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本文作者王鹏远老师是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数学教师,2001年退休。他曾参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和“高中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主持信息技术用于数学课程改革的实验项目。现为北大继续教育学院数学学科培训特聘专家主持教师培训。王老师对于当前教育的一些问题,如择校热、学区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模式的理性认识等,进行了深入剖析,观点独到,作为一家之言,希望引发读者更多深入的思考和争鸣。
解决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有两个急需
十九大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论述如下:“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历史性变化,对国家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民对教育的美好需求是什么?对现在的教育满意度如何?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表现在哪些方面?教育信息化又能为缓解人民对教育的美好需求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发挥怎样的作用?
应当看到,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基础教育确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许多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教育改革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总体而言,教育距离人民满意似乎还有不小的差距。例如:学生的课业负担繁重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现在的负担甚至超过以前,影响到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家长还抱怨课堂教学质量不高,一些课堂以改革为名,华而不实,搞花架子,课上教师该讲的不讲,却留给课后的补习班,学生除了在学校上课还要额外进行课外补习,否则就跟不上进度。为此,家长为学生请家教或上课外补习班付出一笔可观的费用。
社会前一段之所以有“择校”热、学区房,其实反映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和优质教育的奇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奇缺也是造成教育问题的一个因素,引发社会的不满。城市尚且需要考虑择校,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教育的不平衡就更加突出了。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教育人口居世界第一的最大发展中国家,以上所述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尽管有关方面为解决以上问题做了不少工作,但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解决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当前有两个急需,一是急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二是急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借助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需要认真对待上述问题,让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作用。
技术、理论与教育实践不时发生脱节
当今世界,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技术、机器人、无人机、移动手持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能点燃人们的巨大热情,期望技术能引发教育的一场革命。然而,事实表明,在教育领域,人们往往对技术的期望值过高,技术、理论与教育实践不时发生脱节,技术并非那么容易迅速地对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人们曾经一度对多媒体寄予很高的期望,专家声称:“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多媒体计算机把电视机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能立即形成反馈。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由教师事先安排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连教学策略都可以选择。”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对立起来,把技术与教师对立起来,似乎多媒体将引发教育的一场革命。
2006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说明(教学人员 初级)》写到:“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教材的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等。”肯定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但经过几年的实践,借助多媒体促成教育革命的愿望并没实现。
2015年在青岛召开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杨宗凯教授在回顾这些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情况时指出:我国教育信息化现在已进入初步应用整合阶段。他给这个阶段的特点概括为“新瓶装旧酒”,其中一个表现,即教学PPT,也就是教学的多媒体化。从当前不少数学课堂的实际情况看,数学教学的PPT化的确弊大于利。
有些是黑板或课本搬家,有些只是为展现技术特点的一种形式,甚至是一种“花架子”。黑板不用了,PPT演示完全替代了板书,淡化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不能对某种技术支持的教学模式的优势给予过高的评价和夸大宣传,对某种教学方法的绝对肯定和否定都是不科学的。
我们当然不能无视技术进步的大趋势以及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巨大影响;但如何使技术真正在创新教育、改革教育方面产生实效,还是一个未能很好解决的世界普遍面临的课题,需要在探索中积累经验、总结规律。2007年美国《华盛顿邮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教学软件助学令人生疑》的文章,文中称“在2004年-2005年,美国教育部对全国100多所学校的近万名学生使用的15种阅读和算术软件按产品进行了评估,根据标准化考试中的成绩,对使用这种技术的学生与不使用的学生进行比较,结果是,使用的和不使用的学生成绩相差无几”。
法新社巴黎2015年9月13日电发表了一篇类似的文章《研究显示,数码设备无助提高学生成绩》,文中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份研究显示,为学生和班级大规模配备数码设备并不足以提高成绩,关键还需要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并合理使用这些设备”。
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既不是为彰显技术的优势,也不是为验证某种教育理念,而是为了实实在在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不是从技术出发,也不是从国外的教学理论出发,而是立足本国国情从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考虑如何挖掘技术在教育中的潜力和有效应用。
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杨宗凯教授在青岛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指出,我国教育信息化下阶段的任务是要进入融合创新阶段,即实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其中包括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这和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密切相关,也是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多方面人员的参与,既包括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有信息技术背景的专家,也应该包括有学科背景的专家,还需要从事学科教学的一线教师的参与。这几方面人员的密切交流和沟通,才能找到深度融合的切入点。信息技术背景的专家由于不太熟悉学科教学的特点与需求,往往关注借助技术转变教学模式;而一线教师更关心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改进当前的教学,认为转变模式不是当前改进学科教学迫在眉睫的急需。
首先,我们关注技术。由于普适的技术(如Word、PPT)不能完全满足学科教学的需求,于是需要开发、宣传并使用与学科教学关系密切的技术工具和软件。不同的学科对技术有不同的需求,例如,英语教学需要使用适用于语言教学的软件技术;数学教学则需要更灵活处理图形和数字运算的数学教育技术(如“几何画板”“超级画板”和“网络画板”);物理、化学、科学课也会有各自的需求。开发适用于不同学科教学的软件技术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对于这一点,有信息技术背景的专家似乎重视不够。
其次,应该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影响。传统的师范院校的教材教法课已经不能满足信息环境下的学科教学,所以要与时俱进,研究学科教学的教材教法的创新。
信息技术用于数学课程教学一直是新一轮课改的基本理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第5条又重申了这一点:“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
这条基本理念的表述中特别强调“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特别突出“注重实效”。如此表述有很强的针对性,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就是要避免不顾实际情况地滥用技术;注重实效就是要真正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改的深入推进,避免华而不实追求表面形式地使用技术。
但怎么实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数学教学中有效使用技术的原则是什么?信息技术对于计算教学有什么影响?使用技术是否会导致学生计算能力的下降?数学教学离不开抽象概念,如何处理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几何教学需要推理证明,有了机器证明软件是否有助于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如何借助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怎么使数学变得容易一些、为学生所欢迎?怎么借助技术组织学生的数学探究和数学实验?对于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现在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其实教学法专家应该对这些现实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
教师是三通两平台的最先受益者
融合离不开教师的实践,他们是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者与主力军,只有广大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自觉使用技术,才能不断积累经验、摸索规律,使信息技术真正进入课堂,推动学科教学的改革。一线教师是务实的,他们在日常教学中必须思考如何设计概念教学、命题教学、习题教学、复习教学,有没有技术支持都需要处理以上这些具体问题。
借助于技术的支持如果能改进当前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自然是受广大教师欢迎的。所以,教育信息化要接地气,专家就要走进课堂深入教师当中,与广大教师相互切磋,积累经验,凝聚共识,使深度融合落到实处。实践是理论之源,植根于教学实践的沃土,定会创设顺应时代发展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理论。
谈到教育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是教师。产生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水平的参差不齐。要解决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归根结底要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
“三通两平台”是四通八达的高速信息通道,要让它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作用,重要的是通过它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应该考虑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进行有效的教师培训,促进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相互交流,开展积极的教学研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但不是最主要的。对于广大教师,最主要的还是提高学科教学能力,这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对于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和一些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提高教学的基本功。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包括在课堂教学的应用、课前备课的应用,课后辅导的应用,教学研讨的应用,以及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应用。
这些年来,国家对教师培训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一是培训内容与教师的教学实践有些脱节,二是培训方式往往采取集中培训的单一方式。要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一是培训内容应该具有实用性、时代性和多样性,这才能满足广大教师的需求;二是培训方式应该考虑把平时的培训与集中面授相结合。
所谓实用性,是指与教师当前的教学任务紧密结合,如与教学同步的教材分析、教法建议、拓展材料、教学遇到的疑难解惑、典型例题的处理方案、优秀案例的分享与点评、同课异构的课堂实录的对比与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学科教育技术工具的培训等等;所谓时代性是指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更新的新知识,如环境、资源、航天、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深度学习、虚拟现实、量子通讯等等,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需要不断充电才能使自己的教学与社会的进步密切联系;所谓多样性指要满足不同教师的多种需求。单从以上内容看,集中培训难以解决,而网络可以发挥其优势。
另外,鉴于教师工作的特点,不可能长期扔下学生脱产培训,而网络培训给了教师自主权,不占用工作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进度,选择进修内容,使业务进修经常化。综上,三通两平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理想的环境和支持,教师是三通两平台的最先受益者。用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应该从借助三通两平台整体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做起。
运动式的、一风吹的教学模式改革有很大风险
有一种激进的主张认为,为培养学习者的核心素养,推进信息技术支持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革刻不容缓。要达成学习者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实现核心素养框架中对学生的6大素养的基本要求,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以“传递-接受”模式为主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规模化、流水线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灌输对象,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很大限制,不利于培养满足21世纪需要的个性化、创新性的人才。
应该说,这种主张关注学生的“学”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不能过头。先行先试、逐步推广、稳中求进可以,刻不容缓地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却需要慎重研究。
课程改革以来,诸如小组合作学习、“学案教学”、先学后教、翻转课堂都是基于这一理念提出的教学改革模式(有些是从国外引进的),都在批判传统教学的注入式以彰显创新教学模式的优越性,都声称代表了当前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有的媒体把教学模式的改革形象地说成“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推向舞台的中央,使学生成为耀眼的明星”。但运动式的、一风吹的教学模式改革其实有很大风险。
学生中心论与教师中心论之间的争论已久,不管是提出儿童中心论的杜威还是提出教师中心论的赫尔巴特,他们的理论中都有其合理的成分。我们认为,应该兼收并蓄,消化吸收。正确的“教”与“学”的关系应该回归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所以我们既要重视教师的教,也要重视学生的学。现在的技术进步并没能改变这种对教与学关系的基本认识,过去一些课堂关注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当然要改变这种偏向,但不能走到另一极端,不能矫枉过正,机械地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这说明学习方式的丰富多样性。探究发现式学习是必要的,但接受式学习也不可或缺,在中小学的课堂上有更多的师生互动,更多的启发式教学。
实施启发式教学必须研究学生。苏格拉底提倡的“助产法”就是要求教师在研究学生已有的认知的基础上启发诱导学生自己获得新知。学生到学校来是需要教师帮助的,波利亚讲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帮助他的学生。这个任务并不很容易,它需要时间、实践、奉献和正确的原则。”“教师应当帮助学生,但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这样才能使学生有一个合理的工作量。”“教师应当谨慎地、不露痕迹地帮助学生。”“最好顺乎自然地帮助学生。教师应当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他应当看到学生的情况,应当努力去理解学生心里想什么,然后提出一个问题或是指出一个步骤,而这正是学生自己原本应想到的。”所以,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就包括缜密地研究学生,研究教学的艺术。
有效教学不是通过 “课前”和“课上”形式上简单的翻转就能实现的。形式上的模式转变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反而把复杂的教学活动简单化了。其实关于教学模式,国外也有不同的看法。英国的教育部长吉布说:“让老师在全班面前授课要比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有效得多。
我希望看到在全国各地的学校采用全班教学法,特别是在数学和科学领域。研究表明,与其他更专注于个性化学习的方法相比,这种方法要有效得多。”白金汉大学教授艾伦·史密瑟斯如是说:“最近几十年英国教育被进步思想所主导,这种思想认为孩子们靠自己学习、按自己的步调学习比较好。”“这显然是疯狂的做法,而人们花了40年才认识到这一点。”
毋庸置疑,互联网将会对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但国外的这些新的教学方式不能简单地生硬照搬、一哄而上地用于当前的教学。例如,翻转课堂在全国大范围马上推开并不适宜,需要认真考虑实施中的若干具体问题。例如,我国学生家庭是否都具备网上学习的条件,学生的网络学习的组织由家长负责还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如何了解学生课前网上学习的实际情况并据此组织有效的课上研讨,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教学效率如何,翻转课堂是否适用于所有年级和所有学科,课前教师能否有能力和精力制作有效的教学视频放到网上……我们支持改革,但改革会有风险,正确的态度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要讲究实效,使改革付出的代价降到最低。
关于教学模式可以讨论,可以实验,还是百花齐放、不拘一格为好,应该相信教师的聪明才智,赋予教师创新和自主选择的权利,他们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教育活动本来是复杂的、灵活的,无论采取何种模式,最终达到的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考和积极参与,给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者王鹏远。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