡就发慌、速度一快就想摔停”的顽疾。这两句话是“Ski across the hill !”(“横穿山坡!”)以及“Squeeze that grape !”(“挤压那颗葡萄!”)
“横穿山坡”是指,当我面对陡坡时,我需要把目光落在山坡的对面而不是下面。我的目标是滑到山坡对面去,让自己 S 形的轨迹覆盖整个坡面。我以前也知道要滑 S 形,但是因为眼睛总是往山下看,于是心里极度紧张,身体完全不听使唤,直线下冲。视角的一个小转变,看到的世界便截然不同,原来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挤压那颗葡萄”是指,教练让我想象在小腿的前部和雪靴之间有一颗葡萄,在大脚趾和鞋底之间也有一颗葡萄。每当我因为速度加快而害怕得想屁股着地时,我要在心里默念“挤压那颗葡萄!”于是我的重心自然前倾,我的脚掌紧扣地面,我就能在速度中保持平衡了!这句话像是一个锚,每当我即将失衡时,它把我拖回重心,回归控制。
教练并没有告诉我身体该如何协调,但是她把我的关注聚焦到两个关键变量上:我看山坡的视角以及我的腿脚与雪靴的空间关系。一旦我关注到这两个变量,我的身体自然就知道如何反应了。那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如何知道什么是需要聚焦的关键变量呢?找到一个有丰富经验的导师/教练/指路人就非常重要。一个细小的点拨就可能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令你事半功倍。
教练帮助我攻下技术难题后,我接下来需要通过练习把新获得的技能变成我的本能。我的女儿“逼”我做到了。
五六岁的女儿还不会摔倒后靠自己站起来,我必须在她身后不远不近地跟随,在她摔倒后能准确无误地滑到她身边,停下、站稳,再帮助她站回到雪橇上。我在越来越陡的坡面上反复地减速、精准地停止,越来越高效地履行着我的救援职责,这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对速度的把控几乎到达了一个随心所欲的程度,这在以前是我无法想象的。
Daniel Coyle 在他的著作《The Talent Code》中探索伟大的天才是如何产生的。他总结出天才养成的三个条件之一就是深度练习(另外两个条件是内心的火苗和高水平的老师/教练),而深度练习的关键就是把过程分解成极小的单元,然后高度专注地重复,从而逐渐在大脑中建立起新的神经通路,能够不假思索地高效完成该项活动。深度练习刚开始看起来非常慢,但是这种战略性的分解以及挖地三尺的高质量重复在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质的飞跃。
聚焦阶段性成功
女儿令我进行了“缓慢的”深度练习,八九岁的儿子则带领我不断走出舒适区。当女儿滑了一整天累了、卸下装备去休息时,儿子总是要我陪他去挑战难度更高的雪道。我那时候其实最想葛优躺,但却只能咬着牙、硬着头皮跟上他的背影。每当我告诉他我害怕、我不行时,他就会说,“妈妈,你上一次都成功了,这次也可以,不难的,会很好玩。”我就这样循序渐进地被逼着取得了一系列的阶段性突破,这让我越来越自信:原来我是可以学会滑雪的,以前那个认为自己四肢笨拙的负面信念就这样被打破了!
我们很多人每天都会或多或少地听到内心“我不够好”的声音,当这个声音很响很频繁的时候,我们就会陷入情绪的泥沼、行动的瘫痪。
要破除这样的信念,一方面是通过心理分析看到这个信念形成的源头;但更重要的是用新的证据去证明这个信念是站不住脚的,而这新的证据就是自己取得的进步和成功,不管有多小。我们要努力去获得这样的成功、庆祝这样的成功、回顾这样的成功,逐渐形成并加强积极的信念,这将进一步增大我们未来成功的几率。
一位高僧、两个体育教练、我的一对孩子,跨越五年的时空,向我展示了人生最重要的一场内心游戏:如何聚焦。你的聚焦在哪里,你的能量就在哪里,你的机会就在哪里,你的希望就在哪里。
这场游戏最棒的部分就是:你有与生俱来的、不可剥夺的选择的自由和权利。
(本文转自华说职场人生,作者秦华,原标题《高僧、体育教练和孩子教我玩的一场人生最重要的游戏》。)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