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选兴趣班应该听从孩子的兴趣?你这么想就错了!

作者:千寻 发布时间:

选兴趣班应该听从孩子的兴趣?你这么想就错了!

作者:千寻 发布时间:

摘要:不是有兴趣才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500314401_wx.jpg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为孩子报上两三个兴趣班,眼下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只是,不同的理念和做法,导致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些父母奉行“有用”的原则,兴趣班多从今后升学考试的角度出发。有些父母“顺从”孩子的兴趣,哪怕孩子不断放弃,也绝不勉强孩子。本文的作者,对于如何为孩子选择兴趣班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兴趣”没有想的那么重要,挖掘孩子的长处更重要,关键是如何识别“长处”。

新学期伊始,又到了给孩子报兴趣班的时候。

钢琴、陶艺、围棋、芭蕾,各种兴趣班让人眼花缭乱……无奈时间、精力、金钱都有限,必须做取舍,学什么不学什么,筛选绝对是个技术活。

前几天,就有几位妈妈跟我吐槽了报兴趣班的纠结。我发现,大多数家长在给孩子报兴趣班这件事上,还是挺迷茫的。

比如,一位妈妈连续三个学期都在给孩子换兴趣班,上学期是乐高和跆拳道,这学期变成了钢琴和英语,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她儿子上上学期学的应该是小主持和画画。

她告诉我,她也觉得频繁换兴趣班不太好,“可孩子每学一段时间就说没兴趣了,担心坚持下去他也痛苦,只好换一个。主要是我也看不出他到底适合学哪样,只能普遍撒网,什么都试试吧!”

而另一位妈妈表达了相似的苦恼,报了不少班,也没感觉孩子对哪样特别有兴趣,几年下来,不知道是该继续还是该换方向,兴趣班上成了托管班,花不少钱仿佛只为买个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心安理得。

几年来帮娃报兴趣班、陪娃上兴趣班的经历告诉我,这些迷茫其实都源自一个误区:孩子的兴趣,是选择兴趣班的依据。

在多数家长的潜意识里,存在一个默认顺序:首先要有兴趣,然后才能做好。所以,当孩子说没兴趣时,家长也就不去坚持了,在筛选兴趣班时,首先考虑的就是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

却很少有人去思考,孩子嘴里的兴趣真的靠谱吗?

记得千寻最早报的是舞蹈、乐高和围棋。一学期快结束时,我想该做个取舍了,就问她,“千寻,舞蹈、乐高和围棋,你更喜欢哪一个呢?”

她想了想,说,“妈妈,其实这三个我都不怎么喜欢,我要学陶艺,还有跆拳道。”

你们能想象我当时有多懵圈吗?

好在我很快冷静下来,认清了她作为一个非理性人的现实。

给大家简单汇报下没有尊重她个人意愿的结果:

乐高学了快两年,破格升入机器人班,老师评价是这孩子逻辑思维、创造力很强,在编程方面颇有天赋。舞蹈已由刚开始的不情不愿发展到小有所成,近期准备转提高班了。重点是,她自己学得很有成就感,成就感给她带来了很多快乐。我真的很难把她现在的学习状态和她之前说的“没兴趣”联系起来。

回想当初,如果按她的要求换一换,又会是什么情形呢?

嗯,90%的可能正在学习第N个新项目,而那些曾经接触过的舞蹈、乐高、画画、钢琴以及等等,都将以“半瓶水”的姿态消逝在她身后,慢慢被遗忘。

大家别误会,我无意怂恿你们忽视孩子的个人意愿。

我只是想借自己的真实经历告诉你,孩子的兴趣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重要,很多时候,它不见得是最好的老师,却是最好的借口。

你知道孩子为什么常常对目前所学表示没兴趣吗?

除了极少数是努力依然无感外,其余99%其实都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

著名天使投资人,原新东方名师李笑来先生写过一本书叫《把时间当作朋友》,书中他对“兴趣”提出了一个新定义:人并不是对正在做的事没兴趣,而是没能力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大多数人声称没兴趣,都只是为自己的畏难情绪寻找一个合理化借口。

对孩子来说,兴趣班只是看起来很美,一旦开始正式学习,就难免遇到困难。而逃避困难是人的本能,这时候,“没兴趣”便成了最好的借口。

没有意识到这个误区的家长,总希望孩子在不断尝试中,自动迸发出对某件事物的兴趣,因为浓厚的兴趣而越做越好,最终由爱好发展为特长。

实际上,这基本就是个幻想,因为现实生活中,除了极少数天才,大多数普通孩子遵循的顺序都是:不是有兴趣才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当我们捋清楚了顺序,再去想如何筛选兴趣班,思路就清晰多了。

既然大多数孩子是做好了一件事才产生兴趣,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他在哪件事上最有可能做好。

就像李笑来所说,“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他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然后绞尽脑汁让他学得会,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兴趣自然就出现了。”

简单地说,就是:发掘孩子的长处,而不是听从孩子的兴趣。

这时候,很多家长可能又会说,我的孩子没表现出对什么事特别擅长啊。

发现孩子的长处真的很难吗?

《南方都市报》曾有个“少年偶像”版,报道的都是些特长少年,有的擅长玩摄像机动不动就自己拍专题片,有的是参加过画展的小画家……

我看了这些小孩的成长轨迹,发现他们并不是生来就多么与众不同,而是得益于他们的父母,找到了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的一点点“差异”,再努力创造条件,让那些原本很微小的“差异”,越长越大。

比如其中一个男孩,喜欢跟爸爸聊放学路上的见闻,细心的爸爸发现,孩子的观察力很强,他描述的很多细节都是别人忽略掉的。这个爸爸,想来想去,送了一台二手摄像机给儿子,鼓励他把观察到有趣的事物拍下来,就这样,摄像成了男孩的特长。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很难发现孩子长处,是对长处的认知出了问题。长处不是已经成为结果,显现在众人眼前的特长,而是一些细微的“个体差异”。比如,孩子是个小话痨,他就有可能发展出和语言表达相关的特长,孩子好动肢体平衡度高,可能在运动方面的发展空间更大。

如果观察细微差异对你来说有难度,也可以用“横向比较”。

两三个兴趣班作对比,看孩子在哪里更容易出成绩,千寻刚开始学的是舞蹈、乐高和围棋,我发现她在乐高课上的表现明显更突出,创意比别人多,对结构的把握也更强。相比而言,舞蹈只能算可塑,围棋就差强人意。于是在做取舍时,我们加强了乐高,舞蹈,放弃了围棋。

根据长处选择兴趣班后,余下的,就是家长和孩子共同的努力了,别忘了,要把最可能做好的事真的做好,兴趣才会出现!

最后再跟大家分享一个观察所得。我发现,家长在报兴趣班时,往往会体现出两种教育观,一种是传统教育观,从“功利”的角度出发,选择公认的主流项目,不参考孩子意见,就遵循一个原则:有用,得学;另一种则是近年来流行的新式教育观,强调尊重孩子,一切从孩子的兴趣出发。

而我更愿意相信,孩子是一个有限理性的人,他有人的自主性,也有人的本能。我们不能越俎代庖,什么都帮他们决定,但也不能忽视懒惰、逃避的人性,什么都交由孩子决定。

作为家长,最合适的方式是做一个理性温和的助推者,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性,同时也要认识到孩子是非理性的,他们需要你适时的帮助,这个帮助,就包括理性地判断孩子口中“没兴趣”的真伪度,以及发掘特长、创造机会。

划重点

1、给孩子选兴趣班,不要完全以孩子的兴趣为标准,兴趣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时也是最好的借口。

2、当孩子对目前所学表示没兴趣时,除了极少数是确实无感外,其余99%都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逃避困难是人的本能,这时候,“没兴趣”是最好的借口。

3、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他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然后绞尽脑汁让他学得会,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兴趣自然就出现了。也就是:发掘孩子的长处,而不是听从孩子的兴趣。

4、我们觉得很难发现孩子长处,是因为对长处的认知出了问题。长处不是已经成为结果,显现在众人眼前的特长,而是一些细微的“个体差异”。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东西儿童教育”,ID:eastwest_edu,作者千寻。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东西儿童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东西儿童教育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选兴趣班应该听从孩子的兴趣?你这么想就错了!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